淌过岳阳城内的山山水水,足迹踏遍岳阳这座江南古城散发人文光辉的风景,唯独还没涉足过寺庙,没去感受暮鼓晨钟的悠然与宁静,焚香拜谒诸多普渡众生的菩萨,聆听飘渺辽遥的天籁梵音,节奏清脆的木鱼声,去禅悟生命的智慧与通达。带着对佛教文化浓厚兴趣和好奇,仰望耸立在山峰上庄严的塔影,我一步步走进楞伽山中的圣安寺,开始了一趟千年古刹洞庭佛国的寻佛探幽之旅。
洞庭佛国圣安寺寻佛探幽之一
开山鼻祖---法剑大和尚的传奇
过南津港大堤,洞庭湖东岸,赫然飙出一组巍峨黛青的群山,绵亘起伏,峰峦偎湖,在湖滨岸线画出半个月亮的弧线,惴了一缕月色,“月山”地名应运而生。它与湖中的君山遥遥相望,与南湖里的龙山相峙而立。
崇山峻岭的月山,在洞庭湖畔生动地绘出一幅水墨丹青画卷,幽雅而宁静地挂在城南。
苍翠的月山与洞庭湖相依相伴,是诗意与禅意并存的世外桃园,是僧人梦想的禅地和净土。洞庭湖与寺庙的相遇,早在唐朝中期760就开始了,当智慧与慈悲的佛教出现在洞庭湖畔,于是碰撞出了洞庭千年不熄璀璨的佛教文化
寺庙,佛教文化的载体,在洞庭湖畔开袈娑净土的是法剑大和尚,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高僧。
公元760年左右,地处湖北十偃市西北角的房县,有个龙兴寺,龙兴寺不大,偏僻,地处县城18公里。年轻的法剑和尚住持寺里。他从小与佛结缘,并立下宏誓,今生一定要开疆拓宇,建一个属于自己更大的道场弘扬佛法。
为了这个梦想,他竹杖芒鞋向东云游,越五当,跨汉江、长江,洞庭湖平原,寻找理想的圣境。千里跋涉到灵秀的月山山脉,站在大龟山山顶,西望,是波澜壮阔的云梦大泽,东眺,湖面上横亘东西宛若惊龙的青山凌波而立,湖中酷似乌龟的九个小岛在波涛上浮荡,奇异地组合成一线西游大泽,湖中鸟岛白鹭蹁跹,天空五彩祥云中时隐时现,他被这奇异的山水风光吸引,蓦然回首,这秀丽的湖光山色宝地,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圣地吗?
法剑和尚再也移不动脚步,青灯黄卷,毕路蓝蒌,他广结善缘,力行习劳,在山上结茅为寺,敲响了圣安寺第一声晨钟,撞响了第一声暮鼓,大龟山成了佛意深深的楞伽山。月山不再空寂,翠绿的峰峦间点缀了平和而温暖黄色,荒山野岭石破天惊地出现了黄墙青瓦寺庙,普渡众生悲悯而慈祥的菩萨被供奉,从此,这里的一山一水有了蕴藏内敛而灵逸的佛文化,有了智慧的灵动,飘渺的仙山袅袅升起了一缕缕青烟,山水之间有了人间的香火味道,水天一色的泽国洞庭湖,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礼佛之人。古老的巴陵开始浸润深厚的佛教文化,浑厚的梵音,伴随着洞庭湖不息的波涛声,佛光,开始普照岳阳这一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
法剑大和尚是何许人?为何被柳宗元尊重而立传?圣安寺为何当时名动佛教界?为什么是洞庭湖香火旺盛最灵异的观音菩萨道场?
