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晶清 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专栏作家、中国文联出版社“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签约诗人、作家、编委”,安徽省作协、上海市浦东新区作协等会员,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1000余篇作品发表在《中国企业政工信息报》文史天地、《人民铁道报》"汽笛"、《人民铁道报》"旅游列车"、《人民铁道报》站名掌故、安徽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广场、上海铁道报《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最美家书》、作品分别被上海、浦东、傅雷、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图书馆收藏。
吃百家饭之首的故事(中国知青作家杯第二届征文大赛一等奖)
上海 胡晶清
寅虎年腊月的一天,通过巢县知青办的层层重心下移,我下放在海如公社海如大队,安排在一栋七间知青点的单间里,房屋建造结构,下半边石墙、上半边土坯、大片瓦盖得还算结实。房间有条桌、凳子、床铺、锅灶、水缸等生活用品。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放下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就像一只飞翔的小鸟有了自己的鸟窝,心旷神怡。
大队任家志书记找来大胡村任家宏队长说:“这是我刚从公社带回来的知青小胡交给你三队了,我还有事。”转身走了。
任队长热心简要地介绍了大胡村概况:“大胡村有六个生产队,每个队有三四十户人家,我们是三队,还有副队长、会计、仓库保管员、贫下中农、人都蛮憨厚的,以后吃百家饭就慢慢熟悉了,走吃饭去”。
说到吃饭,肚子跟着“人来疯”它也咕咕叫起来了。
清早出县城到现在滴水未进。
出了知青点的大门,几个穿着干净补丁衣服、脸色白里透红的二八左右的俏姑娘悄悄地说:“又来知青了,长的还不错,嘻嘻。”
此时,阳光撒落人间,孕育暖暖春意,烟火伴随着饭香、菜香、大人吆喝着娃回家吃饭的声音搅合在一起,人气、地气、烟火气十足,遥看周边群山起伏,大胡村就像群山中间的掌上明珠,好一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舞台,闪闪发光的大胡村。
我就像一个跟班,跟在任队长后面,向西面走了大约六七十米的一段路,来到一户人家,就听队长招呼道:“大表嫂,给你带来一位下放学生小胡嗷,以后就在我们三队过日子了,从介格(今天)开始认百家人、喝百家茶、吃百家饭。从你家开始嗷,嘛格(明天)到我嘎(我家),大嘎(家)轮流转。”
说完:又跟我说:“小胡过来,认识一下陈氏①大妈”。
我紧张地喊了一声:“大妈好,给你添麻烦了。”
任队长交代完光荣任务转身走了。
大妈舒展出朴实的笑容,看样子古稀有余,仔细地看看我:“好鞋(孩)子,满忠厚的,来,坐坐。”
说着,从碗柜里拿出一个《国营上海益民食品四厂出品》“长寿饼干”盒子,盒壁上有斑斑点点锈点,看样子,有几年历史了,打开盖子,用三指头夹住一撮大粗茶,放到碗里,又从大锅里口的捂子里舀出半瓢冒气的水,小心翼翼地倒进大碗里,招呼我,小胡嗳:“来,沏(喝)茶。启寿到山上砍草去了,嘎(家)来我们就七(吃)饭嗷,坐、坐。”
