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何方
编辑:杨建松 
五十年前第一次看见婆婆树(珊瑚朴)时我就以《奇树》为题,胡诌过两句:
出岫(xiù)绿云择地开,
九龙欣然赴招来。
蓬勃王气妒村秀,
惟仗群嬷(mó)排权猜。
这株为楚王猜忌的珊瑚朴就生长在龙泉山楚昭王陵园南隅,它古、幽、茂、美、奇、雅、虬、壮,八德葳蕤。就因为特奇还被村民们尊为传世的宝树神柯。

说它奇,是因其冠盖如罗、伞护一方,九根如虬、宛若奔赴,栩栩如生。
说它宝,是因其年已七百、胸围近丈,不仅主干刚健、枝叶繁茂,而且身散微香,每隔一年还结一次果,颗颗饱满金黄,供人清热解毒。
说它神,是因树下无蝇踪蚊迹,尤其适合学子读书、村民纳凉。
神树据说为一老太手植[1],只为小外孙曾泰来此读书需要遮阳。

曾泰,生卒年月不详。按他出仕的时间推算,大约出生在至元六年(1340)左右。因父早逝,这遗腹子的家道极为艰难;但非同寻常的母亲自小就懂“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所以坚信“家有读书郎,再穷穷不长”,即使再苦再累,也会极力支持与督促儿子积攒书香。外婆心疼女儿,常叫小外孙来家住住。这曾泰也非常恭顺,一边给人放牧,一边牛背攻读,寒暑不辍。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曾泰也慢慢长大,读的书越来越多,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村里有书人家,书都被他借着读光了[2]。
那天他冒昧地走到邻村李员外家,想借书看。却说这李员外倒也和善,见这孩子虽然土布短衫,可整齐干净;虽然稚气未脱,但雅格潜伏。他问清了孩子来路,又考了几个问题,没想到这垂髻(tiáo)对答如流,随即大喜,慷慨相与,并对他说,读得好,可以给你看看“朱文公”。

朱文公就是朱熹啊,南宋一位了不起的儒学集大成者。
曾泰睁大了两眼:“真的?”
“真的。”李员外笑了。
骑上牛背上的曾泰,一打开书就忘了自己,任凭老牛一步一步往回走,一直走到外婆家的后门,老牛站住了,可曾泰还在忘情中,竟然就那么一直坐在牛背上读着,背着。
太阳下山了,老牛要卧下歇歇,曾泰也被摔了下来,这才知道天快黑了。
第二天早上,曾泰将牛交给了主人,他又掏出书,坐在系(jì)牛的小树下陶醉了。

外婆见他老半天不回,出门观望才发现小外孙站坐烈日下读书,早先的树荫已经移开好远,外婆又惊又喜又心疼,决定给他再栽几棵树。
几天后,村边果然多了一片小树,尽管树荫有限,但曾泰还是喜欢此摆上小桌,看书、提笔。
待曾泰第二次再到李家时,老员外已经刮目相看了,他没想到曾泰这么点小,竟然这么快就把几本大书读完,而且见解还那么独到!
小曾泰又如愿地借到了新书,而且还真是朱文公的《四书章句集注》!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十几载,外婆家的小树林枝繁叶茂了,尤其那棵银朴更是郁郁葱葱了。当年的小曾泰也出落得仪表堂堂、儒雅超群,可就在曾家快要走出困境时,外婆逝世,就连母亲都没能挺住,在一个雪夜病倒了。
曾泰四处求医问药,李员外也伸出了援手,可母亲不见起色。
正月初七,曾泰疾行几十里去了(武昌)小洪山的万寿禅寺,希望给母亲求支签。可等他气喘吁吁地赶到那里时才发现古寺在年前的大战中化成了废墟。
好不失望的曾泰不由得失声痛哭。
“大男儿有泪何轻,什么值得这般嚎啕?”
后面传来的吼声音,让曾泰不由自主地回头,泪眼里他看见废墟间有几个大汉,中间披着大氅的那位正盯着自己大声追问。
曾泰一抱拳:“啊,对不住,只为母亲寻佛问病不得,一时伤心。”
那大汉闻此,脸上顿生恻隐:“原来是位孝男,才有冒犯,莫怪,莫怪。”
“不知者,不该怪。”
“老母所患何疾,可否让在下叫人去把把脉,以赎冒犯之过?”
“太过劳累,集寒所致。谢谢,不敢烦扰。”
“我闻大孝者,不辞为母。你觉若何?”
曾泰立即深深一揖:“代老母谢过。”
……
原来这位,正是刚刚打下武昌城,逼迫小汉王陈理出降的朱元璋。因为万寿禅寺被焚,深为遗憾的他特带随员前来查看,决定择机重建,以慰佛庭。