1300多前,同时代的唐朝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法剑大和尚立碑树传,写下了散文史记《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记载了大和尚的平生事迹。
石碑立在寺庙前广场左侧。一块石碑,一个人的传奇故事,碑石上的字体狂放不拘,怪伟跌宕,曲笔似藤,蚕头燕尾,碑石上的字迹历经风雨的剥蚀有些模糊,却刻上了历史的痕迹,在岁月中流动,也许,古老沧桑也是一种修行。
《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全文:
维某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终于圣安寺。凡为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无姓,世莫知其闾里、宗族。所设施者有问焉,而以告曰:“性,吾姓也。其原无初,其胄无终,承于释师,以系道本,吾无姓耶?法剑云者,我名也。实且不有,名恶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乡也。法界,吾宇也。戒为之墉,惠为之户,以守则固,以居则安。吾闾里不具乎?度门道品,其数无极;菩萨大士,其众无涯。吾与之戚而不吾异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闻者如此而止。读《法华经》《金刚般若经》数逾千万。或讥以有为,曰:“吾未尝作。”呜呼!佛道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和尚绍承本统,以顺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动,趣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悫,以成至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或讥以有迹,曰:“吾未尝行。”始居房州龙兴寺,中徙居是州,作道场于楞伽北峰,不越阃者五十祀。和尚凡所严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师,居南阳立山,卒葬岳州。就受戒者曰道颖师,居荆州。弟子之首曰怀远师,居长沙安国寺,为南岳戒法。岁来侍师,会其终,遂以某月日葬于卓然师塔东若干步。铭曰:
道本于一,离为异门。以性为姓,乃归其根。无名而名,师教是尊。假以示物,非吾所存。大乡不居,大族不亲。渊懿内朗,冲虚外仁。圣有遗言,是究是勤。惟动惟默,逝如浮云。教久益微,世罕究陈。爰有大智,出其真门。师以显示,俾民惟新。情动生变,物由湮沦。爰授乐国,参乎化源。师以诱导,俾民不昏。道用不作,神行无迹。晦明俱如,生死偕寂。法付后学,施之无斁。葬从我师,无忘真宅。荐是昭铭,刻兹贞石。唐:柳宗元。
传承法剑大和尚衣钵的圣安寺怀梵方丈溯源归本,怀着虔诚敬仰的心,拔开千年古寺的历史云烟,将有点诘屈聱牙的唐文译成了现代白话文,于是,我们更能走近这位特立独行的开山鼻祖法剑大和尚。
怀梵方丈所译《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如下:
法剑大和尚岀家为僧,有数十年之久,但大家只知道大和尚的法名,没有人知道他俗家姓什么,所有的人也不知他的家乡与宗族在哪里。有供养大和尚的信众问起他的老家与家族,大和尚就告诉布施供养的信众:“佛性就是我的姓氏,佛性本有,无始无终,我继承佛陀的事业,以佛陀的思想为根本,我没有姓吗?法剑就是我的法名,其实,法剑这个法名也是空相而不可得,执着名相,就不好了,我有法名吗?深广如海的真理就是我的家乡,十方法界便是我的国家。以戒为师,戒律就如城墙一样,智慧要象窗户一样,戒律要象城墙坚守好才坚固,智慧要象窗户一样懂得关闭才可安心,我的邻里乡亲不多吗?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入门之路太多太多;诸佛菩萨,无量无边,我与他们作为亲戚没什么不同的,我的(佛教)宗族难道不庞大吗?
