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董德兴、上海市人,大学本科。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工程师、教师。《中华文化》杂志副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作协会员;上海铁沙、枫林诗社社员,上海华苑诗词社社长。
母亲的生日
董德兴(上海)
雨后的河边小道上,苇叶摇动晨珠,河中青蛙凫水,另一边成熟麦穗随风起伏,连接着远处青嫩整齐的水稻秧苗田,一望无际,连结着天边的云彩。蛙声和谷香吹送着初夏的芳馨,青竹叶和苇叶散出来的香味随粽香一起缓缓飘逸。端午节到了,我的生日也到了。随手采嚼路边紫色的槡仁,摸摸胸口,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母亲用染红的棉线编织网袋,装了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我胸前。舍不得吃,又怕同学笑话我,藏在上衣里面。摸着,心里甜甜的。
我问妈妈:哪天是您的生日?妈妈笑而不答。当我拿着几个一百分的好成绩再问,妈妈高兴之余,还是笑而不答。问急了,笑着说:我跟着你爹,天天都是生日啊!言语中的自豪和幸福,那是真正的温暖。
母亲真的不知道自己哪天生日。只是告诉我们,她是前半夜生养出来,后半夜丢到路边,给外婆捡到的。
外婆中等韵称的身材,严谨秀美,慈祥端庄而勤劳。来了总帮我家干活,从外婆快乐自然的笑容里,证实了妈妈和我们幸福的今天。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已侵范我东北,苏中大地也不太平。外婆当时是20岁的年轻俊秀少妇,二十几里到娘家后,只能第二天赶早返回。早春三、四月寒冷,经过那块玉米秧地时天还没亮,听到小孩哭声,外婆捡起来看着掩掩啼哭的婴儿,没有犹豫,像捡到一个宝贝似的,抱着赶了十八里路回家!
外婆家也有襁褓中嗷嗷待甫的小孩,日子也很艰辛。艰辛中铸就的慈悲和真爱,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光辉灿烂的道德阳光!外婆的善举…人间的大爱!拯救和养育了我母亲!
稍大一点,父母教我,到哪都要勤奋、善良。美好的品德就是最大的财富!外婆在路边捡拾我母亲的时候,家里也有儿有女,又穷又苦。外婆后来说:听到那孩子哭得揪心,就如自己孩子一样的哭声,没有多想,赶紧喂口奶抱着回家,有双手,不怕饿。
母亲也没有责怪生身父母,只是回答我:你亲外婆不喜欢女孩,不要我才丢路边的。
在我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春天,捡到我妈的外婆和我母亲生父的二哥,我们叫他二爷爷的都来我们家了,说,你母亲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十一。二爷爷吿诉我。我母亲也是第一次听到!当时,生身的外公外婆都不在了,而外叔祖二爷爷是唯一亲历这骨肉生离的场面,他说,刻骨铭心,不会记错。
外婆身前曾反对,我捡到的时候,玉米秧已经长得尺把高了。外婆大义厚德,不顾家中的嗷嗷待哺和生活重压,无为而为之。外婆闻声抱起的平凡之举,就是菩萨转世,观音降临!这是外婆人生中辉煌的亮点!最具权威了!
对于我母亲的生日论证,这是真正的专家论证,又是高层对决!如照二爷爷的话说,那玉米秧只是露芽或还没露芽呢。那时暖棚薄膜之类的全凭自然生长。我查万年历,一九三三年没有闰三月的。如按照外婆讲法,起码在农历四月中下旬了。
没弄明白。母亲还是那句话:我跟了你爹,天天都是生日呀!言行中的幸福,传给我们温暖。家承书香,父亲满腹经伦,母亲不识字。双亲勤劳相敬。记忆中我调皮,父亲严厉教训我时,他们才有争执,母亲疼我。
二十一世纪第二年初夏,外婆九十高龄了,临走对我母亲说,你良心好,还来探望我,陪伴我。我母亲含泪说,你救我命,养育我,给我生命…!
