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贞冰
朗诵和音乐设计:杨建松
从你,我看到了那入海处逐渐宏伟的扩大并展开的河口。
——惠特曼《草叶集》
诵读音频
第一部分(0——8):
第二部分(9——11):
O
不是渠水,不是小溪,更不是山间一挂急促的雨后瀑布
而是一道穿过了千山万壑穿过了惊涛骇浪穿过了六十五年霜刀雨箭的巨流
当踏上北归之路的那一刻,当临近大海的那一刻
你平静了下来
一路的奔腾没有了,一路的喧哗不见了
代之而来的
是耳语一般的轻声,是一望无垠的碧海青天
只因一路携来的沉重太多太多了,这时候需要如数交还
只因一路携来的故事太多太多了,这时候需要娓娓道来
1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一月一日,新春初一
因笔墨之祸在牢中关了一百三十多天的苏轼重见天日
因"乌台诗案"而受到非人折磨与羞辱的苏轼
在正月新年的满城鞭炮声中
顶风冒雪,打马出城,黯然离去
这个曾经的湖州太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限制居住,不得擅离,且无权签署公文
这个曾经的天之骄子从开封到黄州
千余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个把月
一路之上,他边走边反省自己:
"妄言绮语,论说古今是非成败,以是业故。
所出言语,犹如钟磬,黼黻文章,悦可耳目。
如人善博,日胜日负,自云是巧,不知是业"。
一路之上,他边走边心里惴惴不安:
在贬谪黄州之前,自己是不是一切太过一帆风顺了?
在"乌台诗案"之后,自己以往的一切是不是都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了?
2
躺在暂且寄寓的黄州定慧院僧舍
四十四岁的苏轼,恶梦常袭来,"畏蛇不下榻"
这个时候,"乌台诗案"的痛楚还新鲜尖锐
黑暗牢房里那些可怕的日夜还历历在目
这个时候,一个惊魂未定的疲惫的生命
多么需要一个支点支撑,多么需要一个喘息之地
他需要时间来消化刚刚经受的一场莫名冤屈
而他的愤恨和忧伤就如同千古流放之地黄州一般
始终无法抹去被驱逐的屈辱和难堪
他怎能忘记元丰二年的七月
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差,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州府衙门
将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儒五花大绑
一群杀气腾腾地酷吏,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
把堂堂一州太守如同一只鸡犬般牵走
家人赶到,嚎啕大哭
湖州百姓,当街流泪
大师在示众,民族在丢脸
小人在耍猴,文明在哭泣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
怎么审?打!
通宵侮辱,轮番扑打
打你个淡妆浓抹!
打你个密州出猎!
打你个乘风归去!
谁叫你温和儒雅如林间清风?
谁叫你滔滔文辞如钱江大潮?
谁叫你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谁叫你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谁叫你词开一代风先且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谁叫你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谁叫你绘画与文同、米芾同建宋代文人写意画派?
谁叫你诗词文赋妙绝天下之外,应试策论和朝堂奏议也有另一种恢弘气象与阔大风景?
谁叫你盛名之下,"其实"不是难副,而是大于盛名
甚至"与朝廷争名",且诗名威胁了朝廷权威?
谁叫你敢说"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
谁叫你在朝堂上如此鹤立鸡群?
谁叫你在人丛中如此光彩夺目?