我仔细打量着大妈,满脸慈祥、丹凤眼、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白白净净,小而巧的鼻梁子下面一张樱桃小嘴讲巢南方言吐字清晰,就像在唱巢湖民歌那么动听;梳着包头盘发,红头绳扎着,插着一根银点翠发,身着元青花色长袍,宽袖口,镶有滚边,下身穿着布裙裤,脚蹬绣有红梅花青叶的黑布鞋,脚面穿的是白色土布袜子,彰显一种清末民初妇女的自然美,干净利索。
这是我在小人书上看到古代山村美的妈妈展现在眼前,如同穿越时空,来到了清末民初年景。
不知什么时候,三只黄色斑的老母鸡突然围着她“姑姑嘎、姑姑嘎、姑姑嘎”不停地鸣叫着,十分热闹。
只见大妈麻利地走到后院里鸡笼窝边弯腰拾起三个鸡蛋,笑嘻嘻地走到卧室里放好,又带回一把稻子洒到地下,母鸡们兴高采烈地张开翅膀朝着一地黄灿灿稻子飞去。
刚从从外面阳光下进屋,眼睛还有点懵,现在看清了屋里墙角下还有几位半拉子端着饭碗吃了一半停下来,看着我这位不速之客,又好像在等着什么,过一会还是不动,眼睛转着圈。我看着他们碗里的饭,肚子不断地发出“咕噜噜、咕噜噜”的“抗议”声。
终于,门口传来咳嗽的声音,一位中等身材、满脸汗珠、脸色显古铜色、三十多岁的壮年汉子走了进来,朝我看看、笑笑,传来友好眼色。大妈介绍道:“这是我的三儿子启寿。”
又向启寿说:“家宏带来的,下放学生小胡,吃百家饭,我嘎(家)第一个。”
启寿憨厚地笑笑:“好地”。
大妈一边讲,一边上菜,臭豆腐(民间又叫千里飘香)、蒸咸肉、炒青菜、从锅灶里取出一个小罐子,只见大妈拿来一瓶麻油朝臭豆腐腰锅子(传统盛菜容器)上方绕了一圈,顿时,满屋子臭香混合的气味占满了空间,美味穿心,尤其是对一位肚子饿的“五脏六肺在开会”的青年来说,那时啥滋味。 海蓝色碗里堆得满满高高的白米饭端上来了,我傻傻地看着桌上的饭菜,直到他们母子落座,大妈从小罐子里给我舀了大半碗碗鸽子汤,口里飘出一句热乎乎话语:“先喝汤保健康,鸽子汤调阴阳”。
我站起身恭恭敬敬接过来,低头一看,鸽子汤里还躺着一块膀子、一块腿,第一次闻着这样奇妙的香味,轻轻、不由自主慢慢地喝了一小口,舌尖品美味、汤药穿肠过,欲罢不能(至今回味无穷);大妈又用木勺子给我饭碗舀过来两块臭豆腐、豆腐眼还张开芝麻大的豆眼、看一大块咸肉又摆在洁白无瑕米饭上。
她回头看看坐在床沿上、木凳上、蹲在地上的半拉子,深情地、轻轻地、无可奈何地叫了一声:“都过来!”
半拉子们呼啦一声,整齐划一、如同训练过一般,站到她的身边,把饭碗伸过去,大妈用汤勺给每人舀一块臭豆腐,他们接过臭豆腐,有的先闻一闻过足嗅觉瘾、与饭搅在一起,互相看着,慢慢吃、慢慢嚼、慢慢品味,好一个20世纪的吃货。
一位七、八岁在换牙的小朋友红着脸慢腾腾、有点结巴地说:“大、大妈妈,我想吃一块含(咸)肉。”
又有一位同龄小朋友紧接着说:“大奶奶,我想吃一块鸽子肉”。
大妈慢声细语应着:“过来,一人一块”。
其他小朋友互相挤鼻子弄眼,小声笑着说:“脸皮厚、吃块肉,脸皮薄、吃不着。”
最后,大妈舀起碎块豆腐汤放到启寿碗里,把剩下的咸肉汤倒进自己碗里。
看到宁肯自己不吃都要给孩子吃的画面,至今都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无法抹去。
下午,我和任队长讲这事,他说:“老人家不仅厚道还精明,叙起抗战时期的一段往日故事。
1943年10月的一天子夜,新四军一位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的副营长肖选进②和大儿子胡启珍③带来三十几个新兵,陈氏和丈夫胡经道热情地安排他们住在一墙之隔的祠堂里,。
第二天早上,鸡叫三遍,陈氏在前面拎了半篮大米去三十几米之外的水塘淘米,大儿子胡启珍跟在后面到村东水塘挑水、准备煮早饭,在东方鱼肚白微光照射下,她发现东北方向大概二百米开外北面田埂路上有一排人,朝村里悄悄地走来。
她小声对启珍说:“你看那一排是人是鬼?”。
启珍仔细一看,小声说:“妈妈快回家”。他们一路小跑回到家。
陈氏把情况告诉副营长肖选进。
启珍:“副营长哎,可能是内奸告密、不然顽军不会找么准。”
肖副营长沉着地说:“嫂子,天已渐亮,东面路不能走,有没有其它路?”
