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屋茶语(第7辑)
柯学献

(一)伟力
真正的伟力是什么?不是固若金汤的城池,不是铁血的千军万马。它的答案,《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荀巨伯到远方探视患病的友人,正逢上胡兵攻打郡城。友人对荀巨伯说:
“我注定要死了,你快离开吧!”
荀巨伯说:“我是来看望你,却临危而去,败义而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很快,胡兵攻入郡城。
胡兵看荀巨伯只身守护着病榻上的友人,不解地说:“你是什么人?!全城人都逃光了,而你竟敢独自留下!”
荀巨伯说:“友人病重,不忍离去,今情愿我自己代友人一死。”
胡兵闻后而自省,相互议论:“我们这些不讲仁义的人,而侵入了讲仁义的国家。”
为此,胡兵全部撤退,整个郡城亦遂获救。
荀巨伯用仁义保卫郡城,用仁义战胜了铁血的千万胡兵。
只有仁义,才是铜墙铁壁;只有仁义,才能战无不胜。
仁义,才是真正的伟力。

(二)拜酒
钟毓与钟会是兄弟俩,皆为魏晋名士。
他们小时候,趁父亲午睡,去偷饮家中储藏的药酒。父亲发觉了,但仍假睡以观察他们的行为:钟毓先行礼,后饮酒;钟会只饮酒,却不行礼。
待他们偷饮完药酒,父亲问钟毓:“饮酒为何要拜?”
“酒以成礼,不敢不拜!”钟毓答道。
又问钟会:“为什不拜?”
“偷酒非礼,所以不拜!”钟会答道。
这则小故事,不仅讲述了钟毓与钟会兄弟俩的口辩与捷才,还告诉我们:面对客观事物,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观察和分析。同为偷饮药酒,在钟毓与钟会兄弟俩的眼底:拜也在理,不拜也在理。这是为什么呢?钟毓从“酒以成礼”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要′“拜”的结论,而钟会从“酒以非礼”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不拜”的结论。这就说明,对于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只有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观察和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客观和正确的结论。
正如东坡居士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咏蝉
唐人虞世南见到秋蝉,写出了一首咏蝉的名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身自远,
非是藉秋风。
与虞世南大抵同时骆宾王,在囹圄之中见到秋风萧瑟中的蝉,也写了一首咏蝉的名诗: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声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这里,骆虞两人同为咏秋日之蝉,若细细品味,便发现两诗之境况和旨意却迥然相异。这是什么原因呢?
虞世南为唐太宗宠臣,一生志得意满,为清华人,所见所咏之蝉是清华人;骆宾王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身陷牢狱,为羁囚人,所见所咏之蝉是羁囚人。显然,两人名为咏蝉,实则咏自身。虞骆两人所咏之蝉,实为各自心境的投射和映照。这些,就是禅宗所说的“境由心造”。
由此可知,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会附带上我们的主观色彩,而失之偏颇。怎样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大课题。
作者简介:

柯学献,出生于1949年,黄石市汪仁镇柯家湾人。年少时,读过书,但遗憾,读书时间不多,以断续累计,尚不够8年。曾从事多项工作 : 当农民,当矿工,做生意,当教师。现已退休赋闲。平素无所嗜好,只是闲暇时,打打字牌看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