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彭毓山 叶宗秀

——古镇金口的张睢(suī)阳庙(张王庙)正面并开三门,高过六尺(2米)的一对石狮左雄右雌分开峙(zhì)立,将门楣上的“成仁”与“取义”烘托得极为庄严华丽。走进山门,迎面一座大厅,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厅内八根两丈高(6.7米)的白色花岗岩(麻石)石柱擎起穹顶,极尽巍峨、格外壮观。面南而立的那座戏台硕大无朋,台顶高悬一块巨匾,上书“神人以和”,乃清末江西巡抚柯逢时(鄂城人)手书。台前地面一律由白色麻石铺就,富丽堂皇;十几排整齐的条椅上,可容千人座看演戏[1]。 史载:张巡庙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几度毁于战火又几度重建,最后那次重建于乾隆中年的干秋鉴(戏台),还曾被先民们誉为鄂州邑外(武昌城外)第一戏台。

有“第一”,自然是有第二、第三的,早年的江夏的确有许多戏台,自元以降(jiàng),几代皆然,各姓宗谱云,像熊、江、李、祝、夏、徐、彭、段……这样的大姓家祠,无祠不戏,无戏不台,而且都蔚为壮观。
宗祠为何多戏台?专家们说这当为社会上盛行的戏风使然,也是各姓之间的攀比使然。

戏台,就是专门演出戏曲的场地,它滥觞于金代(1115~1234年),盛行于元朝(1271~1368年),经过200多年的不断改进,早年的三面简台终于完成了前后场之分,从而出落成中国戏曲完全成熟的标志。
自带审美、娱乐和教化功能的戏曲一旦走向民间,便催生了更多的戏台,不仅大邑,也入小镇,只要“气候”适宜,即使乡野,也会在正对庙或佛龛的地方叠石为柱,垒土为台,然后锣敲鼓打、拨丝弄弦,上演各方所好(hào)。早年油坊岭的小村谭左,就有这样一座专演“楚调”(汉调)的私家戏台,土著称其为“走马楼”。
谭左?
是的,谭左。这个于2010年已经拆迁的自然湾本东接“宗黄”,西连“上岳”,北枕“九峰”,南达“甘杨”。在1971年武昌县(江夏前身)撤区并社时,新建的流芳公社将附近的谭左、甘杨、上岳、邓辛、汪辛、小田、小庄、皮陈、紫杨、左家等10个自然湾捏在一起,定名为“九夫大队”。
“九夫”,一个颇为费解的名字。

原来在清末明初时,油坊岭(今流芳)旁边的几个小湾,个个书香气足,湾湾都有私塾,只是规模不同。有心人仔细一数,哇塞,竟然一下子列出了九个。九个湾子有九位教书的“夫子”(塾师),好难得啊!要把它们合成一个大队,队名用哪个湾名?头头们犯难了。
公社革委会的一位资深副主任说:“建议叫‘九夫’吧。”
他的建议被采纳了,“九夫”从此破土拔节,青翠一方。就因如此,人们也将“走马楼”说成“九夫戏台”。其实这时的九夫戏台早已坍塌,但盛名依然如雷。
九夫戏台所属何人,为何遗落乡野?
戏台主人名叫谭志道,清末武昌府衙的一位吏家公子。其父谭成奎,人称“神捕奎爷”,江夏油坊岭的一位武术达人。

按说,出生于这种家庭的他是可百业择嘉的,但小少爷却偏偏喜欢看戏,而且一看便通宵达旦、废寝忘餐。虽说那时的武昌楚调正盛、票友如云,但像小志道这样10岁就深陷其中的铁杆粉丝依属凤毛麟角。稀如凤毛的他不仅喜欢看,喜欢哼,而且还喜欢上台应角;不仅善饰老旦,可工老生,而且声狭音亢,犹如鹨(liù)鸟啼鸣,竟然被前呼后拥的粉丝们送了一个美号“叫天子”。
出口叫天,耳听“叫天子”,谭志道好不惬意。好不惬意的谭志道干脆把“叫天”当作自己的艺名,并回到老家谭左湾与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组建了一个“谭家班”,还以自家祖屋走马转楼为基地,开启了他梦寐以求的舞台人生[2]。
被谭志道用心修葺的“走马楼”,门面五间,左一右四,上下假两重,两边廊道互通,占地一亩(667平方米),大厅中有天井;天井阳台又由附楼和主楼互连,且嵌入了一部由左而右的走马式转梯,古色古香中偏偏又氤氲出一股西洋气。
在这样惬意的地方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哪能不惬意?
然而惬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
道光二十九年腊月(1850年1月),就在武昌城家家都忙着打年货时新河街走水(失火)了,入港避风的一千多艘盐船顿时烈焰腾空,黑烟笼罩了整个蛇山。
闻讯后的湖北巡抚常大淳(chún)大惊大怒,急令湖广省及武昌府赶快扑救。那时,虽说武昌也有“防范火班”(消防队),而且立刻就派出了两队“水龙”,可杯水车薪怎能挡得住这种“铺天盖地”?
提督双福受命,立即归拢城内所有捕快前往救火。此时的谭成奎虽然早已落聘,多年未与府衙打交道,但听闻凶讯后依然赶到新河街,奋力救助。
可怖、可怜,大火生生烧了一天一夜,1000多只盐船化为灰烬,还捎带上2000多条鲜活的生命,整个新河街一下子沉进了烟、渣、水、尸、血……所有的临年喜气荡然无存。
身着湿衣奋战了半天一夜的谭成奎从救火现场回来后就病倒了,百诊不治,正在他病危时听到了几万没有及时抚恤的灾民轰然抢市,谭家米行也被劫一空,急火攻心的他一口气没上来,双腿一蹬,就撒手西去了。
老伴陈氏一看老爷气断,顿时躺倒,刚进二月也随夫驾鹤(去世)。
这下谭志道的天塌了。
本来对生意一无所知而且毫无兴趣的他,在埋葬了父母后与妻子一商量,就将父亲留下的米行立即转给了账房徐老叔,从此一门心思经营戏班。
然而多事之秋哪能让他专营专唱!
第二年冬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花县(今广州花都区)塾师洪秀全召集2万多信徒在广西金田村举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浩大的声势速播几省,清廷闻讯,急调绿营拼死“围剿”。奈何腐政早已不得人心,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反而越剿越大,到咸丰三年(1853)时天国大军竟兵临江城,不几天武昌就被攻破了。

