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耕乡土 历久弥香
——读殷显扬文集《背着米袋追太阳》
朱教贵

已故全国优秀文化站长、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殷显扬先生的《背着米袋追太阳》一书,历时三年,终于在2023年10月付梓。作为该书的第一位读者和序言撰稿人,我有义务和责任将作者扎根山区、深耕乡土文学三十余年,殚精竭虑,宵衣旰食,用一管铁笔,叙述家乡的故事,刻画人物,描摹人生,展示人生历程与哲理的作品推介给广大读者和苏区民众。

殷显扬先生的故乡,位于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的革命老苏区湖北大冶殷祖镇。从十七岁开始,他就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文艺作品。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他进入镇文化站当了一名“背米工”。从此,这位平凡的“背米工”开启了背着米袋追太阳的人生旅程。他背着背包,背包里的干粮通常是几个蒸熟了的红苕或玉米棒,孤身一人,翻山越岭,走乡串村,帮助片区和村庄建起了业余剧团和文艺宣传队,办起了扫盲夜校和文化室,主持筹建了大冶南山头革命纪念馆,并兼任首任馆长(不拿薪酬的馆长)。把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名字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相比物质遗产,这种精神财富显得更为重要。“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二十多年过去了,殷显扬先生被埋葬在家乡的小山坡上,但他的名字却镌刻在天地间,被父老乡亲们永远铭记在心。
在深耕家乡的文化工作中,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社会实践中,在情深意切的泥土气息中,殷显扬先生忍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与寂寞,将自己交给了一盏孤灯,夜深人静时,潜心整理民间文化素材,撰写家乡的红色历史,记录身边的人物故事,探讨人性的缤纷与深度,把红色文化、乡土文学融入到了自己的骨血之中。细细品味殷显扬先生的作品,在繁花似锦的百花园中,或许是一串淡淡的风铃花,但它的天性是晶莹的,它的气息是清新的,它的蕴藏是深厚的,这也许是它能够吸引人们的奥秘所在。

殷显扬先生的文集中,收入了《舅爷》《急公苑》《三溪水弯弯》《桂花藕》等中短篇小说;有《许典雄,一个中国外科大夫》、《记者卧底历险记》等数篇报告文学;还有篇幅不少的散文。文集内容似乎零碎,但丰富而不庞杂,生动而不失深刻。看似平淡如水,实则味道丰厚,比如小说《三溪水弯弯》中,作者笔下的山村有着清新朴素的美感——“夜里五更天,月儿出山很迟。蓝天的星斗发出暗淡的白光;旷野上蒙蒙茫茫。三溪河像一条白色的绸带缠绕在苍莽的大山下,堤岸上那条机耕路好似绸带上的金丝边,映在水中的星斗似乎是一颗颗银色的宝石;大地正静静地熟睡着。人们正在梦乡里憩息。此时此刻,唯独望龙滩上的小画眉睡不着觉,斜着眼瞄了一下朝外睡着的娘,轻轻拉开了蚊帐的后沿,赤着脚弯到床前,悄悄提起自己那双鞋,小心地开了房门又掩上,穿上鞋开了后门向河岸走去”,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美丽的小画眉姑娘是要奔赴一场怎样的约会?
小说《急公苑》,以大革命时期为背景。“赵七老爷的府第叫急公苑,急公好义的意思”。风云激荡的时局下,赵七老爷带着阶层固化的“恶”,但他似乎又是亦邪亦正的,在映月姑娘与初恋情人相遇后,他的举动令人惊讶。倒是漂亮的映月姑娘,做了赵七老爷的姨太后,再回到自己父母的家,那么决绝地嫌贫爱富。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人性的缤纷与深度在小说中得以生动再现。
乡土,是人类永远的文化情结。今天,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回归乡土,返璞归真,成为国人普遍的诉求。作者曾发表于《长江文艺》1982年第三期的小说《桂花藕》,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描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拨乱反正的中国,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和乡村变化的片段,独具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同时,也因为距离今天的读者时间久远反而更吸睛也更有历史感。
《女性晚景录》,1995年12月1日发表于《香港文学》,语言极简,篇幅短小,打照娘、避人娘、李杏娘、小脚娘,四个不同的女性跃然纸上,四种不同的人生,静水流深,丘壑万千,令人唏嘘。
文集中,《草鞋足迹》、《大冶巨富殷益成兴衰史略》、《奇地异俗话果城》、《金银铜铁锡的故乡》等散文篇章,也贯穿着作者一贯的乡土情结。既像饱蘸深情的叙事诗,又如多姿多彩的风俗画。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对家乡的倾情热爱与用心探索,是殷显扬先生笔耕不辍的沃土,如此才有根深叶茂,硕果盈枝。

殷显扬的文字,文如其人,乡土风味浓郁,有讽刺,有幽默,有浓墨重彩,也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许多时候,读来令人不觉感叹——“眼前光景口头语,便是人间绝妙词”!特别是一些很有年代感的民间俚语,他信手拈来,比比皆是。诸如“做到老,学到老,死了三件没学到”;“婆婆表了态,我把红军爱,劝夫革命当红军,挖掉反动派”;“郎当红军只管当,莫管阿妹守空房;只要红军打胜仗,不怕等成老太婆”等,语言平实,意味隽永。《三五九旅进果城》中“山有山主,田有田主,地有地主,而老百姓什么都不能做主”;散文《大冶苕》中“天有星星地有苕,黄花闺女你莫愁,三年五载闹饥荒,我家还有三洞苕”等,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文字脱俗自然,洗练流畅,读来朗朗上口。也许有人觉得“土”,有人甚至开玩笑地说:“作者只会写玉米、苕”,但我觉得“土”而不俗,“土”中有美,“土”中有深意。这样的“土”,来自乡野,来自人民,何尝不是另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纵观本文集,内容情节看似简单,没有跌宕起伏,节奏也不那么明快,没有大的矛盾和冲突,但恰恰还原了人物和生活的本来模样。该文集虽称不上是“大俗大雅”之作,但殷显扬先生对文字的坚守、对乡土文学、乡土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作品历久弥香,被读者眷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者简介:

朱教贵,黄石日报社退休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采写了大量的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和着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新闻报道。兴趣使然,写点游记散文等“副产品”润润笔。1996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散文集《寻觅》。报告文学《蠢古》获全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散文《铜绿山览古》获中华文学2022年度优秀散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