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汪音彤 陈芳

——留云亭矗立于金口古镇中槐山东侧的顶端,北距中山舰纪念馆约700米,东离淮山村1500米。从这里北望车城,一片欣欣向荣,厂雄路阔,新车如海;俯瞰(kàn)大江,黄水苍茫,气吞万里。

朋友说,要了解佛教禅宗的发展历程,可以通过四个成语来实现,即“拈花一笑”“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和“衣钵传人”。
第一个成语故事发生在灵山法会(灵山指的是灵鹫山,即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修行的地方);第三个在河南嵩(sōng)山,第四个在湖北广济,而这第二个就在古镇涂口,也就是今天的江夏金口[1]。
“一苇渡江”所讲为达摩的故事。

达摩(?~536),梵文名字为Bodhidharma。他生于南天竺(zhú印度),刹帝利种姓,原名菩提多罗。传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师从般若多罗,倾心大乘佛法。立派后他自称是佛传禅宗的第二十八祖,乃中国禅宗始祖。中国禅宗也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后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由于达摩的学问高深莫测,执行能力又极强,因此在佛教界名声震耳。梁·普通元年(519)他自印度航海东来,九月二十一日到达南海郡治,并于绣衣坊码头(今广州下九路附近)登岸,且在此地建造了西来庵(华林寺的前身)。广州刺史萧昂得报立即出面礼迎,同时表奏京师。笃(dǔ)信佛教的梁武帝闻讯后,异常高兴,随即遣使前往迎接。
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pí)城镇东城村)人。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
普通二年十月一日,达摩到达建康(今南京)。武帝急忙召见。朝堂上武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摩回答:“并无功德。”
本想得到佛教达人肯定的梁武帝心头一怔,那个滋味哟……他忍了忍,于是又问:“何以并无功德?”
达摩说:“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即有限度的福报),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武帝不快,稍停再问:“如何是真实功德?”
达摩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何为圣谛(dì)第一义?”
达摩还是不管武帝是否听懂,只是照着自己的逻辑回答道:“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其实,武帝与他的照明太子等虽然笃信佛教,却与达摩的观点不同,而是持论二谛的人。即立真谛以明非有,立欲谛以明非无,所以达摩用“廓然无圣”一句回答武帝,意思是说大悟之境界是没有凡圣之间区别的,既不舍凡,亦不求圣。这种回答显然不是武帝想知道的,更不是他信奉的。
由于武帝在此之前一直都没有接触过达摩的观点,所以短短的对话不可能在两人之间产生共鸣。正因为没能理解达摩的话,两人无异于各说各,这让梁武帝如遭挑战,顿生烦躁的他随即舌锋一转,盯着达摩蓦(mò)然厉声妙问:“在朕面前的到底是个什么人?”
没想到达摩答得更绝:“我也不认识。”
这下武帝难下台了,他把牙咬了咬还是忍住,随即垂目示意:送客。
就这样,达摩错过了武帝的支持,武帝也错过了与这位巨擘的进一步交流。
其实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妨质疑:当时两人对话的翻译是否正确?既然都是笃信佛教的大腕,且观点又不同,会晤之前为何无人做点提前的铺垫,营造一点和谐的氛围?
达摩走了,醒悟过来的梁武帝很是后悔,急忙派人骑骡追赶,希冀再行磨合[2]。
然而迟了。这达摩也近乎怪人,他就是不肯回头,看见有人来追,就在槐山脚下折了一根芦苇投入长江,浮苇而渡,泛水即去。从此,“一苇渡江”与古镇涂口结下不解之缘。

“一苇”真的能载人渡江?
对此,史上儒者早有解释。他们认为“一苇”并不就只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首《河广》,其中就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样的说法。唐人孔颖达还说,达摩渡江时并没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捆芦苇,站在苇捆上漂过去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只是把一“捆”刻成了一“根”。是不是这种艺术处理流入民间被神化后,一“捆”变成了一“根”[3]?
据传,达摩在渡江之前与金口槐山寺僧众相处十分和谐,寺里不仅供他最好的食宿,还向他介绍当地舆(yú)情,交流各自佛事的心得;他也有问必答,诲人不倦,很受僧众尊敬。槐山寺方丈反复挽留,然而达摩与洛阳禅寺有约,他不肯食言,只能婉拒槐山,执意北去。
槐山僧众也十分不舍,头一天晚上就暗暗通知沿江船民,把所有船只全都抬上岸,实在抬不动的就荡走,希冀以此强留达摩。没想到次日告别后见无舟可借,他便随手折了一捆芦苇骑波而去。
“一苇渡江”把达摩神化了,同时被神化了的还有涂口的江水与芦苇。据说达摩临渡之前曾高声诵道:“沙羨(yí)本为全能通道,怎能忍心拒我?”果然,江水欢歌,浮力大增。过江后被达摩遗弃的断苇竟然逆流上漂,至江心洲上扎下根,把这块“铁板”变成了莽莽苍苍一片芦苇世界!
北去的达摩曾在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数年。后再到嵩山传教,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达摩学派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门。
萧绎复国后的承圣年(553),笃信佛教的涂口(金口)人特地在槐山上修建了“达摩亭”以示怀念。
再后来达摩亭毁于战火,明代重建后改名“留云亭”。借“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意,表达黄鹤已去,达摩也走,只留下悠悠白云一片的崔灏式遗憾。
达摩亭是金口的旅游胜地,来此打卡的人极多,自古皆然。