就这样,打探法剑大和尚出家前的情况的人们就不再追问了,皆称为无姓大和尚。
法剑大和尚上万遍诵读的是《法华经》、《金刚般若经》的奥秘,从经书中禅悟,有的人就讥讽大和尚带着什么目的,大和尚说:“我念诸经典籍,唯有净心念佛之意,没有什么其它目的”。
佛教的经书浩如烟海,佛法传世越久,对佛教不同的理解和不同感受,佛教经过儒家、道家思想的对撞和融合,中国式佛教分成了八个派系,但只有天台宗的湛然大师,才是他的偶像,并继承了湛然大师的天台宗思想。
法剑大和尚继承天台思想,践行中道思想,凡得到大和尚示法指导的四众弟子,都正知正见,如法如律,不失天台思想的正统。一切无常,什么思想久了就慢慢地产生一些歪理邪说,然而,法剑大和尚以极乐净土为正道,以往生净土为大愿力,以念佛往生为归宿。
法剑大和尚以正真虔诚的品行,来作为人生成佛的宏愿,只要听大和尚示法指导的僧俗大众,在学佛方面都不会感到迷惑。而这样,又有人讥讽大和尚想留下点什么,法剑大和尚就说:“我根本没想过这么做。”
法剑大和尚开始在湖北房州龙兴寺常住,后来云游到岳州居住,并在岳阳的楞伽山北面建造了圣安寺,大和尚五十年都没有离开过圣安寺。
法剑大和尚一生中,他亲近学习的都是当时的高僧大德。在开始出家时,依卓然长老而剃度,卓然长老以前常住南阳立山,圆寂后葬在岳阳。法剑大和尚受三坛大戒时的戒和尚为道颖长老,是佛门大德,道颖长老一直常住在荆州。
法剑大和尚的出家大弟子怀远法师,常住在长沙安国寺,怀远法师在南岳求受的三坛大戒。怀远法师当年从长沙到岳阳专门来侍候法剑大和尚,一直侍候到大和尚圆寂。大和尚往生后,怀远法师就把法剑大和尚的往生塔立在卓然长老塔的东面,大概数步不远处。
以下我就借此殊胜因缘,虔诚献上为法剑大和尚所撰的碑铭悼词:
大和尚认为,修持佛法的宗旨是相通的,标新立异,自誉谤他,这就不是佛陀的真传了。大和尚以佛性来比喻自己俗姓空无,这就是佛陀教义的根本。
看破名相,才无所挂碍,执着这假“名",独增烦恼而已,大和尚的教导真是伟大啊。大和尚说,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梦幻泡影,仅表法而已,我们没必要执着。
大和尚不执念邻里乡亲,不留恋宗族上下。他的内心充满着智慧与虔诚,他的心中充满着恬静,他法相庄严,充满着慈悲。大和尚法眼观世,无论是普度众生还是默然禅修,觉得娑婆世界一切,如逝去的浮云。佛陀教法久了,社会上对传统佛教的修持不再推崇,而大和尚却继承佛陀的教诲,奉献着自己的真诚。
大和尚的修为,像一股清流,滋润着众生。人们的思绪都会变化,世间万事万物一切都在生生灭灭。
极乐净土是我们的归处,这是化度众生的信心与根本,慈悲地教导众生,四众弟子涤尽了尘心,法喜充满,智慧长增。
大和尚认为,修持佛法没必要故弄玄虚,也没必要装神弄鬼。迷与悟一刹那,生与死而在呼吸间,本来无一物,一切寂静中。
大和尚把佛法传给四众弟子,在传授佛法的时候从没有感到厌倦。大和尚圆寂后,立塔在卓然长老的傍边,也许这就是他真正的安身之地。我们把大和尚的菩提真迹,铭刻在这坚固的石碑上,以作思念。唐:柳宗元。
为纪念这位开山鼻祖的功德和贡献,寺庙雕刻了法剑大和尚的铜像,安放在南寺下约二百来米的小山坡上,雕像处空旷寥寂,鲜有人打扰,石碑上大写了一个红色佛字,四周绿树成荫,大和尚广额丰颐,眼睛明亮睿智,面朝东方,手心朝上安静地禅坐,脸颊藏着坚定和执著,也许,世俗对他生平的一切揣测在他看来都毫无意义,他心中留下是唯一、单纯、永恒的佛,因而带给他宁静、安详、超然,他慈祥的面容似乎无悲无喜,无忧无乐。阳光弥漫在他身后的山谷,让人感受到了他那种天真无邪的气质,令人悄然起敬。