记住了生日,就是记住自己生命的源头——父母的如山重恩!小时候,父亲对我说,你的生日,就是屈原为国明志之日。前几天,就是爱国承相文天祥的生日。还有岳飞那文章华国、诗礼传家!陆游的示儿诗…;这是我立志的起点,我开始明白,我的成长和有用于社会,应该要感谢父母无比幸劳的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亲友的教育鞭策之恩,感谢古圣先贤的开化之恩,还要感谢祖国大地万物对我的承载之恩。贫则独善,达则兼济,悲心自持。以此为我的目标和幸福感到自豪。
母亲从襁褓中到六岁时,抱养家的外公遭毒蛇咬而离世,家中的婴儿也在之前夭折。此际的家中,只剩下外婆和我的母亲两个“外人”。
家族中一个恶人,受宠于侵华日军,有枪。为了侵吞财产,与当家的老婆婆密谋,要把外婆和我母亲赶出家门。年轻聪慧的外婆自然是清楚地意识到当时的危险处境,每一次回娘家,都用独轮小车推着我母亲一起来回。时间长了,那老婆婆对外婆说:你到娘家,来回五、六十里路,自己累了、小孩也不受用,放在家吃饱穿暖即可,你可以轻松来回。外婆信以为真,第一次没啥,第二次应验了,老婆婆把我母亲绑在木轮车上送到曹家镇教堂去。理由是我母亲不是我外婆亲生的。送到教堂去,从慈善机构还能弄到一笔钱。
临走时,母亲对外婆的婆婆说,奶奶,这双芦花草鞋帮我放好,我舍不得带走,回来我还要穿呢…。这是真正的生离死别,在场的人无不含泪动容。
到教堂后,有一地主家名为收养(教堂发给一定的抚养费)实为童工,苦工。我母亲被起名叫,福宝。在母亲前面还有两,个叫彩宝、另一个叫,来宝。一个被打死,一个被打残。幼小的母亲不堪毒打逃回教堂,结识了一位好心的姑奶奶,姑奶奶教母亲修行,后又辗转把母亲带到了上海市郊的教堂。
姑奶奶修身基督教,胸怀观音菩萨心,眼看一个六岁的幼小生命被毁灭,便动恻隐。白天把我母亲藏在柴房里,那地主家来人没找到。为什么还要找?因为人没了教堂要被问责的,但如果人死了教堂只出埋葬费而且还不问死因。据说前面已有好几个小孩不明不白就被埋入地下。
母亲回忆,傍晚,她悄悄把衣服塞猫洞,第二天天还没亮,星星还在天上,母亲拿了衣服躲在姑奶奶的黑袍里上船。姑奶奶的哥哥是崇明港沿大公所教堂的神父。母亲有了暂时的落脚点,那年虚年龄才十二岁。感谢这位转世观音,只是后来无法找到这位我心中的隐形外婆。
小脚奶奶是我可亲可爱、知书达理、慈祥而又威严的又一位外婆。在修身持教的信众里有很高的威望。她从赌博、吸毒丈夫的纨绔家庭中跳出来后收养了三个女儿,我母亲是她危难中搭救的第三个女儿。
母亲刚刚南渡逃到崇明,那地主家即来抓人,整个的教堂内外找不到我母亲,以为她跳河了。这些人一直在河边、桥底下找人、捞人。小脚奶奶大义凛然,说,小孩子不愿跟你们走,你们到底怎样做才能罢手。我不要你们贴钱,我能养活这个小女孩。
教堂的神父、修女们都出来说话,这帮人才灰溜溜地走了…。
小脚奶奶生活也很艰辛,白天把我母亲寄放在镇上洗衣坊或食品加工坊搭把手,能吃上饭即可,晚上回来教她些粗针线、家务操持,讲一些人情世故、行善积德做人的知识,还讲孔孟之道的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等粗略的知识。从来就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逃难中求生的年幼时期的母亲,在这一时期受到了最好的教育。母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习惯也就是从那时起逐渐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小脚奶奶拿了大女儿的衣服穿在我母亲身上来看和我爹相亲。我家奶奶出身名门,碍于小脚奶奶的面子才同意看一下,但内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
父母亲姻缘巧合,父亲幼承书香,严谨勤奋;母亲慈怀玲珑,善良感恩。但二人无论是生活习惯、环境,经历、素养都相去甚远,居然是天作之合。随着我的阅历增长,心中越来越钦佩小脚外婆高超的生活技巧和点石成金的观音菩萨之举。
母亲的出嫁,便是小脚外婆一手导演的传奇!