明代杰出的书画家,“吴门四家”(沈石田﹑唐伯虎﹑文征明﹑仇英)之一的沈石田就曾来过,并有《吟留云亭》存史。诗云: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常在水潺潺。
如何一霎神仙事,
却望千门草舍间。
城下烟波春拍岸,
湖中西日草含山。
征帆去棹游人过,
飞鸟渐倦去未还。
留云亭老了,在风摧雨损中岌岌可危。

清朝顺治年间,金口“段氏三杰”(祖孙三人:段灿﹑段而聘﹑段追文。两个贡生,一个秀才。均以文育人,积德行善。)之一段以融(又名段灿)任衡山县训导官时,曾利用省(xǐng)亲之际将其修葺(qì),并垒石刻碑云:
昔有黄鹤在汝南,
城迁一去不复返。
此地空余亭春秋,
白云千载留槐山。
遗憾的是康熙年间夏逢龙发动兵变时,留云亭被焚。
段家后人又捐资重建,并于百年间进行了几次维修。
民国初年,留云亭又毁于兵燹(xiǎn)。民国十三年(1924),金口绅耆(qí)肖禹虔、安春林、赵衡斋等集资再度重建。这次他们增砌了护亭围墙,且在围墙中部开了一道圆月门;还环绕留云亭均种植了不少芦苇,使亭周四季葱茂[4]。
据传,留云亭仙气很足,亭周的芦苇,移到别处不日就死,因此“亭边苇”获得了“仙芦云”的美誉,也成了槐山名片。
改革开放后,留云亭又有过两次修葺。
今天的留云亭高15米,为上下两层六角塔形,飞檐斗拱,玲珑别致。亭内径9.6米,顶上铺盖黑色水泥仿古布瓦。檐下四周六面饰以蝙蝠纹。“蝠”与“福”谐调(diào),“六”(lù)与“禄”同音。寓意“福禄临门”“五福同至”。六根圆柱周围除正面外,两两之间均设50厘米宽的水泥座台,座上还建有水泥靠背栏杆。亭内摆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qì)。亭南正中悬匾,竖撰三个草书大字:留云亭。字周饰以精雕图纹,初看如行云流水、佛手如意;细看才知是蝙蝠回文寿字。“留”字的上方有蝠纹,蝠纹与两亭角上的葫芦藤蔓相连,款款和谐。寓意“福(佛)从天降”“流云百福”“福寿万代”“福禄临门”“多福多寿”“双福双至”“福寿如意”“福禄相连”。
望着古亭,嚼着岁月,顿生感慨:
一亭和风一亭云,
一山佛意一山清。
一江波澜一江史,
一城烟雨一城新。

注:
[1][4]任永山.金口镇志[M].内部图书.1991:349.
[2]多语种《六祖坛经》出版:中国佛教经典首次规模化走出国门[M].cnki,2016.
[3]赵慎珠.面壁九年后,达摩飘然西行去往何处?[N].河南日报.2016.9.9.第11版.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国家一级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江夏工作部会员,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从事播音工作以来,共获得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奖52个。爱读书,爱旅游,更爱用声音去创作、去分享!爱读。

朗诵:陈芳,非专业诵读者。从事餐饮服务行业30年,现任武汉市醉江月饮食服务有限公司江夏店执行总经理。高级经营师。中国餐饮服务大师。湖北省朗诵语言艺术研究理论与实践基地秘书长。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彭敦运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
【工笔江夏】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50《翟家边》
51《上马厂》
52《后屋》
53《湖咀曾庙供张宪》
54《廖桥》
55《鲛之泪》
56《青埠湾》
57《陈博士》
58《夏祠》
59《青龙河》
60《笔架山》
61《官堤洲》
62《柱皮山》
63 《土库杨》
64《仙人山》
65《仙人桥》
【琴吟江夏】
66《黄质书房》
67《山因花扬名》
68《三潭印月》
69《诗醉李家铺》
70《青莲庵》
71《李谱》
72《个字枪声》
73《港边鸡栎汤》
74《汝南路》
75《解语钟家湾》
76《龙头井》
77《察风听云》
78《余家畈》
79 《留云亭》
80 《斧头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