谁叫你的诗文和人生一样——
既豪放,又婉约
既深沉,又低回
既慷慨,又灵趣
既诙谐,又冷幽
既火热,又险峻
既繁杂,又单纯
既深幽、雅致,又传奇、通俗
仿佛似雄浑的和声,分明如复调的奏鸣
既然你只忧国不谋身
既然你只讲真理不站队
既然你"墨写的文字斧头都砍不去"
那么,我们就砍断你不屈的脖颈
我们就砍掉你高贵的头颅
于是,阴森可怖的乌台中
生命的绞索一次次垂下,又一次次提离
暗无天日的时光里
死神的阴影一次次逼近,又一次次离开
苏轼由此而平生第一次真实地悟彻到了
一个人从死亡的刀锋上滚过之后
所有那些贫困、恐惧、浮华和苟且的小智都不在话下了
这是一道人生的分水岭
这是一道精神的分水岭
从此,他将真悲若欢
从此,他将歌哭相随
3
站在定惠院深夜的寒风中
人到中年的苏轼,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生命之中有了难以承受之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月为缺月,桐为疏桐
人为幽人,鸿为孤鸿
这世界稀疏零落残缺
这人间伶仃孤傲寂寞
这幽人白天无事不出门
这逐臣夜半三更走出屋
他追逐清风
他沐浴月辉
他让灵魂从桎梏中出来放放风
他在黄州的潺潺春溪和梅花细雨中慢慢苏醒: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其实他哪里是在听江声
他分明是在听内心的波涛声
因为他终究还是一位诗人
他总是按耐不住,要让自己的心情从笔底自然流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
归途上这点小小的风雨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要去听雨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要去管它
只管吹着口哨,吟着诗句,拄着竹杖,安步当车地一路走去
人生在世,风雨本是常态,不必大惊小怪
不一会儿,初春的风吹来,略带寒意
它吹醒了酒意,也吹去了乌云
迎面的青山依旧明媚
人生又回到了晴天 所以
下雨没什么可悲,天晴也没什么可喜
只要内心坦然,处处都是好风景
只要人生从容,处处都有好春风
4
渐渐苏醒过来的苏轼
开始带领合家老小一起垦荒,一起为生存而战
这块由朋友替他请得的数十亩荒地
位于黄州城东,苏轼便为它取名"东坡"
每个白昼,他们都一刻不停地收拾砖头瓦块,清除杂草
每个夜晚,他们都只有一个念想,期盼种植的庄稼快快成长
昔日的士大夫已变身为今日的扶犁叟了
过去的诗人苏轼已变身为现在的农夫苏东坡了
他托人从老家眉山带来了野蚕豆的种子
他向朋友讨来了桑树苗和桃树苗
他细细记录种植水稻的全部过程
他认真研究各种务农的实用技术
他写下了去岁与今岁的收成对比:
"去年麦不熟,挟弹规我肉。
今年麦上场,处处有残粟"。
他写下了灌浆期的麦子穗子高昂,桑葚熟透落满一地 :
"垅上麦头昂,林间桑子落……"
当他已经能够把东坡料理得十分顺利的时候
作为农夫的苏东坡再次生发了超越生计的梦:
"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
当他开始对自己目前的躬耕渔樵生活感到满意的时候
作为文人的苏东坡迎来了元丰五年的出游高潮
从夏天到秋天,苏东坡频频登临并三咏黄州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他有意将黄州赤壁当做周郎赤壁
借以抒发思古幽情
借以抒发感伤悲愤
却在不经意间触摸到了诗与思的最高处
那是穷尽一生才能达到的高度
从秋季到冬季,苏东坡连续两次携友人游览赤壁
且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如果说赋这种文学形式
自枚乘和司马相如以来便带有一种原罪的话
那么只要有一篇《赤壁赋》,就可赎尽一切罪愆
有了前后《赤壁赋》
谁还能说"赋"这种形式不能与诗、词、曲并肩而立?
谁还能说"赋"这种形式不能与散文和传奇一样自立于文学之林?
如果说《前赤壁赋》是写因旷达而乐,人生何处不可歇
那么《后赤壁赋》则是写悄然而悲,人生到头一场空
而我只知道,在赤壁之下
东坡领悟了不同的人生真谛
而我只知道,元丰五年这一年
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年
5
其实,在东坡眼中
最高志向当然不是为了做个光彩灿然的旷世文人
其实,在东坡心底
最终目标当然是当一个权高位重的报国者
因为他自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传统教育
因为儒家的入世报国理念熏陶深刻地改变了他的人生情怀
然而最终就是这个强烈的诱惑和远大的理想
使得他的一生曲折起伏
使得他的终身饱受摧残
第一次黄州大贬谪四年零两个月结束后
他再次身居高位,与重新掌权的旧党人物并立朝堂
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珍视的一个阶段
只要不傻都会抓住这个机会
这个时期,他似乎可以全力附和与协作
这个时期,他却成为了又一次反对者
他反对司马光不分青红皂白的恢复旧法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旧党执政者尖锐地指出新法"不可尽废"
这就如同当初他认为王安石的改革不过是"悍石猛药"
最后一定会贻害无穷,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一样
在他看来,"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能像炒黄豆那样拿铲子拼命地翻,不能急于求成
治国的核心是要关心人,而不是修理人
光用法家的那一套严刑峻法就脱离了儒家"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
但如果只是效法忠厚仁义的治国之道
恐怕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消极怠工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忠厚而不偷,励精而不刻
既要仁厚宽爱,又不能过于疏松放纵
既有锐意图强,又不能过于严厉刻板
既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一切要实事求是,一切要以人为本
他有力地证明了自己当初对新法的评价完全是出于真心而非一己之私
他清楚地表明了自己既不是保守派也不是改革派更不是骑墙派
而是一个求真派和务实派,身在儒法之间
这其实正是他人生当中最有光彩的一笔
这其实正是他不同于那些投机分子的关键之点
6
面对北宋历史,我常常这样设想
如果以民为本的苏东坡和以国为本的王安石
这两位能臣和文豪能够相互借重并互补
那么,当初变法中所涉及到的
道义与功利
君子与小人
开源与节流
取利于民还是藏富于民等诸多矛盾会不会要缓和得多?
