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辽文友共育文苑之花总第(383)期



【作者】北方三月,实名于德宽,退休前曾任鞍钢民政企业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工作部部长,有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美术作品、理论文章及新闻报道等发表于国家和地方报刋、电台及网络。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2021年9月获首届津辽杯诗歌散文大奖赛一等奖。

【辽宁总社/于德宽】
初审/文丹兰
复审/学与问
诵读/学与问
‖四通八达幸福路‖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不断吹响,家乡的道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铺展、延伸……它连通着乡村的大街小巷,连通着发家致富的千家万户,连通着新农村建设的瑰丽愿景和未来的多彩画卷。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成为人民公社(如今称作乡镇)的一名电影放映员,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往返于乡村与县城之间,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客运站为数不多的几辆客车,由于道路狭窄,坑坑洼洼,多有坎坷,人坐车上就像坐在晃动在簸箕里,摇来摆去。即便如此,心里也还是乐滋滋的,因为我毕竟是经常乘坐汽车因公出门的人员。
对于乡下的土路人们更是无可奈何,特别是赶上下雨天的时候,就真的成“水泥”路了,到处都是泥,人不能走,车不能行。记得那时去各生产大队多半是骑自行车,如遇到这种天气,只有扛着自行车艰难前行,人们开玩笑说,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了。

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家乡的道路也早已今非昔比。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进一步吹响,随着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家乡的路,就像一个巨大的网络在辽阔的台安大地上迅速蔓延,并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时空和生活方式。远方不再遥远,人们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度空前拓展,那段困扰人们的“行路难”的时光,已被永久封存在台安县的县志里。
农民不再因为道路泥泞,外面的车辆和物资进不来,而自己种的粮食、蔬菜以及养的猪牛、鸭鹅等畜禽又卖不出去而发愁担忧,生活已经越过越富足了。

放眼家乡条条平整宽敞的道路,过往车辆络绎不绝;路上行人满面春风,笑逐颜开;路的两旁,不再堆着柴草垃圾;"嘀嘀″的汽车喇叭声,代替了驴车、牛车、马车滚动时发出的"苦呀累呀"的叹息声。
家乡的路,簇拥着新生活的色彩斑斓,路上的车辆昼夜穿梭不断,平添了生活的韵律和欢快,传递着人们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信息。
客车、出租车便捷了人们的出行,无论你生活在哪里,只要你出门,进城市、串乡村、探亲访友、经商务工、上学念书、观光旅游,想去哪就去哪,管保你一路欢声笑语。
更多的家庭生活富足了,各种品牌轿车纷纷走入寻常百姓家,看我农民兄弟来来往往,潇潇洒洒,想去哪,就去哪,风雨无阻,一路畅通。
气势如虹的条条康庄路,纵横交错,宛如一条条蜿蜒的玉带,在为人们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为乡村的振兴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近日,随着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将构建台安内畅外联的新格局,催生新型乡村化蛹成蝶,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助力农村千家万户在幸福路上阔步前行!
诵读:学与问 ,退休公务员。热爱文学,喜欢诵读。愿用声音传递生活中的美好。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投 稿 请 扫 码


管理团队
总编:文丹兰
主编:琴 馨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 海
该帖无需高额打赏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