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德朝的诗四首
外婆家的老井
外婆家在一个古老的村庄
门前有一口古老的水井
井很深,壁很平,水很清
像一双永不枯涩的眼睛
每天,天未亮
家家户户的汉子、媳妇们
就担起粗糙的木桶铁桶
一起涌向那口唯一的老井
满村就会荡起杂乱的叮咚
滴滴嗒嗒洒满水珠的小路
是庄稼人一天的第一步行踪
辘轳就这么缓慢地转出春夏秋冬
井绳就这么悠悠地缠绕乡亲乡情
黑黝黝的老井在长长的岁月里
装不完祖辈悲切的叹息和
苦涩的笑声……
外婆曾坐在老井旁
给我讲着许多许多的传说
所有故事都那么动听
从义和团扫清灭洋阻止列强
到辛亥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从芦沟桥打响抗战的第一枪
到南京城日本帝国的血腥罪行
从台儿庄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到陕北延河之畔的闪闪红星
从枣园窑洞的星星之火
到革命理想照耀中国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到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初心
从西柏坡的团结高效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从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到新时代的民族复兴的伟光
外婆在老井边暖暖的阳光下
都能说出这老井远远的背景

外婆的脸刻满历史的风霜
那是一面古朴的铜镜
那清澈、清凉的井水
擦去多少战士额头的血痕
抚平多少百姓紧缩的面容
井水滋润着庄稼人平淡的日子
井水让外婆有了未来的憧憬
一桶桶哟,一担担的井水
洒在乡村的小路
洒在希望的田野
哦,那口古朴的老井
是一双深情的眼睛
静静注视着山村的变迁
哦,那口古朴的水井
是一张放开的歌喉
把苦难吟唱,把幸福颂扬
把劳动赞美,把时代讴歌
年迈的外婆,年迈的老井
年迈的外婆,年迈的传说
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直到我五十多岁了
才渐渐读懂
外婆家的那口久远的老井
老井在我的心中
永远是一个笔直的身影
外婆在我的印象
是一条笔直笔直的大路

雷锋同志
在中国,有一位战士
用自己无私的情怀
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在那平凡的岗位上
默默奉献,鞠躬尽瘁
他的事迹和日记
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年
这个战士的名字叫雷锋
雷锋童年时的苦难
是中华民族的苦难
雷锋对党的热爱
是中国人民的热爱
雷锋所具有的品质
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品质
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他完善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他在农村,是一位辛勤的播种人
他在工厂,是一位优秀的生产者
他在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辅导员
他在驾驶室里,永远把握前进的方向盘... ...
春天般的温暖
是他对事业对人民无限的热爱
秋风扫落叶般的冷峻
是他对一切邪恶的鄙视... ...
他走了,共和国的领袖们
为他留下最高的赞赏
他走了,他的日记
成为民族永远的范本
共和国前进的旗帜上
有永不褪色的风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雷锋与我们携手同行

新年
一元开启
我的北方
渐渐飘洒着片片雪梅
雪梅叫醒了一缕春意
也叫来了春天寄给大地的请柬
一元开启
我的北方
渐渐的传递着春宵的祝福
阳光镶满银光的记忆
年轮珍藏畅想的脚印
气清天朗的大地
敞开了迈向丰硕的大门

灯笼的传说
传说上天派下一条青龙
不幸被百姓误杀
于是玉皇大怒颜容
要放火把尘世烧光烧净
他身边的奴婢来自人间
闻听感到十分心痛
便偷偷告诉百姓
大伙感到万分惊恐
奴婢出了一个主意
让全城都点上灯笼
以把玉皇欺哄
玉皇看遍地起火
心里还暗暗高兴
以后年年十五点灯
天地人间一片喜庆
人啊,还是比玉帝聪明
邢德朝: 编辑、诗人、作家、文化活动家。陕西金石书画院院长、西安市穆柯寨书院院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金石诗歌学会会长。主编文化丛书《陕西文化人》《陕西诗歌选集》《中国西部诗歌选集》《陕西文化人书法作品精选》《中国西部文化人大特写》《金石文典》等30部图书,出版散文集《穆柯情怀》《穆柯寨记忆》《穆柯寨书院记忆》《但愿人长久》《朋友是座山》《金声玉振》等,出版诗集《关中》《年轮》《钟鼓楼诗情》《面向阳光》等。曾在《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延河》《西安晚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1000余篇(首)。20多家报刊先后专版专题报道其文化事迹。
责编/荆杰
供稿单位:北京淇云文化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