一生弘扬佛法,法剑大和尚五十年没出寺庙,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世人很难理解他苦心修行的孤寂,在世俗面前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情,他却乐此不疲,心即我佛,在佛陀的天空里快乐地翱游。雕像群里陪伴他的还有柳宗元、颜真卿、李萼,四人围坐石桌边,他们安然地出现在楞伽山,似乎在茶禅中谈经论道,重温飘散在幽深岁月里的故事,古朴深邃的气息迎面而来,圣贤们沐浴着山上的风声、雨声、月光、阳光,安静的风、宁静阳光在他们之间穿梭。一叶一世界,一花一菩提,这里的一树一叶都有了禅意,佛说:万事万物皆由念心生,一念生,春暖花开,风生水起,一念灭,沧海桑田,云烟散尽。
来源:求索街道
作者: 陈春来
编辑:谢少杰洞庭佛国圣安寺寻佛探幽之————开山鼻祖---法剑大和尚的传奇
踩着老街鱼巷子浸润青苔的青石板,我度过了懵懂的童年时光。我曾站在古老的岳阳楼上,极目烟波浩淼的洞庭湖,震撼气蒸云梦水天相接的大气,追寻它的忧乐情怀,我也曾在君山岛上的斑竹林中黯然神伤。我陶醉南湖温润如玉的月色,至纯至粹,领略了李白的豪气和酒量,我仰望过耸立在湖边苍老的慈氏塔,感激城市养吧金鹗山的秀丽和清幽,我抚摸过三眼桥斑驳石狮,追怀方尚书留给岳阳的几百年恩泽,我屏住呼吸,谛听南津古渡已随风而逝的船浆欸乃声,漫步洞庭湖小镇,品渔家风情文化和寻找失落的那份淡淡的乡愁……。
淌过岳阳城内的山山水水,足迹踏遍岳阳这座江南古城散发人文光辉的风景,唯独还没涉足过寺庙,没去感受暮鼓晨钟的悠然与宁静,焚香拜谒诸多普渡众生的菩萨,聆听飘渺辽遥的天籁梵音,节奏清脆的木鱼声,去禅悟生命的智慧与通达。带着对佛教文化浓厚兴趣和好奇,仰望耸立在山峰上庄严的塔影,我一步步走进楞伽山中的圣安寺,开始了一趟千年古刹洞庭佛国的寻佛探幽之旅。
洞庭佛国圣安寺寻佛探幽之一
开山鼻祖---法剑大和尚的传奇
过南津港大堤,洞庭湖东岸,赫然飙出一组巍峨黛青的群山,绵亘起伏,峰峦偎湖,在湖滨岸线画出半个月亮的弧线,惴了一缕月色,“月山”地名应运而生。它与湖中的君山遥遥相望,与南湖里的龙山相峙而立。
崇山峻岭的月山,在洞庭湖畔生动地绘出一幅水墨丹青画卷,幽雅而宁静地挂在城南。
苍翠的月山与洞庭湖相依相伴,是诗意与禅意并存的世外桃园,是僧人梦想的禅地和净土。洞庭湖与寺庙的相遇,早在唐朝中期760就开始了,当智慧与慈悲的佛教出现在洞庭湖畔,于是碰撞出了洞庭千年不熄璀璨的佛教文化
寺庙,佛教文化的载体,在洞庭湖畔开袈娑净土的是法剑大和尚,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高僧。
公元760年左右,地处湖北十偃市西北角的房县,有个龙兴寺,龙兴寺不大,偏僻,地处县城18公里。年轻的法剑和尚住持寺里。他从小与佛结缘,并立下宏誓,今生一定要开疆拓宇,建一个属于自己更大的道场弘扬佛法。
为了这个梦想,他竹杖芒鞋向东云游,越五当,跨汉江、长江,洞庭湖平原,寻找理想的圣境。千里跋涉到灵秀的月山山脉,站在大龟山山顶,西望,是波澜壮阔的云梦大泽,东眺,湖面上横亘东西宛若惊龙的青山凌波而立,湖中酷似乌龟的九个小岛在波涛上浮荡,奇异地组合成一线西游大泽,湖中鸟岛白鹭蹁跹,天空五彩祥云中时隐时现,他被这奇异的山水风光吸引,蓦然回首,这秀丽的湖光山色宝地,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圣地吗?
法剑和尚再也移不动脚步,青灯黄卷,毕路蓝蒌,他广结善缘,力行习劳,在山上结茅为寺,敲响了圣安寺第一声晨钟,撞响了第一声暮鼓,大龟山成了佛意深深的楞伽山。月山不再空寂,翠绿的峰峦间点缀了平和而温暖黄色,荒山野岭石破天惊地出现了黄墙青瓦寺庙,普渡众生悲悯而慈祥的菩萨被供奉,从此,这里的一山一水有了蕴藏内敛而灵逸的佛文化,有了智慧的灵动,飘渺的仙山袅袅升起了一缕缕青烟,山水之间有了人间的香火味道,水天一色的泽国洞庭湖,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礼佛之人。古老的巴陵开始浸润深厚的佛教文化,浑厚的梵音,伴随着洞庭湖不息的波涛声,佛光,开始普照岳阳这一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
法剑大和尚是何许人?为何被柳宗元尊重而立传?圣安寺为何当时名动佛教界?为什么是洞庭湖香火旺盛最灵异的观音菩萨道场?
