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彭丽敏 谢东升
音乐合成:杨建松 摄影:刘汉林

700年前,八分山下有块石碑,上刻五言律诗一首:
登腊岭顶[1]
李鼎
披云千仞顶,
纵目万重山。
归鸟来三楚,
飞霞出百蛮。
南经秦代郡,
北是汉时关。
今古兴亡事,
纷纷一梦间。
落款为“拙弟鄂州尹贞敬镌”。
元代的鄂州,即今天的武昌。
李鼎何人,李贞为何在此勒石立碑?
几经查询方知他乃贺州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李贞胞兄,此诗写于他上任途中。文中“腊岭”今称“骑田”,位于湖南郴州。
原来色目人(蒙古国治下的非蒙古人)李鼎早年跟随忽必烈征战有功,建元后被任为官;但这李鼎无子,故亡后由弟李贞袭爵,来鄂州做了州尹[2]。

那年三月,本该犁忙水响了,可偏偏大旱。即使初来乍到,可为了祈雨,李贞也不得不来到八分山。大礼告成后,他有感而发念了这首诗。极善拍马的鄂州同知(州官副职)急忙录下,并交代江夏县觅石精刻,择日谨竖。遗憾的是这碑在几十年后被陈友谅派人砸成了齑(jī)粉。
向天求雨,历为古代要政。
因皇帝自称“天子”,故每年都要与天父(上天)对话,这就是国之“郊祭”。
地方官也望能与上天对话,尤其是在任职地遇到大旱时。史书记载:“设坛于城隍庙。先期,县公服诣(yì)庙,行二跪六叩首礼毕,复跪拈阄(jiū),请某处龙神取水。……旱甚,率僚属斋戒,出祷风云,雷雨、山川坛,进遍祷群庙。[2]”

倘若此法还不见效,就得找一块更高的地方祈祷。
鄂州城有长寿山(今蛇山)啊,李贞为何不去?奈何长寿山只有85米,不能打通与上苍“直谈”的“最后一公里”。
同知恭恭敬敬地对新来上司说:“大人,此去东南有座八分山,自唐就为释家胜地,可往。”
“好啊,择日备牲就去。”
同知说得没错,八分山位于纸坊城西,海拔272.3米,不仅为江夏名胜,还是鄂州圣山。山上那尊“灵济南寺”,不仅“济南”,而且特“灵”,以至于在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还因灵圣被赐封为“嘉泽侯”;庆元六年(1200)江夏突遭夏旱时,地方官也曾登山祷雨于庙,结果大获甘霖,四郊沾足,遂成丰年,于是王朝又赠“灵惠”二字以尊[3]。

拂荆而上的李贞,大礼而祈,翌日果然“有巨蟹如白龙入潭,黑龙渤起,雷雨大作”[4]。就因此举,八分山北岭得了一个专名:求雨顶[5]。
其实,中华先民很早就能察风听云,因为他们发现观察云彩变化能够预测天气。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信南山》中就有“上天同云,雨雪雰雰(fēn)”之句,说的就是天上有层状云,不日就会有雨雪。西汉学者京房(前77~前37年)在《易飞候》中也说:“凡候雨,以晦朔弦望、云汉四塞者皆当雨。如斗牛彘(zhì)当雨暴,有异云如水牛,不三日大雨……雨征苍黑,云细如杼(zhù)轴,蔽日、月,五日必雨,云如两人提鼓持桴(fú),皆为暴雨”。显然,按照这种路径继续发展下去,要不了多久,气象观察必然会成为一门实验科学。遗憾的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天人感应”侵蚀了包括气象在内的许多学科,政府也不再进行天气预测,还对民间的自测进行打压,从而让我国的气象预测理论陷入瓶颈,即使几百年后像沈括这样的科学家,也无法摆脱政治掣肘(chè zhǒu)。

他曾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过自己的尴尬:那次汴京突遇大旱,各界举行了多次祈禳(ráng),结果只得到几个阴天,不见滴雨。百官百姓大惑:莫不是己心不诚,规格不够?被召进宫的沈括上奏说:“陛下莫急,明晨雨到”。

“明天?”宋神宗问。
“是。”
第二天黎明,大雨如约。
同僚们问沈括是怎么回事?他却从阴阳五行讲起,就是不敢说自己有过实际观察。但就是这样的一番虚言假论,偏偏受到了一众文人追捧。原来那个年月的天气预测,早已变成了士大夫们装饰自己的特权。
明朝建立后这种情况有了改观,洪武元年(1368年),朝廷设立了司天监,三年后改名为钦天监,内置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还专建了座钦天山观象台。此后,又要求各府各县按时上报当年的风情雨况、旱状虫象。所以那时的金口、法泗、纸坊、山坡、灵泉等地都有向县府按月上报雨情的责任,违规则罚。正因为如此,大臣们对气象的解读往往成为为皇帝决策的理论支撑。

史载:有次朱元璋问刘基(字伯温),为什么最近老不下雨啊?刘基对曰:“因为牢狱里有冤。”
朱元璋一怔,马上派他去查:果然。
洪武立愠(yùn),随即下令:平反,放人。

