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将军桥
文|周其河
早就听说故乡建起了一座将军桥,可我长期居住在外,故未能亲自欣赏。建造将军桥,那是阜宁县人民政府为满足百姓的迫切愿望,特地在周克玉将军生根土长的地方,即陈良镇于桥村五组,建起了一座将军桥。
百闻不如一见,这次我特地从异乡赶往故乡,观赏一下将军桥。一月十一日下午两时许,
我乘坐侄婿的小轿车从阜城出发,风驰电掣般地驶往目的地。
一路风景,一路绿色,让人着迷。放眼望去,大路两旁的树木巍然挺拔,棵棵垂柳依依悠悠,一株株苍翠欲滴的小树苗,在阳光的映照下,无惧寒冷,正焕发出它特有的朝气。那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麦苗绿油油的,碧绿的一片片,像是披上了一张张深浅不一的绿地毯。它冒着严寒,顽强地生长着。看到这一切,真让人心旷神怡,虽是时逢冬天,却到处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约莫二十多分钟,我们来到了将军桥。早就等候在此的周效朋同学热情地迎了上来。
将军桥横跨在丹沟河上。河水是绿的,它有一种淡淡的绿,犹如翡翠一般。河面上生长着珍珠,河里养着鱼和虾,以致富一方百姓。

丹沟河是陈良镇的内河,它四通八达。南通马泥沟,东流东唐河,西入射阳河,北进岗河。丹沟河的乳汁,养育着一方百姓,从而也滋润着周克玉将军,可说是陈良人的母亲河。周克玉将军生于斯,长于斯。他从小就刻苦读书,奋发向上,考上了当时很有名望的县立射阳中学。从此,周将军不仅获得了文化知识,更接受了党的熏陶,追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革命工作。一九四一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一九四五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四七年由地方武装转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参加过著名的涟水、益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战斗。一九五二年参加了抗美援朝。在历次战斗中,他屡建战功。和平建设时期,他一路前行,不忘初心,铭记使命,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仰望将军桥,让我思绪万千,热血沸腾,周将军的音容笑貌顷刻间浮现在我的眼前,曾经的两次见面,让我历历在目,至今难忘。
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九七一年三月的一天。这一天临近我们新兵集训快要结束的一天。新兵四连连长顾永富招呼陈良新兵到大路上集中,说是陈良籍的一位首长要会见你们,他这一说,我们知道是谁了。不一会儿,时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周克玉暨夫人王昭,在新兵团团长的陪同下,会见了我们。他个头不高,白净净的,面带笑容,与我们陈良新兵一一握手问好。当我握住周部长的手时,我喊声首长好,他笑容可掬,一个劲儿地点头微笑着。最后他站在队伍的前面,说了几句勉励我们好好干的亲切话语。初次见面,感觉他和蔼可亲,乡亲乡味浓,给我们留下了温和可亲的印象。
第二次见面,是在一九九四年春学期,大概是四月份的一天。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只是有点寒气。当时担任总政常务副主任的周克玉上将在县、乡书记的陪同下,健步来到陈良中心校视察,我组织学校的鼓号队腰鼓队,以及五、六年级的学生站在学校南门道路两侧,夹道欢迎周克玉将军。大路两旁彩旗迎风飘扬。少先队员挥动着鲜花,鼓号队奏起迎宾曲,腰鼓队跳起秧歌舞,那个热烈的场面真够热闹。我陪同周主任绕学校一周。来至学校资料室,桌上放好的宣纸与笔,我请周主任题词。周主任拿起大毛笔,不假思索地挥笔自如:认真学习,刻苦攻读,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挥毫落纸如云烟”,真是“诸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他温文尔雅,文功深厚。平易近人,当官的没有官架子。周主任的一举一动,留给我们的印象极为深刻。
将军桥,它承载着陈良人、阜宁人对周克玉将军的深切追思,也必将红色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流芳百世。此时此刻,我和效朋同学站在刻有“将军桥”字旁,留下了精彩的一瞬间,留下永久的记忆。周效朋同学感慨万千,不由自主地诵吟:彩虹南北通,璀璨故乡隆。克玉将军耀,几经立战功。

作者简介:

周其河,1950年10月生,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副高职称。热爱文学诗歌,有作品散见于书刊与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