为了躲避战乱,谭志道只得把包括走马楼在内的老家祖业全部托付给堂弟,然后舍家挈(qiè)口,牵着6岁的儿子小金福(谭鑫培),北漂而去。
没有谭志道的走马楼顿时失去了灵气,随后的风刷雨洗更是冲净了楚腔汉调,只遗下一间老屋以及东西厢房残存的12副格扇门和它们自带的积尘图。2010年就连这些也被拆迁的洪流一股脑卷走。
江夏的第三个著名戏台坐落在谭鑫培公园内。

2008年5月动工的谭鑫培戏楼,真的说得上金碧辉煌。建设专班采纳了陈海清、范治祥、金泽友等人的建议,梁枋(fāng)彩绘选用苏式,主楼外方心绘制山水、花鸟共148幅;主楼内方心绘画为谭鑫培早年拍摄的《定军山》剧照35幅,还加配了部分山水、花鸟画面42幅。附楼外梁枋及廊道梁枋心所绘内容为《三国演义》,从第1回“桃园结义”开始至第60回“三国归晋”,77幅画面秩序井然;附楼梁枋绘制山水、花鸟画154幅。主楼和附楼绘画一共456幅。

戏楼的天花则采用明清古建中的最高型制,绘有团龙、翔凤、团鹤,主附两楼所选之花则为牡丹,意在用国花暗喻国粹(京剧),也委婉阐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3]。

雄伟的戏台两边,还有嘉联一副:
从源头起调,继往开来,京韵千秋翻作主;
听台面行腔,涵今茹古,江声万派尽朝宗。
此联由南国楹联大家徐俊杰所撰[4],并以2万元润笔礼请江夏书法家黎祖炎敬书。
徐俊杰(1968~),海门人。全国“联坛十老”之一的陆伟廉入门弟子。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南通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海门区张謇研究会副会长。
此联为谭鑫培戏楼于全国征联中的特等奖作品。
2011 年 11 月 17 日,谭鑫培戏楼落成。
京剧谭门后人谭孝曾和谭正岩父子前来揭幕,同行的还有京剧大家梅葆玖和叶少兰,以及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带领的一批演员。真可谓群星璀璨,巨擘云集。

一座地方戏台引来如此明星豪阵,江夏史上还真前不见古。
今天的谭鑫培戏台,早已成为百花奖演出的中心,也是热爱生活的江夏人心中的一块圣地。
天方夜谭,这个古老的成语竟然在邂逅江夏之际,让“谭”鲜活的派生出一个别致的胜解,呀,真乃文坛奇迹!

2023.11.23写于江夏
注:
[1]彭敦运.金口古镇[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163.
[2]陈本豪.汉上源流[M].京剧谭门·卷一·一代宗师谭鑫培.人民出版社.2017.4.
[3]陈海清:谭鑫培戏楼彩绘简介[J].内部资料.2009:46.
[4]徐勇俊.楹联名家徐俊杰。南通日报,2023.11.27.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播诵:彭毓山。武汉市江夏区人,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京剧票友,合唱团员。《妙慧妙音》主播,腾讯音乐科技独家签约主播,有声书职业主播。代表作:长篇有声书《传奇陈云》,《金版:毛泽东品国学》,《西迁人》,《口述历史:太平洋海空战》,《长弓射日-决胜塞班岛》,《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长篇网络小说《九天》《葬元》等发布于喜玛拉雅,懒人听书有声平台。

播诵:叶宗秀,非专业朗诵人员,咸宁市供销社工人。喜欢传统文化,喜欢诵读,热爱江夏。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彭敦运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
【工笔江夏】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50《翟家边》
51《上马厂》
52《后屋》
53《湖咀曾庙供张宪》
54《廖桥》
55《鲛之泪》
56《青埠湾》
57《陈博士》
58《夏祠》
59《青龙河》
60《笔架山》
61《官堤洲》
62《柱皮山》
63 《土库杨》
64《仙人山》
65《仙人桥》
【琴吟江夏】
66《黄质书房》
67《山因花扬名》
68《三潭印月》
69《诗醉李家铺》
70《青莲庵》
71《李谱》
72《个字枪声》
73《港边鸡栎汤》
74《汝南路》
75《解语钟家湾》
76《龙头井》
77《察风听云》
78《余家畈》
79 《留云亭》
80 《斧头湖》
81《戏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