三日后,喜雨连降,万物复苏。
降雨和冤狱本来是毫不相干,但懂天文的刘伯温巧妙地借用了“求雨”来劝谏朱元璋,阻止了一场错杀。
朱元璋真的不知就里?
以他之聪慧,当然不可能不察,但他要借坡下驴啊。
自小耳濡目染的元璋六子朱桢,深得皇父三昧(mèi),所以也重天象,且十分信任身边的饱学之士,虚心接受他们关于气象的各种劝谏。

且说此时朱桢身边恰好有位名叫管讷的名儒,虽然不是进士,但却在洪武元年(1368)为松江郡守廉润所荐,以“人才”身份到廷。没想到刚到京师,突接父亡急信,于是返乡守孝。三年期满后再次以“秀才”被征拜为楚王纪善(正八品,负责掌管给亲王及其子女讲授文化课),并暂留京师履职。
朱桢就藩后,管讷奉命来江夏效力,后因忠实勤勉,深受楚王信任而迁左长史(正五品,掌管王府长史司)。
洪武十八年(1385),贵州侗寨吴勉(?~1385)因不堪官府压迫自称“刬(chǎn)平王”,率领侗、苗、汉等20万人举旗造反。三个月后,朱元璋命楚王率军出征,信国公汤和与江夏侯周德兴两名上将奉命佐军,王府长史管讷也接令前往。
临行前,管讷请旨,想去求雨顶看看。
楚王允行。
早上出门时还风和日丽,但刚到纸坊就见南云北推,不一会就乌压半天。管讷知道此时再不上山,今天可能就上不去了,于是赶紧拼命上爬,就在快到山顶时,一道闪电宛如金鞭抽天,紧接着就是一声惊天霹雳,山顶那棵古树“咔嚓”一声就腾起烈焰……吓得众人急忙匍匐。
好不容易爬上求雨顶的管讷纳头就拜……风渐渐小了,但雨却越下越大,待到管讷一行落汤鸡似回到山脚时,只见黄洪横流,泥石俱下,寸路难觅。
几个月后,管讷随楚王到了贵州前线,极目所致,阡陌龟(jūn)裂、万禾枯萎、惨不忍睹。朱桢提马喃喃:“该有场透雨润润啊。”
那管讷本为平民,且才逾战乱之苦,又受恩师杨维桢之教[6],对本次大军围剿也甚是不忍。于是趁机谏曰:“此山此土,不宜大暴,否则众山易溃哩。”朱桢见话外有音,仔细看了看他,遂点头默从。
王师就此围山、不打不杀,只与当地农民一块耕作。日久,吴勉疑心渐释,疏于戒备,结果被捕,余众也尽行散去。思州(今贵州岑巩)平定之功让楚王留名。《明史》载曰:“(朱桢)天资英睿,有谋略,天性端重,幼而喜学”,为一文武双全的藩王[7]。
得胜回江夏后,管讷常奉楚王之命来八分山察风听云,以助朱家治楚,以至于几百年后清湖广总督汪志伊为管讷摆放供品的礼案题名“子午石”,并尊其为“八分山之神”。

求雨顶上之求果真灵验?
不知道。
但现代气象学家说,江夏是武汉的东南门户,也是江城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主要来向,所以,在八分山上最容易发现百里之内的灾害性天气变化。因此,2021年武汉特地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总面积为3900平方米的气象站,其中那部天气雷达就高达90.057米。如果算上山体,两者叠加出来的362米的确为市南第一,这也让古老的求雨顶与时俱进,跻入了全国气象灾害监测网,成了驻足江城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而名扬南国[8]。

2023.11.15.彭敦运写于江夏
注:
[1]登腊岭顶.搜韵网[引用日期2021-01-22].
[2]郜迪.中国古代祈雨习俗及祈雨文学研究综述[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第34卷第2期.2014年4月.
[3][4]江夏八分山.江夏热线[引用日期2016-04-04].
[5]孙俊民.纸坊之战[M].武昌县文史资料.第二辑.内部图书.1986:71.
[6][明]周子冶.蚓竅集[M].全庵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8.
[7]张廷玉.列传第四[M].明史.中华书局,1980.
[8]章胜、黄润琪.气象灾害监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今年底建成[N].长江日报.2022.8.18.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作者:彭丽敏 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非专业朗诵艺术爱好者。曾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喜欢诵读对文字的二次演绎而产生的精神震撼,也喜欢与声音有温度的人为伍。

播诵:谢东升,播音指导。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成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执委,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年度风云人物奖、金话筒百优奖得主。

音乐设计: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摄影:刘汉林,武汉市江夏区摄影家协会会员,李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城市规划工程师,擅长自然风光、城市风光。
彭敦运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
【工笔江夏】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50《翟家边》
51《上马厂》
52《后屋》
53《湖咀曾庙供张宪》
54《廖桥》
55《鲛之泪》
56《青埠湾》
57《陈博士》
58《夏祠》
59《青龙河》
60《笔架山》
61《官堤洲》
62《柱皮山》
63 《土库杨》
64《仙人山》
65《仙人桥》
【琴吟江夏】
66《黄质书房》
67《山因花扬名》
68《三潭印月》
69《诗醉李家铺》
70《青莲庵》
71《李谱》
72《个字枪声》
73《港边鸡栎汤》
74《汝南路》
75《解语钟家湾》
76《龙头井》
77《察风听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