不被曾泰认识的朱元璋派了一位军医,随曾泰到家仔细诊治了半天,施针赠药。曾泰千恩万谢并附上酬金,军医只是推却不受。曾泰好生纳闷,这位派医的恩公何人,我与他只是萍遇,他怎么这样快就出手帮我?
又过了些时他去李员外家还书,没想到半路上撞见了恩公,他慌忙施礼:“恩公,上次不曾当面谢过,老母深怪小子失礼,今日请受曾泰一拜。”
“你就是曾泰?哈哈,早就听人提起你,我们有缘哩,有缘。”
“壮士为何此说?”
旁边那人刚准备开口,却被曾泰称为“壮士”的人制止了:“曾先生,我想问问你,陈友谅为何会败?说得好,就当谢我。”
“纲纪不振,不得不败。”
“那元朝为什么也会散(sǎn)?”
“鞑子纲纪,客汉两样,就像一水不平,岂能长期治华?”
“如果朱元璋能得天下,怎样才能不败?”
“先立纲纪,再选贤官;除授文武,不许属下专擅;大权必须独揽。”
“何谓大权?”
“人,军,财也!”说到这里,曾泰好生好奇,恩公怎么突然问起这些,莫非?
旁边那位书生见他生疑,急忙说:“还不下拜,这就是吴王!”
至此,曾泰才知被他称为“壮士”的大汉,就是刚刚收取鄂州的朱元璋。
“曾泰虽‘泰’,可有眼不识泰山,望大王恕罪!”
“何罪之有?听了你刚才说的话,本王受教了。”
“岂敢、岂敢!”
“曾先生,恕我冒昧,你可愿意随我一起去抚平天下?”
“曾泰何德何能,敢劳大王相请?如若大王不嫌愚昧,泰极愿效忠麾下。只是眼下慈母尚需调养,待老人鲜健,一定前去以报我王大恩。”
“好,一言为定。”
那年秋天,曾泰见母亲恢复了健康,遂将春季遇见朱元璋的事做了禀报。母亲说:“儿啊,读书不就是要将学问卖给帝王家?你追随他去吧。不必将老身视为羁绊。”
曾泰安顿好了母亲,然后买舟,一路向南……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曾泰由于道德优良,学问出众,见识独特及卓越的执行能力,以秀才之身踏上“红云”,出任了大明王朝的第56任户部尚书官(正二品)。到任后的他大胆革除弊端,身体力行,兢兢业业,精心管理国家财政,使刚刚废除宰相制度的大明帝国,财盛政通。他也因清正廉明,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更为时人所服。

正因为曾泰名暖天下,所以当年外婆所栽朴树也因他而盛,不少人来此观光仰胜。以至于朱桢被封楚王到达武昌之后都生了些醋意,曾以压住龙脉,不利于修造陵寝为由要砍伐此树。
村里的几位老太知道后就手挽着手,用身躯紧紧护住宝柯,宁死不弃,结果竞遭府兵毒手被伤,就在朱家亲兵准备再下狠手时,突然晴天响雷(其实为王府长史管讷相劝),吓得带队的军官抱头鼠窜。后人以众老太护树有德,遂称宝柯为 “婆抱树”以纪,只是后来不知道怎么讹成了“婆婆树”。
婆抱树根部占地极大,九条巨根如龙,粗略一看,还似乎真有虾眼、鹿角、牛鼻、狗嘴、鲶须、狮鬃、鹰爪、鱼鳞、蛇尾,条条栩栩如生、呼之欲动。

村民说,那是“九龙正在赴会途中”。
1986年,武昌县(江夏区前身)时任县长杨世羚还特地为她题字曰:“九龙赴会”[3]。
来看的人多了,婆婆树成了大家口里的“江南奇珍”“异宝”。20世纪下半叶,日本前首相田中来此看了后也称它为“奇迹”“难得的胜景”,赞叹不已。

因为这树有“神”气,再加上曾泰的传说,龙泉人越来越敬重这棵文神双嘉的古树,以至于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人来这里敬香祈福。村里姑娘出嫁,或者娶新媳妇,长辈都会让新人绕着神树转一圈,沾些灵气和福气……
婆婆树,原来结满了一树故事,今古皆味!
2023.11.25

注:
[1]张高荣.婆婆树[M].新编灵泉志.P228.武汉出版社.2006.1.
[2]祁金刚.龙泉婆婆树[M].江夏溯源P311.武汉出版社.2008.12.
[3]彭德怀元帅纪念园.百度教育.2023.01.01.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何方,主任编辑、全国普通话大赛湖北赛区第一名、湖北省十佳节目主持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老年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武传电影与电视学院特聘表演专业台词教授。

摄影:杨世羚(右),原武昌县一中教师、曾任武昌县县长,后到武汉交委工作。

编辑和音乐设计: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