新法的推出会不会就不那么地草率?
北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风貌了?
可惜的是,在王安石看来
他从事的是利国利民不同凡响的伟大事业
这种道德的崇高感、使命感和优越感,让他斗志昂扬无所畏惧
道德是他的鸡血针,甚至海洛因
司马光也一样
他身上流淌着一心为公的道德血液
他眼中饱含着忧国忧民的真诚泪水
凡是王安石主张的他就推翻
凡是王安石废除的他就恢复
结果,改革和纠偏都用力过猛,悲剧就这样酿成
结果,君臣可以共治,士大夫却不能相融
结果,皇帝倒没有独裁,宰相反成了独裁者
结果,国家主义、政府万能、理想至上、道德唯一这变法四大问题
让北宋的政治文明、商业文明和社会文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徽宗的乱政和亡国
面对历史中的东坡本人,我常常这样幻想
如果他一开始就将一生追求的治世之用和朝廷事功看得淡远一些
那么,这样一种生命自觉和艺术自觉重叠起来的人生该是何等精彩?
他解脱了拘束的灵魂该会留下多么丰厚的人文资产?
他摆脱了羁绊的人生又会焕发出多么强盛的创造力?
可惜一切只是设想,在千年前的中国
仿佛只要能够进入仕途,就算抓住了人生的根本
这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认知
这分明就是可怜的"官本位"
于是,他在入仕和自由创造之间徘徊并陷入了两难
于是,他终究未能走向找到人生另一出口的陶渊明之路而留在了体制内的迷宫
7
留在迷宫里的苏东坡
一次次遥望东晋那道篱笆下盛开的黄菊
一次次与园内的瘦削老人隔空唱和
"蠢蠕食叶虫,仰空慕高飞。
一遭傅两翅,乃得黏网悲"。
这是他最沮丧最清醒的叹息
因为,一张无所不在的官场罗网已经将他包裹,令他插翅难飞
"烟火动村落,晨光尚熹微。
田园处处好,渊明胡不归"。
这是他正在设想自己的归处
表达自己的焦渴和急切
庸庸官场,匆匆旅途,为何奔忙?
"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
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这是他将自己和那个高不可攀的人物做对比
我为什么不能成为陶渊明呢?
他觉得自己在"三州"的困境时期
渐渐迫近了那个身影
好像真的能够伴其左右一样
尤其是在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
他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离得最近
那时的他
头戴斗笠,腰系大瓢
锄草拓荒,植树种豆
他走起路来,大瓢碰臀,大步流星
他归去之时,两脚沾泥,心怀欢喜
那是怎样的一种人生难得的粗粝的甜味与酣畅?!
那是怎样的一种紧握双拳带来的满把胀痛的充实感?!
"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
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每次只取一篇陶渊明的诗来读,来打发时间
害怕以后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文字陪伴自己了
可见他对陶诗喜爱到了何种程度
我真不知这样的阅读体验谁能拥有?
我真不知还有谁将陶诗109首从头唱和了一遍?
我真不知还有谁有他那样发自心底的感叹:
做陶诗易,做陶渊明难!
8
留在迷宫里的苏东坡
一次次北上,一次次还朝
一次次南下,一次次沦落
一次比一次更悲凄,一次比一次更惨痛
其悲苦连接绝望,其绝望逼近死亡
正如他《自题金山画像》那样: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说尽了命运的残酷
他说尽了晚年的沧桑
如果没有乌台大刑的非人折磨
哪来一代大儒六十多岁的抱憾而逝?
如果没有"三州"苟延残喘之地的贬谪坎坷
哪来一代文豪的就此别过?