这里还有一位外婆,住在崇明竖新镇惠民河沿,她是小脚外婆一起修道的教会里的姐妹,也是前面说的作坊老板娘。她不但把母亲寄养在那里,还安排认作寄母。还把我母亲当作女儿出嫁:办酒席,红灯花轿、礼花鞭炮!与我奶奶两家喜气洋洋,这也算是门当户对。
小脚外婆是诸葛再世、巧借善联,真正的平民中的生活大师。
据说,我大姐出生时,那家外婆与小脚外婆一起送来小孩衣服等,尽了母亲之责任、娘家之情谊。我父亲是海关部门的领导,在后来的日子里,顺便帮他们卖了好多滞销的绿化树苗……。
多年以后,母亲幸福地回忆第一次见面:你爹坐在中堂里用毛笔写字。端庄、英俊,站起来交谈时威武、神气!
奶奶怪我爹,有丰厚的银元、橱柜等嫁妆陪来的你不要,有庄稼良田陪嫁的你又不要,现在从海里捞出来的你要啦,指的是我母亲只身乘船逃难渡海而来。母亲回忆时,洋溢着幸福感。
母亲想娘家了,想她那可爱又可恨的出生之地和灾难之地。回忆中,母亲只记得那教堂的大致轮廓,因为离开时太小了。父亲幼承书香,把旧社会骨肉分离,新社会寻亲团圆的深情厚谊挥毫写就,寄由江苏省政府转至那教堂,教堂高声朗读了这封骨肉情深的寻亲信,传递着新中国的春消息。据说,当时教堂里一片呜呜的哭声,转而又是一片欢呼声和掌声。
我们终于找到外婆了。新中国成立后,那个恶人在镇反运动中消失。外婆又回到了原来住的地方,重新组织了家庭。
外婆回信的喜欲之情不说了,她还告诉我妈,亲生的父亲也找到了,他在当游方僧侣,吃斋念佛,随处行善。
原来,亲生外婆生养我母亲的弟弟时,年仅二十四岁离世。外公看破红尘,了无牵挂,走入空门。
母亲和父亲看望外公的事,是后来告诉我的。母亲说:只有你二爷爷的三间朝南屋像点样,你外公那一间半摇摇欲坠的西向篱笆墙旧草屋里,只有破被旧床、旧桌和一个泥涂的灶头。父母亲去了只能住在二爷爷家里。就是这样似屋非屋的草庵寒舍,没过几年也成了永恒…
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生日就是农历三月十一。二爷爷说的是真话。我外婆说的是真话。
我母亲不是生养出来马上丢到路边的…
2023.12.20

一股善举的力量托着母亲迎来解放
——董德兴散文《母亲的生日》经历之谈
今音评论:
这篇散文结构的分水岭,是在1949年10月1日解放前后。“母亲”的两种人生变化和选择也发生在这个时段。尤其在解放后,母亲终于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只才有了“我”和这篇散文的诞生,其意在于,一是感恩,二是怀念,三是重温历史的珍惜之情流露。
同时,散文也流露出善恶有报的另一个理念。这是作者在结构散文时所赋予的坚定信念,也是这篇散文的底气。信念是从“母亲”有关生日这个话题引出来的,它作为散文的一个切口,用比较手法写出了如果没有新社会的到来,母亲的命运会变得更加坎坷不易。这是一根主线,也是明线;而暗线则是善恶有报!
