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
文/查生教
通常讲的电话,就是指电话机,是双方直接语音通话的通讯联络设备。电话,是1876年,贝尔发明的。我国电话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一个发展缓慢,得不到广泛应用的时期,九十年代初到如今,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才是我国电话通高科技、快速、发展,极大地广泛使用的时期。
古代边关的狼烟,不是电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的烽火也不是电话,小时候看的战争、反特电影中相互呼叫的联络暗语(号)“黄河、黄河,我是长江”、“土豆、土豆,我是地瓜”,等等,用的通讯设备,严格来说都不是电话,只是一种信息传播设备,仅仅抗美援朝,志愿军缴获的,美国大兵用的大功率手持无线电报话机,才算得上是早期的电话。
我岀生在六十年代末,记得小时候大队部里有个黑色笨重的手摇电话,电话底座下两根细电线,连着两个大圆筒干电池,打电话时“呼呼……呼呼”的摇动电话机右边的摇柄,接通总机后,由总机转连接需要联系的电话,对方电话响铃后来人接听,就算电话“打通”了,小时候好奇,等大队部没人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就偷偷地摸进去,学着大人,拿起听筒摇电话,听到话筒里有个女人的声音,“请问,你要哪里?”我们不知所措地只知道“哈哈…哈哈”大笑,紧随着话筒里就没有声音了,到晚上,等我们回家挨了一顿重打。所谓总机,就是电话两边联系的中转站,当时总机,每个公社一个,一个区大概有4个,一个县就不知道有几个了,管理部门是公社的邮电所,县里的邮电局,后来管理机构改成邮政所(局)了,如果要打长途电话,由公社打到市里,那就要守在电话机旁等上一两个小时,如果打跨省电话,等回复要等一天到两天时间,那时经常听打电话的大人说“等个电话,等死个人啦”。手摇电话从新中国成立一直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七八岁大的时候,人工转接线手摇电话被圆盘拨号电话代替了。说到圆盘拨号电话,又因为是数学拨号,我们几个供销社的子弟又挨了打,那时候我们小孩见救火车次数太少,一年见不到一次,那救火车满身通红,车头长长的可坐下六七个人,车箱方方正正的,车箱上有红色的楼梯,还有又圆又粗的水管,跑起来一路“鸣鸣——呜呜呜——”此起彼伏叫个不停,也很惊恐吓人,但又非常想看到救火车,后来,原大冶造纸厂(在殷祖镇红口村旁边)里造纸用的八大跺麦草堆发火烧着了,大人们吵吵嚷嚷急忙叫拨打“119”号码,通知消防队救火车来救火,这件事后,我们就记住了打“119”电话,救火车就会来……所以,我们顺理成章又挨打了。圆盘拨号电话一直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然后就有了方型,带免提键、语音、录音、闹钟、铃声转换功能,更加小巧美观,使用功能越来越多的按键电话更新换代了,也就是模拟信号的程控电话,电话也开始走进私人家庭,1993年通过找邮政局熟人的关系,以优惠价2040元,我家安装了私人电话。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通讯电话发展到了移动手持电话了,其间的传呼机(BB机),有中文、数字两种显示的,不算电话,当时手持移动电话极少,像红砖块半决大小,带一两寸长天线的所谓“大哥大”,一部要3万多元,且是模拟信号,信号不好,电池也不经用,只有领导,特殊单位,大老板才用得起、用得到,当年,“大哥大”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财富的象征,当时,腰挂BB机,手持“大哥大”,是不少男人梦寐以求的标配,惹人眼红又眼热。1992年到1994初年,据说当时大冶县只有3部“大哥大”电话。

1994年五、六月份,黄石市、大冶市移动通讯公司成立,开通了少数2G、3G的数字电话,每月租号费70元,我当时热血沸腾跟单位几位同事办理了租赁手机号,当时号码是139开头的只有10位数字的号码,几个人中午不休息开车到武昌买了一部2500元的西门子牌,瑞典生产的,销往中国的二手手机,后来又陆续换了十一二部手机,为此,还受到父母的批评,说我大手大脚用钱,不知道勤俭节约。
我国移动通讯的发展已到了5G时代,手机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了世界数字化市场竞争早已白炽化,我用过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SONY,西门子等品牌手机,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已是离不开人手一部手机了,手机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改变了生活、工作方式,数字支付风靡全国,早已令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一机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我比较喜欢用任正非旗下的“华为”手机,往大处说,为的是支持国货,其实,华为手机真的好用,性能、性价比都无可比拟。如果,中国“北斗”与华为联手,如果“量子”技术加以应用,那么,中国移动电话———手机将独步全世界。让我们迎接更加期待的6G时代的到来!

作者简介

查生教,岀生于1968年9月,湖北省大冶市人,中国银行员工,中共党员,仓央嘉措诗社会员,仓央体诗人,黄石市作协会员,业余诗歌、散文、赏析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