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汪音彤
编辑:杨建松

享誉鄂南的江夏至味“苕粉鸡汤”,最早出现在明初。
那还是洪武三十年(1397)2月,刚刚经历了“蓝玉谋反案”的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考。由于“蓝案”株连的人太多,故即将举行的大考以及新科进士,必对今后朝局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挑选主考官时朱元璋格外慎重,经过反复斟酌,他最终用红笔将78岁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定为主考。
刘三吾(1313~1400),初名昆。湖南茶陵人。

对于这样一位结交颇久、性情耿直、敢说敢为、从不藏私心的有识之士,朱元璋是信得过的。
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忙碌,录取了状元陈安(也叫“陈安阝”)为首的51名进士;其中客居江夏的年轻学子邹进,有幸考取二甲第11名。然而几天后,大批落榜考生都跑到礼部告状:为什么51名贡生清一色的都是南方人?一定是主考受贿,才有了地域歧视……

刚经过一场政治大清洗的新建王朝,哪里还经得起再次折腾?
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调查小组”立案侦查,组员包括多位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如皇帝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亲王的文化教师)周衡和萧揖,还有已经被廷试取录的前三甲,也就是陈安、尹昌隆、刘仕谔。

然而经过反复调查核实,没发现任何违规,但北方士子还是不服,依然沸闹。
咋办?
头脑颇灵的朱元璋,马上密令南北几处藩王深入民间暗访。就这样在武昌城深居简出的楚王朱桢假借郊游,微服到了纸坊。
却说这纸坊城东有条不大的青龙河(土著们呼其为“港”),小港两边从唐时就开有不少造纸作坊,不仅有民间的,也有官家的;不仅制造礼佛的黄表纸,也生产官府需要的“田赋单”。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纸作坊,把龙头山下挤成了一片纸都,不仅街道严整,而且市井肃然,以至于几百年后,还有一口龙头古井镶嵌在龙头山北麓,成为古镇人心中的虔敬。

听说楚王来了,乡民们都想看看这位朱家龙子,全镇家家歇业,千人空巷,都出来看热闹。
却说龙头井边有家叶姓人,由于主妇正坐月子,杀了一只鸡,刚刚清理干净,就听见外面人声鼎沸,厨娘陈家嫂的心一下子飞了。

为了赶去看热闹,她急忙把那只整鸡塞进了汤罐,放了点盐、红枣、栎子和两块干蘑菇后,在汤罐旁边加了些糠头、瘪谷(秕谷),拍紧火,解开围裙就往外跑。
可偏在这时有人拦住了她,一位30岁左右的领头男人彬彬有礼地问:“大嫂,这附近有没有人叫邹进?”
“有啊,赶考去了,还冇回。”
“他家可富?”
“富个鬼哟,差点饿死。”
“这怎么说?”
“他娘老子都死了,前几年才来投他姑妈。可他老姑家也不宽,可怜这伢白天抄纸,晚上才能读书。”
“么事叫‘抄纸’?”
“就是用竹帘从纸浆池里往上捞粗浆。”
“这活路苦么?”
“那还用,手都泡起皮。”
“他的书读得么样?”
“好啊,那伢太刻苦了。”
“他有真学问?”

“我不晓得有冇得真学问,但听先生们说,这伢肚子里有货,全纸坊的秀才没有一个赶得上他。”
“啊,为人么样呢?”
“那伢呀,热心快肠,懂礼貌。”
“他会行贿呀?”
“行么事贿?”
“比方说,他要是考不取,就拿钱去塞当官的。”
“就他?第一他冇得钱;第二,就是有钱,他也不会去塞。莫糟蹋人家伢。”
“您家这么肯定?”
“他就住我隔壁,我还不晓得?嗨,我不跟你说了,我要去看楚王。”道了个万福的她,不管不顾地甩开这几位,向人多的地方挤去。
挤进了人群的陈家嫂,还是冇看到楚王,她有点后悔,真不该接那个男人话。唉,再要想见到楚王,要等到哪个猴年马月?