在这篇三千多字的散文中还发现“母亲”的生母,是在24岁那年因为生弟弟而导致死亡的,由此,生父看破红尘出家剃度为僧。这些信息是在解放后“母亲”生活变得稳定时突发思乡之情再回故乡获得的。同时,母亲也获得了收养她的第一个外婆,也已经再婚,并且,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可惜的是母亲的生母,却没有享到这样的福,这和她弃婴是否有关系,尚不清楚。散文把母亲生母早年夭折的敏感,和外婆解放后建立家庭的事放到一起描述,则是从人如何对事物持有敬畏观的角度出发来作醒世和劝善的。
和母亲生母年纪一般大的外婆,当年也只有二十多岁,在路边捡到弃婴(我的母亲)后并付至真情,这和母亲生母的品格是一个天地之别。散文也贯穿着善恶有报这样的理念,这在百姓层面上,当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或困难解决过程中的等待当中,也往往作为自勉和自我劝解的一种方法,能够起到一些避免祸端的作用,但彻底解决,有时候还要借助权力来解决。比如,外婆解放前遇到的一个恶人,在解放后被政府镇压后,外婆只才结束逃难回到老家。
围绕“母亲”有两股势力一直在较量,一股是外婆的婆、恶人、地主等形成的以人口买卖为主的,另一股是以众多外婆暗中保护母亲的力量。之所以说它是散文,因为写的是真人真事。如果是小说的话,作者脑洞大开,或许会把外婆写成地下党,如果利用这股力量来保护母亲,解放后,母亲肯定也会有一个参加革命较早的身份。这是散文可发展空间。
这篇散文对母亲有不止一个外婆的描写,也作为散文发展的线索,反映旧社会也有一股股善良的群体力量在民间自我生长并发展着。那么,散文把母亲人生路上所认识的外婆一个个串联起来并进行叙述,主要是从中华民族善良美德的角度,来体现其传承的具体方式和具体事项,这就是散文当中结构的一个个正面人物和事例。比如,外婆、姑奶奶、小脚外婆和寄母等,都是母亲这一生当中所遇到的贵人。
散文凸显了母亲小时候被一个个不认识的陌生外婆们保护着和呵护着的故事,曾打动和影响了不少人,其中也包括我父亲的一家。父亲专门为此提写书文,以感谢信寄给了当时收养我母亲的那个教堂。那封信当众一念,先是引来信徒们一片抽泣声,然后就是欢笑声和掌声,这一些,都是在为新社会鼓掌,在为母亲解放后能够堂堂正正做人鼓掌。这是散文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散文还把母亲和父亲的爱情观也写在散文当中,从一个个侧面能够让读者感悟到其中的真谛,那就是善有善报并非瞎话。这时候,能够从全文中体悟到文章有一根善链始终在贯穿其中。至于散文的意义和内涵就是在文章的叙述过程中得以逐个亮相并串联在一道。
“母亲”之所以能活下来,在这篇散文中作为一个传奇是被“我”记录下来的,而不是别人。“我”记录历史上曾有一股善良的力道,始终在围绕“母亲”发力,那也是母亲生命中的善缘所致。至于这个缘是如何积累的,又是如何会碰到像外婆这样一个个好人,这篇散文并没有作过多介绍。这作为散文的阅读空间也好,还是作为思考人的生命与无常之间的关系也罢,需要正视的是这篇散文所折射出来的内在动力,以及当下人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定位及规范。
比如,解放以后的母亲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意识和行为,在散文里面表现出来的清晰,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思考母亲是一个不识字的女人,她有幸能和饱经诗书的父亲一直和睦相处一辈子,则是在她有为世界里的全部能力展现。包括把散文中的“我”抚养长大,并且能够写出这样的一篇散文,这是母亲的功绩。母亲在这一辈子的善缘不浅,虽然解放前吃了许多苦。这时候就会发现散文的主基调是在歌颂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这个作为散文能够辨别是非这么一个亮点也就凸显出来了。散文中的母亲在和自己的解放前比,而作者通过这篇散文的写作也在和过去比,如果没有母亲,哪来的他,还有这篇散文。而母亲之所以能存活,能毫无顾忌的生活,靠的是解放后的新社会而不是旧社会。
这个缘如果要展开的话,何止是三千多字的叙述,恐怕上万字也不能说得完,而这篇散文却用了三千多字,基本上就把母亲一生当中的善缘大致上说清了。当然也有恶缘在母亲如成长的道路上,散文也用了三个典型来进行编排,其中一家地主人家的收养而导致母亲出逃。
如果要具体展开的话,这篇散文就是一这篇部长篇小说的素材,比如,这篇散文状景的写法已经接近小说景描的要求,如果再作适当剪裁,便是这篇不错的短篇小说开头,比如开篇的第一段,如果对景描有所节制的话便是如此,作为评论,同时也为作者客观上具有的小说创作的空间和能力,作了肯定。剩下来就要看作者以后对自身的创作定位和确认发展方向了。
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的发展空间是有的。那么,现在再按照散文的眼光来看这篇文章的叙事特征,比如,叙事的线索清晰在于散文核以“外婆”来作为一个群并把她们按照叙事顺序而串联起一个又一个小故事,由此,形成了一根纵向的故事线索,但又不像故事的写法,其区别就在于这篇文章的景描而赋予了其更多的文学色彩及艺术再造。这时候,文章变得厚实起来,同时,它还具备了小说和影视剧的多元特征。这是题外话。
2023.12.22
散文作者:董德兴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评论:今音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