1300多前,同时代的唐朝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法剑大和尚立碑树传,写下了散文史记《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记载了大和尚的平生事迹。
石碑立在寺庙前广场左侧。一块石碑,一个人的传奇故事,碑石上的字体狂放不拘,怪伟跌宕,曲笔似藤,蚕头燕尾,碑石上的字迹历经风雨的剥蚀有些模糊,却刻上了历史的痕迹,在岁月中流动,也许,古老沧桑也是一种修行。
《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全文:
维某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终于圣安寺。凡为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无姓,世莫知其闾里、宗族。所设施者有问焉,而以告曰:“性,吾姓也。其原无初,其胄无终,承于释师,以系道本,吾无姓耶?法剑云者,我名也。实且不有,名恶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乡也。法界,吾宇也。戒为之墉,惠为之户,以守则固,以居则安。吾闾里不具乎?度门道品,其数无极;菩萨大士,其众无涯。吾与之戚而不吾异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闻者如此而止。读《法华经》《金刚般若经》数逾千万。或讥以有为,曰:“吾未尝作。”呜呼!佛道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和尚绍承本统,以顺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动,趣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悫,以成至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或讥以有迹,曰:“吾未尝行。”始居房州龙兴寺,中徙居是州,作道场于楞伽北峰,不越阃者五十祀。和尚凡所严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师,居南阳立山,卒葬岳州。就受戒者曰道颖师,居荆州。弟子之首曰怀远师,居长沙安国寺,为南岳戒法。岁来侍师,会其终,遂以某月日葬于卓然师塔东若干步。铭曰:
道本于一,离为异门。以性为姓,乃归其根。无名而名,师教是尊。假以示物,非吾所存。大乡不居,大族不亲。渊懿内朗,冲虚外仁。圣有遗言,是究是勤。惟动惟默,逝如浮云。教久益微,世罕究陈。爰有大智,出其真门。师以显示,俾民惟新。情动生变,物由湮沦。爰授乐国,参乎化源。师以诱导,俾民不昏。道用不作,神行无迹。晦明俱如,生死偕寂。法付后学,施之无斁。葬从我师,无忘真宅。荐是昭铭,刻兹贞石。唐:柳宗元。
传承法剑大和尚衣钵的圣安寺怀梵方丈溯源归本,怀着虔诚敬仰的心,拔开千年古寺的历史云烟,将有点诘屈聱牙的唐文译成了现代白话文,于是,我们更能走近这位特立独行的开山鼻祖法剑大和尚。
怀梵方丈所译《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如下:
法剑大和尚岀家为僧,有数十年之久,但大家只知道大和尚的法名,没有人知道他俗家姓什么,所有的人也不知他的家乡与宗族在哪里。有供养大和尚的信众问起他的老家与家族,大和尚就告诉布施供养的信众:“佛性就是我的姓氏,佛性本有,无始无终,我继承佛陀的事业,以佛陀的思想为根本,我没有姓吗?法剑就是我的法名,其实,法剑这个法名也是空相而不可得,执着名相,就不好了,我有法名吗?深广如海的真理就是我的家乡,十方法界便是我的国家。以戒为师,戒律就如城墙一样,智慧要象窗户一样,戒律要象城墙坚守好才坚固,智慧要象窗户一样懂得关闭才可安心,我的邻里乡亲不多吗?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入门之路太多太多;诸佛菩萨,无量无边,我与他们作为亲戚没什么不同的,我的(佛教)宗族难道不庞大吗?