尽管一生命运多舛,尽管一生坎坷不尽
但他顽强抗争,但他百折不挠
他以区区六十余年 的生命
创立万卷诗章
创立"三州"功业
(一个关于如何"挺住"的故事)
更有功业之外的累累硕果
譬如徐州抗洪,黄楼垂名
譬如治理西湖,苏堤留芳
政治、军事、文化
宗教、绘画、书法
医药、建筑、水利
园艺、茶道、烹饪
在这个旷世的天才手下
似乎一切都可以做到最佳
在这个可爱的全才心里
真正的才能必来自工细和用心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兴趣何以如此广大?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精力何以如此超群?
为政之余、奔波途中
一抹微云、一犁春雨、一地落英
一篓新茶、一盘山笋、一壶老酒
都能让他细细静观、久久品味
都能让他忘情吟唱,耐烦记叙——
"终南太白横翠微,自我不见心南飞。
行穿古县并山麓,野水清滑溪鱼肥"。
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
至今读来 依然令人
倾心不已 口角生鲜
"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
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
说的是自己在京都三年久吃藜蒿早生厌
今日来到久别的水畔桥下
看到网中活蹦乱跳的大鱼
简直高兴坏了
由此可见,诗人一生
真真是与水结缘,真真是鱼水情分深重
譬如他可以为一条刚刚捕获的好鱼到处找酒
然后,他就提着它们又到处找友
找到之后就去一个配得上这美味的地方好好享受
那个有名的赤壁月夜不就是因了这样的缘由?
譬如他对朋友曾这样描绘过一顿高级美食的深刻内涵:
第一道菜应该是烂蒸同州羊羔肉
将杏仁茶与香菜灌入羊羔腹中蒸煮而成
既有羊羔肉的鲜美,又有香菜的清香
还有杏仁茶的香甜,营养而美味
第二道菜则是蒸幼鹅,肥而不腻
第三道菜就上石斑鱼,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
这三道菜——
天上飞的
地下跑的
水里游的
全都有了
饱后,品茶
用庐山玉帘泉瀑布的泉水
用福建曾坑的斗品茶
七碗下肚,坦腹而卧
听人高声诵读前后《赤壁赋》
此乃人生之最大快乐也!
那么,一个真正的美食家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个美食家的境界又究竟是怎样的呢?
他在第二次沉沦被贬惠州之时
生活艰难,借了别人半亩地种菜
有时喝醉了,到了半夜
没什么好醒酒的佳肴
就只好煮些蔬菜来解酒
他这样描写自己对蔬菜的感觉:
"味含土膏,气饱风霜,虽梁肉不能及也。人生须底物而更贪耶?"
这些蔬菜饱含泥土芳香,蕴含风霜雨露
就算是美食佳肴也不能与之相比
人生在世,有这样纯美的蔬菜就很知足了,夫复何求?
他还为此作诗言志: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秋天到了,我的菜园里霜露满园
萝卜芥菜儿孙满堂
想当初,西晋大臣何曾每次参加皇家盛宴
他都不得不带上家里的厨子
否则宫廷宴会的酒菜会让他无法下咽
我与何曾每天吃的饭食虽然差别很大
但是一样吃的饱饱的
真不能理解何苦每天都一定要吃鸡鸭鱼肉呢?
由此看来,东坡
既吃得大餐,又嚼得菜根
由此看来,东坡
吃山珍海味,是享受人生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
吃粗茶淡饭,是品味人生的田野山居、涓涓溪流
否则,何来脍炙人口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鱼、东坡饼?
否则,何来流传四海的东坡肘子、东坡泡菜、东坡豆腐?
9
只要翻开《苏东坡全集》中的大事年表
就会发现他的一生都颠簸在旅途中
几乎很少安定下来
只有翻开苏东坡留下的行走记录
就会觉得他的行囊一直放在身边
似乎随时都准备起身上路一样
"床头枕驰道,双阙夜未央。
车毂鸣枕中,客梦安得长。"
我无法想象,区区六十余载
近四十年的宦海浮沉,大半个中国的浪迹漂泊
人生风景匆促转换的他
一辈子搏于江海激流的他
何以还能留下那么多精细的记录?
何以还能留下四千八百多篇文章、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五十多首词、八百多篇代制诏诰、《易传》、《书传》、《论语说》三大著述十七卷和无数杂记?
