虎胆英雄王超北故里行
李晓信
10月16日,我们弟兄三人约好分别从西安和铜川出发赴澄城县,一是到虎胆英雄王超北故乡参观、学习、采风;二是看望姑母大人。一大早,迎着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我们各自从西安和铜川出发了。
中午11点,我们到达了澄城县,在澄城新建的设计超前、规模宏大、装修一流的县医院,见到了敬爱的姑母。姑母今年81岁了,是一位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经她接生的娃娃,大多已经五六十岁了,有的当了高级干部,有的当了企业老板,有的成了各条战线上的专家。他们联合为姑母赠送了一块案板大小的柏木牌匾,上书“感恩如慈”四个金光闪闪的烫金大字,高悬在姑母居室堂屋正中的墙壁上。
最近这几天,姑母略染小疾,住在澄城县医院里,这天突然见了娘家的三个侄子,高兴地热泪盈眶,感觉自己的病也好了一节子,中午一定要招待我们一起吃饭。热心的表弟早已订好了饭店,大家有说有笑,共进午餐。
席间,姑姑说:“晓信,你电话里说过多次,要到王超北故乡去看一看,现在,县上已经将他的故乡建设成为了教育基地,今天天气又好,他家乡的村子离县城又不远,下午你们就可以去参观了。”我们说:“谢谢姑姑操心安排!”
王超北故乡澄城县,素有“三辅之名城,冯翊之严邑”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素有反封建、反压迫的光荣传统。千百年来,在澄城沧桑的土地上,先后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人物。而只有从1924年马克思主义传入澄城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澄城人民才真正开始了求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斗争。
1925年,原籍澄城的上海大学学生王超北,协助共产党员,北大学生张仲超,成立了澄城县共青团特别支部,播下了澄城县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澄城人民开启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澄城起义,引燃烈火;接着,血染崖畔三兄弟;开辟红色交通线;壶梯山诈响革命雷,等等,一桩桩、一件件的革命行动,为血与火的澄城作了最好的诠释。
王超北就是澄城乃至陕西革命的先驱和榜样。

王超北照(照片摘自网络)
王超北,(1903---1985年)化名庞智,陕西省澄城县永利村呼家庄人。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王超北的革命历程。
一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青年时期,在南通、上海上大学期间加入了共青团,1925年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陕西澄城县家乡闹革命,写了《非驴非马的澄城议会》,在上海报纸发表,引起震动。后在延安省立四中任教,创建了延安第一个党支部(肤施支部)任书记,因组织反教会运动,被军阀井岳秀逮捕,经组织营救获释。后任西安城内第九党支部书记,国民党联军第二师政治处主任。1927年,与友人成立国民党澄城县党部,成立农协,开展浓运。开始长期从事革命斗争,
二是地下工作的得力领导及骨干。1928年8月任中央军委特科陕西特派员;1935年为陕北红军转送电台;1936年任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总务科长。抗战开始后,先后在南京、上海随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伯渠、毛泽民等领导工作。两次去香港购买电台、医药器材、转运海外捐赠物资,广州、武汉失守后,绕道越南,经广西、贵州、重庆,行程3万余里到达陕西宝鸡,并送到陕甘宁边区和抗日前线。1939年武汉沦陷后,他奉党的指示转入地下,在西安以大商行老板的身份作为掩护,筹建西安情报处,建立了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秘密收集情报。作为秘密工作机关,直至西安解放前夕,他先后设立8座秘密电台,源源不断地向陕北发送重要情报。这些秘密电台大都设在国民党要害部门或其驻地附近。王超北长期从事党的秘密战线工作,个中艰难困苦自不待言。但他始终忠于党、忠于革命,立场坚定,初心不改。


西情处开办的奇园茶社纪念碑照(李晓信摄影)
那是1939年秋季,中共中央驻陕代表林伯渠指示在中央采购委员会工作的王超北,在采购抗战物资的同时,要注意搜集国民党顽固派反对共产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情报,并且随时报告中共中央。同年冬,中共中央驻重庆代表董必武途径西安,在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代表中央宣布建立西安情报处,作为中共中央社会部下属的情报机构。西安情报处由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处长伍云甫直接领导。
遵照林伯渠、董必武的指示,王超北具体负责西安情报处的筹建工作。为了掩护情报工作,保证情报人员的安全,王超北在自己居住的西安雷神庙街5号修建了秘密工作的暗室。周恩来视察了这个工作暗室。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王超北又用变卖家产的收入和父亲留下的遗产16000块大洋,购买了大莲花池街7号、王家巷24号、24号甲和25号等院落,建成了可以相互联络的具有两个进口三个出口的地道长200多米的秘密工作室。