一肚子失望的她正准备回家,突然人群中的锣鼓声又响了起来。原来那些地方官为了讨好楚王,特地组织了欢迎仪式,又是龙灯,又是采莲船,把个纸坊街搞得像过年一样。
等到锣停了、鼓也息了,厨娘这才想起灶里还在煨汤哟。
她三脚并着两步,急急忙忙地往回跑,一进门,就闻到了不一样的香味。
她赶忙扒开糠灰,用汤罐耙掇(duō)出汤罐,揭开盖子一看,“娘哟,太香了”。只见微黄的鸡汤还在咕噜咕噜地翻滚着,鲜嫩的鸡肉、膨胀的红枣、半熔的栎子……

“哎哟……”她轻轻地叫了一声,原来,她还没加入线粉哩!
她连忙从筲箕里取过一小把用水发好的绿豆粉丝,塞进了汤罐。
又过了一会,她小心翼翼地盛了一碗,产妇只呡了一口,就说:“太鲜了,您家是么样煨的,这样好喝,只怕是我连舌头都会吞进去。”
厨娘笑了。
笑了的厨娘陈家嫂还是蛮遗憾,说自己晚去了一脚,冇看到楚王。
可是第二天,所有看热闹的人都说冇看到。
楚王冇来?
过了一些时,街上到处传闻,说楚王那天的确来了,不过他冇坐轿子,而是微服私访,还向一位嫂子打听过邹进的事。
陈家嫂愣住了:“那,那……那莫非是楚王?……我……我莫非是真的看见楚王了?”然而,她再三回忆,就是想不出那楚王的清楚形象,“嗨,要晓得是他,该多看两眼唦!”

又过了几天,街上又传,说楚王告诉了陈家嫂用栎子煨汤的宫廷秘诀……
从那以后,陈家开了饭馆,专卖栎子鸡汤。
以后又听说,陈家嫂的汤罐鸡被定位贡品,佳节必进。
从此纸坊人也学做这种鸡汤,而且一做就是几百年。
然而,当岁月进入21世纪时,青龙山的土鸡还有,汤罐却远去了;栎子、红枣、线粉还有,糠头却没有了。没有了汤罐,没有了糠头,还能做栎子鸡汤么?
再说这楚王朱桢,把调查的结果以六百里加急送到京师,尽管父王相信他调查的结果,但北方那些考相公仍旧不依不饶,天天闹,处处闹。
实在无奈的朱元璋再次下令:“春榜”时的阅卷官每人在从落第的试卷加阅10份,创造条件增录几个北方举子。可即使经过这样处理,复阅后上呈的北方试卷依然文理不佳,其中不少试卷还有话犯禁。
朱元璋好不郁闷。
怎么办啦?
恰在这时,有人又告,说刘三吾与白信蹈俩暗嘱调查组的张信等人,故意挑出几份最差的答卷进呈给皇帝,这样的试卷能好?
真是一石激起去千层浪,引发满朝动荡!
朱元璋明知这是诬告,可他灵机一动:对了,为什么不学学曹操,借几个无关大局的文臣脑袋,来平息北方士子掀起的这场“学潮”?

第二天,朝堂上的他突然大怒,追定考官刘三吾为蓝玉一派的反党,即日发配到边疆;张信、白信蹈等被斩立决、弃市;陈安阝、刘仕谔、宋琮等新科三甲即日充军;仅戴彝、尹昌隆两人得以免罪。
“春榜事件”稍停后,朱元璋这次亲自策问,取录了任伯安为首的61名贡士;再经廷试,录取黄观为状元、韩克忠为榜眼、王恕为探花,余下的58名全赐进士。由于这次廷试发生在同年6月,所以又叫“夏榜”;又因所录的61位全系北方人,故也称“北榜”。

明朝初期的“南北榜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反映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此事件开了明朝分南北取士的一个先例。到了明朝第4位皇帝朱高炽洪熙年(1425)之后,竟然被肯定下来,形成定制。这对于当年普及文化教育、提高落后地区考生的学习积极性、平衡政治关系,乃至维护国家统一,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科举制度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是,由于朝廷后来的政务多被精于理学的南儒们把持,而真正能办实事的人没有几个,所以明朝的政事也从此逐渐趋向腐败和混乱。

不过,也由于这个“南北榜”引来了朱桢私访纸坊,导致古港边的陈嫂慌乱,错中偏偏煨出了一罐好汤!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汪音彤,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国家一级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江夏工作部成员,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从事播音工作以来,共获得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奖52个。爱读书,爱旅游,更爱用声音去创作、去分享!爱读。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50《翟家边》
51《上马厂》
52《后屋》
53《湖咀曾庙供张宪》
54《廖桥》
55《鲛之泪》
56《青埠湾》
57《陈博士》
58《夏祠》
59《青龙河》
60《笔架山》
61《官堤洲》
62《柱皮山》
63 《土库杨》
64《仙人山》
65《仙人桥》
66《黄质书房》
67《山因花扬名》
68《三潭印月》
69《诗醉李家铺》
70《青莲庵》
71《李谱》
72《个字枪声》
73《港边鸡栎汤》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