我无法想象,一条生命之流
竟然能够如此宽大和完整
竟然能够浩浩汤汤汇入大海
真真是不可思议,真真是一个奇迹:
凤翔、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黄州
汝州、登州、颖州
扬州、定州、英州
广州、惠州、滕州
琼州、儋州、常州……
从宫廷到民间,从海滨到河畔
从结伴而游,到独自远行
他在无尽的催促和胁迫中匆匆上路
他在身心的不安和动荡中忍受苦楚
"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这是一个行者的心声
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
为了抵抗这种畸形的生活
为了抵抗时空的变形和扭曲
他便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在匆匆的行程中停留下来
让马不停蹄的匆忙变得缓慢
譬如由黄州赴任汝州不长的一段路程
他竟然走走停停将近一年之久
他边走边寻幽探古
他边走边访客探友
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从容一些再从容一些
放慢步履已成为他心底的呼唤
求得喘息已成为他生命的觉醒
一座山峰、一片村落、几处寺庙
往往都会打破他旅途的寂寥
一座古桥、一头黄牛、数枝梅花
往往都会引发他心中的吟唱
他发现时间居然可以在某些物体上凝固
他发现时间居然变得越来越宽裕越来越慷慨
他还发现旅途中的自己经常好做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他还发现马背上的自己经常想念故土和亲人
"春来故园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他觉得自己最想念的亲人有四个
一个是自己一奶同胞的弟弟苏子由
三个是自己的结发之妻、患难之妻、知音之妻
他记得写下以"子由生日"为题的诗词就有十多首
其中一首"兼怀子由"之作还被誉为千古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后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他记得写给结发之妻王弗的那首词是在与她阴阳隔绝了十年之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那时的他柔肠百结
那时的他肝肠寸断
他记得患难之妻王闰之与自己共同生活了二十六年
她经历了自己政治风浪中起伏升沉的各个时期
既不因官人遭贬而口出怨言
也不因夫君荣耀而喜形于色
她的骤然离去,令年近花甲的自己悲痛欲绝: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
他记得知音之妻王朝云是自己初任杭州通判时
王闰之买下的年仅十二岁的侍女
此后的二十三年间,她一直跟随自己辗转南北
无论升陟贬黜,始终忠诚不二
而那时的姬妾本是荣华富贵的美丽点缀
而那时的姬妾没有义务与主人荣辱与共
她深深了解自己"一肚皮装的都是不合时宜"
她深深了解自己的仁者之心和超然达观之境
他永远也忘不了贬居黄州的那段苦难的日子
元丰三年五月
当苏子由带着一支女人和孩子组成的队伍与自己汇合之时
他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十九岁的王朝云艳光四射
雪白的肤色,鲜红的嘴唇
天生丽质,清水芙蓉
他滋润了这朵鲜花
这朵鲜花又催生了他的艺术灵感
黄州于是成了他创作的"井喷期"
黄州于是成了他们双人舞的高潮期
他当然清楚
这是自己苦难中朝着自然与审美的转身
他当然明白
这是佳人的爱情热烈而又绵长的结果
10
神秘的两性世界是不是最大的天道恒常?
"永恒的女性引我飞升"是不是包含和隐喻了一切?
苏东坡的一生都像个大孩子
他一直在被女人呵护着娇惯着孕育着和培植着
母亲程氏的仁厚、善良、随和、温暖、包容和诗书启蒙
仁宗曹后、英宗高后、神宗向后三个显赫女性的施以援手
或起用于穷困潦倒之时
或搭救于性命攸关之日
结发之妻、患难之妻、知音之妻的稳固后方和身心抚慰
帮他度过了多少最黑暗的日子多少最艰难的岁月
正是因为有了她们
他才能在最不可忍的苦境中"挺住"并挣扎出来
正是因为有了她们
他才能从污浊阴冷之地走向明朗和单纯
尽管他也曾一度沉迷于女性之间
甚至放浪形骸地携妓游湖之后直入佛门,并使其与禅师相戏谑
但那也远比在可怕的王朝机器中碾轧或相互倾轧要好的多
如果在第三次沉沦漂泊儋州之际
有一双明眸能像在惠州时一样关注到他
有一双纤手能像在黄州时一样搀扶到他
也许他的无以复加之苦会减轻很多
也许他就不至于在刚刚踏上北归之路不久就扑倒在地了
11
我当然知道,这个最终扑倒在北归路上的男人
从少年到青年,他一直都在文章的海洋里遨游
我当然知道,这个北归路上万人争睹风采的男人
从中年到老年,他一直都在诗词的洋流里浸泡
他以各种姿势入水,他以各种身段弄潮
时而是搏击中流、巨浪滔天的惊世大言
时而是舟归平浦、风平浪静的悄声细语
诗词之于他,早已是生命的呼吸
文章之于他,早已是人生的日常
他仰观星辰,俯察大地
他穿林踏雪,策杖徐行
他与梅兰竹菊相亲
他与清风明月作伴
他与江河湖海相约
他与孤鸿幽鹤共眠
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生命的温度几何
他的内心似火,热忱永不磨灭
他的灵性如水,始终骇浪惊涛——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这些让人过目不忘的妙词名句
言至理却不晦涩,近常识又别有洞见
它们轻巧而不轻浮
它们通俗而不流俗
既有一种复杂中的简洁
又有一种深邃中的平易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
人们往往能够脱口而出
却又一时想不起源自哪里、作者是谁
当我们一旦认真查找它们的出处时
人们就会惊喜的发现它们竟然指向了同一个名字: 苏东坡
文明的哺育从语言开始,以文照亮
诗人的言说何等重要?!