就这样,打探法剑大和尚出家前的情况的人们就不再追问了,皆称为无姓大和尚。
法剑大和尚上万遍诵读的是《法华经》、《金刚般若经》的奥秘,从经书中禅悟,有的人就讥讽大和尚带着什么目的,大和尚说:“我念诸经典籍,唯有净心念佛之意,没有什么其它目的”。
佛教的经书浩如烟海,佛法传世越久,对佛教不同的理解和不同感受,佛教经过儒家、道家思想的对撞和融合,中国式佛教分成了八个派系,但只有天台宗的湛然大师,才是他的偶像,并继承了湛然大师的天台宗思想。
法剑大和尚继承天台思想,践行中道思想,凡得到大和尚示法指导的四众弟子,都正知正见,如法如律,不失天台思想的正统。一切无常,什么思想久了就慢慢地产生一些歪理邪说,然而,法剑大和尚以极乐净土为正道,以往生净土为大愿力,以念佛往生为归宿。
法剑大和尚以正真虔诚的品行,来作为人生成佛的宏愿,只要听大和尚示法指导的僧俗大众,在学佛方面都不会感到迷惑。而这样,又有人讥讽大和尚想留下点什么,法剑大和尚就说:“我根本没想过这么做。”
法剑大和尚开始在湖北房州龙兴寺常住,后来云游到岳州居住,并在岳阳的楞伽山北面建造了圣安寺,大和尚五十年都没有离开过圣安寺。
法剑大和尚一生中,他亲近学习的都是当时的高僧大德。在开始出家时,依卓然长老而剃度,卓然长老以前常住南阳立山,圆寂后葬在岳阳。法剑大和尚受三坛大戒时的戒和尚为道颖长老,是佛门大德,道颖长老一直常住在荆州。
法剑大和尚的出家大弟子怀远法师,常住在长沙安国寺,怀远法师在南岳求受的三坛大戒。怀远法师当年从长沙到岳阳专门来侍候法剑大和尚,一直侍候到大和尚圆寂。大和尚往生后,怀远法师就把法剑大和尚的往生塔立在卓然长老塔的东面,大概数步不远处。
以下我就借此殊胜因缘,虔诚献上为法剑大和尚所撰的碑铭悼词:
大和尚认为,修持佛法的宗旨是相通的,标新立异,自誉谤他,这就不是佛陀的真传了。大和尚以佛性来比喻自己俗姓空无,这就是佛陀教义的根本。
看破名相,才无所挂碍,执着这假“名",独增烦恼而已,大和尚的教导真是伟大啊。大和尚说,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梦幻泡影,仅表法而已,我们没必要执着。
大和尚不执念邻里乡亲,不留恋宗族上下。他的内心充满着智慧与虔诚,他的心中充满着恬静,他法相庄严,充满着慈悲。大和尚法眼观世,无论是普度众生还是默然禅修,觉得娑婆世界一切,如逝去的浮云。佛陀教法久了,社会上对传统佛教的修持不再推崇,而大和尚却继承佛陀的教诲,奉献着自己的真诚。
大和尚的修为,像一股清流,滋润着众生。人们的思绪都会变化,世间万事万物一切都在生生灭灭。
极乐净土是我们的归处,这是化度众生的信心与根本,慈悲地教导众生,四众弟子涤尽了尘心,法喜充满,智慧长增。
大和尚认为,修持佛法没必要故弄玄虚,也没必要装神弄鬼。迷与悟一刹那,生与死而在呼吸间,本来无一物,一切寂静中。
大和尚把佛法传给四众弟子,在传授佛法的时候从没有感到厌倦。大和尚圆寂后,立塔在卓然长老的傍边,也许这就是他真正的安身之地。我们把大和尚的菩提真迹,铭刻在这坚固的石碑上,以作思念。唐:柳宗元。
为纪念这位开山鼻祖的功德和贡献,寺庙雕刻了法剑大和尚的铜像,安放在南寺下约二百来米的小山坡上,雕像处空旷寥寂,鲜有人打扰,石碑上大写了一个红色佛字,四周绿树成荫,大和尚广额丰颐,眼睛明亮睿智,面朝东方,手心朝上安静地禅坐,脸颊藏着坚定和执著,也许,世俗对他生平的一切揣测在他看来都毫无意义,他心中留下是唯一、单纯、永恒的佛,因而带给他宁静、安详、超然,他慈祥的面容似乎无悲无喜,无忧无乐。阳光弥漫在他身后的山谷,让人感受到了他那种天真无邪的气质,令人悄然起敬。
一生弘扬佛法,法剑大和尚五十年没出寺庙,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世人很难理解他苦心修行的孤寂,在世俗面前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情,他却乐此不疲,心即我佛,在佛陀的天空里快乐地翱游。雕像群里陪伴他的还有柳宗元、颜真卿、李萼,四人围坐石桌边,他们安然地出现在楞伽山,似乎在茶禅中谈经论道,重温飘散在幽深岁月里的故事,古朴深邃的气息迎面而来,圣贤们沐浴着山上的风声、雨声、月光、阳光,安静的风、宁静阳光在他们之间穿梭。一叶一世界,一花一菩提,这里的一树一叶都有了禅意,佛说:万事万物皆由念心生,一念生,春暖花开,风生水起,一念灭,沧海桑田,云烟散尽。
来源:求索街道
作者: 陈春来
整理编辑:扈世云、潘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