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叶古镇烟火香
游雪莲/文
六月的川南,风动荷香,艾叶古镇亦如是!
艾叶古镇不大,一条公路贯穿南北,公路两边就是当地居民的坐家店铺,保留了原有的风貌,旧建筑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尝一个当地的李子,哇,太阳下的李子格外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你看,举办一场艾叶古镇民俗传统文化节,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来了,挤满了观景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脸,他们的眼睛里有光,当然幸福之下孕育着希望,一大早就在忙碌经营的艾叶土鸡脚、水蜂子、万豆花特色饮食店,尽心满足每位顾客的需求。听说有的馆子凌晨三四点钟就要生火煮饭,打豆花,做卤菜、蒸菜,忙得不亦乐乎
这里的早市一片繁忙,鸡鸭鱼肉和新鲜的蔬菜水果亮丽着喧嚣的市场。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畜禽的叫唤声,各种声音交织,如潮水一般涌动,让人间烟火味在空气中鲜活的弥漫着。那活蹦乱跳的鱼儿不知愁的在水中游来游去。
作为家庭主妇的我,来了一定要逛逛菜市场。因为在那里能让人感受到热气腾腾的生活之美,还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走进菜市场,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菜市场上摆放的时令蔬菜、瓜果纷然杂陈,令人眼花缭乱。滴着水珠的莲藕,青翠欲滴的莴笋,密密麻麻摆在农贸市场入口的路道两旁,红苕尖,嫩生生,绿油油、捆成整整齐齐的一把才一元。绯红的辣椒,刚摘下来,带着泥土的芳香,才两元一斤。
一大妈提着一篮黄瓜正要进市场,碧绿的黄瓜还挂着清晨的露珠,我挑选了四根,她说就在菜市场后面的李家桥坐家,自己种的吃不完。我说我父亲就出生在那儿。临走时她又送我一根黄瓜,缘分啊。我没带零钱,卖菜的大妈又没有二维码,旁边的固定摊贩便好心地借用二维码,待到账后,立即拿出相应的零钱给大妈。来来回回间,人情味就浓了。
在古镇街上,有光可鉴人的条石,熙熙攘攘,朴实憨厚的农家,琳琅满目的货物,精明干练的商家。在这里可以吃到不错的特色小吃:苕丝糖、麻杆糖、苏打饼干、红圆、凉糕、凉虾….可以买到这里的特色产品:卤鸭子、蘸水兔、大头菜、剪纸、草编制品等等。
漫步在横街,映人眼帘的是家家户户门前的盆栽花卉。看似随意放在窗台上、屋檐下、街中围墙边,拿出手机随手拍,张张活色生香。有的盆栽花朵精神抖擞,在烈日下显得格外娇艳;有的藤蔓植物将身姿连同窗花、吊檐倒影在水缸里,妩媚婀娜;有的干脆种上时令蔬菜,随时享用新鲜的食材。盆栽可谓是古镇又一特色了。

横街成了网红景点打卡,游客摆着各种姿势拍照的比比皆是,有的穿着优雅汉服撑着油纸伞,真的是美得不可言说。耐心的摄像师在一旁比划着动作,努力调动所有人情绪,高光时刻,大家都以最自然的笑脸,把最美的姿态留给古镇,以此表达对艾叶古镇的深爱。
一路上随处可见的紫薇树,此时正当“紫薇花开百日红,轻抚枝干全树动”的时候。阳光下娇美盛开的紫薇花,雅而不俗,淡淡的香味让人流连忘返。古镇上着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艾叶古镇仿佛被紫薇的朦胧包裹着,显得格外美丽,就好似一个养在深闺的姑娘,安静、秀气,清新淡雅。累了倦了,就去古镇小住几日,沉浸在古镇的慢时光里,在艾叶滩上走走,在旭水河边品茗,听哗哗流水、看云卷云舒。

趁着阳光正好,我们去走街串巷子,看到一家“百年老店”。这是一家位于小镇老街公路边的理发店。木门、木立柱、木梁篱笆墙的串架式结构的老房子。门口放着一张老式的长木凳,木制的洗脸架上放着一个不锈钢盆供顾客洗头用。店主是一个约莫六十岁的男子,正在为一位老婆婆剪发。老婆婆不忘向我们推荐,以后就来找李师傅理发,不仅技术好服务好,收费还合理,说他们一家老少全在这儿剪发,都四十多年了。婆婆的话让人颇感动。
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豆浆香气,味道是从马路对门的小巷深处传出来的,饥肠辘辘的我们向小巷深处大步走去,好想立刻吃上几口荤豆花一饱口福。
徜徉在午后的小镇,清闲而淡然之感油然而生;悠闲的老人坐在竹制的条椅上闭目养神;做小生意的也是默默地看着过往路人,漫不经心的整理商品,也懒得吆喝……人们就这样一切顺其自然,以慢节奏的方式重复着平淡的日子。
傍晚,华灯初上,喧嚣的古镇渐渐变得安静下来。树影绰约,凉风习习,人们三三两两去艾叶滩边散步。夜幕降临时,忽闻对岸传来美妙动听的歌声,那是《灯火里的中国》在唱响,那是社区文化广场舞流淌的欢乐。古镇上的人们唱出、跳出了小康生活带来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许。
城市的灯光亮了起来。流水潺潺间,几处亮光像调皮的精灵闪耀其间。
那些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的大红灯笼更加惹眼,一如艾叶人的日子--红红火火!
宁静而安详的艾叶,正如我们的内心纯朴与天真,让人留恋、向往。
作者简介:

游雪莲,四川自贡人,自贡市作家协会会员,荣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四川农村日报》《自贡日报》《四川关爱明天》《分忧》《蜀南文学》《盐都艺术》《自贡作家》《自贡三农》《自贡社会扶贫》等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