关于西安情报处的工作任务,周恩来明确指示:第一,要想尽一切办法搜集顽固派企图进犯陕甘宁边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及时电告中共中央,使中央有所准备;第二,要全力支援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工作,驻陕办事处是党在西安的公开办事机构,顽固派暗中的破坏活动他们不可能知道,西安情报处要紧密配合,全力支援;第三,要积极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第四,要保持西安情报处工作的极端秘密性,保护组织的绝对安全,当好党的耳目。
王超北同志根据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完全做到了这四点。他及西安情报处对国民党的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如1948年8月,他得到蒋介石撤退东北,确保华中的战略机密,国民党西北行辕主任尚不知晓,他已报告党中央,党中央根据这一战略机密,作出大兵团作战的战略决策,发动了三大战役。又如西北战场的瓦子街、西府、荔北战役,都是他提供的胡宗南部队的军事部署、兵力配备、武器装备等情报,为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王超北为党的情报事业立了大功。受到党中央和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毛泽东曾对在身边工作的叶子龙说:“庞智(王超北)是无名英雄。”贺龙在一次会议上称赞王超北是“情报专家”并说:“他的一个情报,抵得上一个师。”
西情处部分战友在北京参加处长王超北 追悼会 后合影(史梦龙提供)
三是乐于抗争的强者。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西安警备区副司令员,西安市公安局局长,中国国际旅行社副经理、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顾问(副部级)等职。1962年,王超北编写了一篇回忆西安情报处同胡宗南集团斗争的文章---《古城斗“胡骑”》,被康生诬陷为进行反革命翻案活动,将其秘密逮捕入狱。“文革”中,他进一步被诬陷为“叛徒”、“特务”、“现行反革命分子”。但他毫不畏惧,1975年,他在珠江农场写了一首诗“虎口余生敢交锋,天留铁汉斗康生。流放南国不觉老,引颈北望迎春风。”这首诗表现了王超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养成的铮铮铁骨、不畏强权的硬汉精神。正像他诗中说的那样,引颈北望的他,迎来了丝丝春风,1979年王超北冤案平反,任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顾问(副部长级待遇)。1980年,身患重病的他仍豪气不减,写了“冤狱廿载气犹豪,革命狠无杀人刀。他日若得龙泉剑,敢与天宫斗三遭。”的豪迈诗句。表现了对康生、四人帮一伙的刻骨仇恨。
1985年10月7日,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在北京病逝,终年82岁。去世后,党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对他的一生对革命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叶剑英、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同志送了花圈。习仲勋为其题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题词:“十年虎穴历尽艰辛,搜报敌情贡献卓著。”

澄城县在呼家庄建设的“王超北红色文化现场教育基地”照(李晓信摄影)
我们吃完饭,驱车奔王超北故乡,澄城县永利村呼家庄而去。不足十分钟,就到了呼家庄。热情地老乡,为我们详细指路,老远看到了道路两边红旗招展,故居坐北面南,几孔砖箍的窑洞前面,有多间瓦房,早已倒塌。看上去王家当年在当地算是一户殷实的人家。

中共澄城县委、县政府所立“王超北故居”石碑(李晓信摄影)

王超北故居大门照(李晓信摄影)
澄城县委、县政府将王超北故居,建设成了“王超北红色文化现场教育基地”。故居门前的小广场上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高高耸立,红色的火炬,冲天燃烧;广场左边,一块巨石,上书“王超北红色文化现场教育基地”十三个红色大字。

作者在“王超北红色文化现场教育基地”刻石前留影(李小银摄影)

王超北故居小广场上的红色教育展览板(李晓信摄影)
广场右边一字排开的展览专栏,详细介绍了中共西安情报处处长,解放后任国家副部级领导的王超北;澄城县历史上第一名共产党员,解放后历任省监察厅农业处副处长、政协大荔县委副主席的吴卜亭;中共澄城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鼎安;在王超北协助下,成立澄城第一个团组织——共青团澄城特别支部,曾就读于北大、黄埔军校,组织北京学生大游行,在段祺瑞政府门前与反动军阀英勇斗争中不幸中弹牺牲的张仲超等澄城县籍或在澄城县工作过的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和光辉业绩。

王超北故居小广场上的红色教育展览板2(李晓信摄影)
2018年2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渭南市人民政府认定澄城县为“革命老区根据地县”。从此定格了澄城光辉灿烂的一页。
参观了王超北故居及“王超北红色文化现场教育基地”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增加了自己写好红色文史的决心和信心。

澄城古塔照(李晓信摄影)
附: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在职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等书;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其事迹被收入《路在脚下延伸》《岁月如歌》和《天南地北王益人》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