透过他一生中的几千首诗词
人们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轻快平易
他既能随意摘取俚俗民谚
又能贯通典籍随手拈来
其翻新改造往往不露痕迹
其意思畅明而又不失醇厚
他不仅是在告诉我们文章的作法
而且是在言说朴素诚实的日常生存之道和坎坷人生的"挺住"之道
透过他海洋一般辽阔和深邃的文字
人们分明看到了——
一个人生路上的高蹈者
一个纵横捭阖的直谏者
一个事无巨细的亲历者
一个九州大地的步行者
一个天地之间的大悟者
一个文艺全才的终结者
一个中国最后一位伟大的文人和文化的集大成者
我不知道在这个呼啸而来的大数据时代
我们还能不能诞生一个如此中天明月般的苏东坡?
我不知道面对苏东坡这个旷世天才留下的无尽宝藏
除了满足与自豪
我们还需要什么?
2022.1.于江夏古郡
作者:欧阳贞冰,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出版诗集三部、摄影集一部、电视专题作品集一部。其诗歌作品、摄影作品、书法作品先后获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百余次。
朗诵和音乐设计: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欧阳贞冰更多精彩
家国情怀
《信仰之光》 李东杰 冉晶 杨建松 周晓 郭奇保 张抒毅 合诵
《真理之光》蒋毅晖 杨建松 朗诵
诸子百家
《孔子和中原》《李白和江南》马贺林朗诵
《孟子》 杨建松朗诵
《 黑衣剑侠:墨子》 兰霞 杨建松朗诵
《恶之花:韩非》 杨建松朗诵
经典巨匠
《诗经: 大河两岸之歌》杨建松朗诵
读《易经》 杨建松朗诵
《诗神:致屈原》 何方 杨建松朗诵
《辋川之隐》 杨建松朗诵
《嵇康》 泥桠朗诵
《阮籍》 泥桠朗诵
论道谈古
《禅道》——(一)修行的人 杨建松朗诵
《禅道》——(二)观壶 观云 观水 观莲 杨建松朗诵
《禅道》——(三)听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唱《我像雪花天上来》(外四首) 杨建松朗诵
《禅道》——(四)禅 、僧、觉、悟…… 杨建松朗诵
《茶道》——(一)茶 • 人 杨建松朗诵
《茶道》——(二)茶 缘 壶 杨建松朗诵
《茶道》——(三)中国茶 杨建松朗诵
《茶道》——(四)养壶人(外四首) 杨建松朗诵
《书道》 杨建松朗诵
《侠道》 杨建松朗诵
《中国古贤》组诗 杨建松朗诵
《中国艺术及其他》 杨建松朗诵
《铁匠之子》谢东升朗诵
大高原大西北系列
《在高原》 杨建松朗诵
《读甘南:致罗友明》 杨建松朗诵
《河西走廊》杨建松朗诵
《嘉峪关》杨建松朗诵
真情雅趣
《大鸟飞翔》杨建松朗诵
爱情诗之一《芳唇》 杨建松朗诵
爱情诗之二《献诗——致我永生永世的情人》杨建松朗诵
爱情诗之三《小女人》杨建松朗诵
《马鞍山马鞍山》 李显达
《棋友》 蒋毅晖朗诵
《钓者》 蒋毅晖朗诵
《我的两只农村户口的鸽子》外三首 杨建松朗诵
《乡村发现》(组诗) 杨建松朗诵
《手与手套》《伞之形象》《锥子》雷峻朗诵
《品茗》 张雅楠朗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