陈氏说:“有的。启珍,你快翻墙头把南门打开,穿过巷道顺着南路向东磨盘山方向走,房屋挡着,北边顽军看不见。”
胡启珍从自家堂屋穿过小院,爬上百年柿子树翻过土墙打开了南大门。
肖副营长安排两个战士陪同陈氏拿了大人孩子的换洗衣服、丈夫胡经道④用稻箩挑着两个小儿子胡启常、胡启寿随部队一路小跑,经过磨盘山拗口转移到山里无为县新四军七师根据地,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家。
原来,南门在前面只有十几米远。
陈氏急中生智,帮助新四军化险为夷。
汉奸顽军赶到祠堂里看到靠墙边地下一片稻草,气的哇哇叫:“煮熟的鸭子飞了”
11月20日前后,新四军在磨盘山消灭顽军郑其昌部1000余人。
听到这里,我为认识这样一位革命大妈而自豪。在民族危亡之际,她勇于挺生而出,鼓励长子参加人民军队。和平时期默默无闻,自己不谈过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但是,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吃百家饭之首,接受了一次彰显母爱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主义教育,至今难以忘怀的故事。
注:①陈氏:巢县山凹丁村人,1898年5月生,自幼至妪从早到晚做各类鱼网兼顾家务,1943年与夫胡经道商榷,支持长子胡启珍跟随新四军出征抗日。一生穿戴娘家陪嫁的清末民初对襟服装,1980年1月,83岁驾鹤西去。
②肖选进老红军,新四军7师巢湖大队1营副营长,孤胆英雄,历任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开国少将。
③胡启珍1923年6月7日出生于巢县(今巢湖市)大胡村,1943年10月参加新四军七师后,随部队杀鬼子、打蒋军,北上南下,解放战争中,七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7纵19师。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48年1月胡启珍火线入党,提升副排长,解放大上海时,带领战士冲锋陷阵,被国军的炮火击中,头部、身上10多处中弹(评为三等乙级残废),康复留上海华东公安部队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转入上海市商业储运公司从事保卫工作。1973年春天,携妻与长子探亲,带有上海特产回报乡亲,放茶叶的“长寿饼干”盒子是留给母亲一件相思物。享受副局级离休待遇,2010年8月10日旧伤复发逝世。
④胡经道,大胡村人,与妻送子参军,事发当晚随新四军撤到山里无为县新四军七师根据地,参加新四军七师曾希圣政委、谭震林代师长指挥的磨盘山、丁字山、黄泥山等地挖战壕,筑碉堡的战前准备工作,为磨盘山战斗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1972年冬因病逝世。
在来之不易中坚守好自己
——谈文章中的 四个看点
今音评论:
胡晶清这篇《吃百家饭之首的故事》获2023年中国知青作家杯第二届征文大赛一等奖。它的看点是,一个“之首”的深刻,另一个是陈氏家人参加革命的事情。而背景是放在了一个上世纪知青插队里面发酵。可以说,全文以细节编织的叙述手法,尤其展现了战争年代的一个侧面介绍,这对插队知青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从现在看,依然有它可贵的一面,比如,从精神铸就灵魂这个角度去理解,能够帮助当时的知青起到解惑作用。因为,当年毕竟下乡了嘛。这个下乡和留在城市里的人相比,无论是从精神和物质上,都是属于两种类型。比如,留在城市的舒适度,和留在农村的艰苦程度,可谓有天地之别。这是两个看点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既然有天地之别,那么,老人陈氏为什么不去生活条件优越的大城市,而非要留在巢湖海如公社海如大队三小队。陈氏有条件而没去大城市,小胡没条件留在大城市却要下乡锻炼。它所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大背景下的年代变迁。用俗话说就是世道变了。既然变了,就要去适应它。这是文章第三个看点。比如,如何看待吃百家饭这种形式。
而百家饭之首的一顿饭,却给了作者这么一个属于顿悟的道理。这就涉及到了这篇文章的核,也有人称它为内涵也可以。于是这篇文章的道理就在于如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从当下来看,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途,而走到今天,才拥有了这么一个和平与稳定的生活环境。于是,又把这篇文章的历史线索提炼了出来。它的作用就在于需要我们去很好地认识像这样一个过程中的、反反复复的来之不易。
认识的结果就是需要珍惜和热爱当下的生活环境。这是文章的深度,它所面临是有些人的不解甚至还有迷惑。那么,这篇文章就给了一个很好的启示,比如,陈氏一家为革命做出贡献的启示。另外,还有吃百家饭的民风朴实的内在含义,比如,它代表的和象征的意义。那么,这篇文章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性,一个是它在哪里?另一个是它在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当下的意义。这是第四个看点。
如,陈氏一家的当年坚守就是让家人都先后参加了革命。而陈氏本人的坚守,就是在自己的家乡,却哪儿都不去。这个情况非常特别。特别是在于不正常,比如,有好地方,老人不去;可以争待遇,她又没有去争。如果用俗话去套,那就是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也是文章的深度所在。那么,像这样的存在,能够给当年吃百家饭的小胡,带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冲击波呢?这个冲击波,从客观上讲,就是这篇文章的结构与表达方式。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评论: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