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彭丽敏 杨建松
题记:几十年前一个小村被日伪几次摧毁,但每次都倔强地再爬起来,今天再读这段搏命的历史,让我几次唏嘘,更让我肃然起敬。 
太乙,也称“太一”,或“泰一”,即道家口里的“道”。
“太乙”多见于道家典籍,过去的学者们认为太乙就是“太上老君”,其实不然,“太乙”可指众多事物,但这些事物无一例外地出类拔萃。
清朝末年,江夏南乡积善里有位陈姓道师,因为带出了不少口碑不错的徒弟,乡民们就将他居住的小湾称为“泰一”。再后来,由于“泰一”中的这个“泰”笔划较多,就被人简化成了“太一”或者“太乙”。
只有1户人家的陈太乙,坐落于保福祠东南约1千米的密林中。
按照常理,像这样一个隐蔽性微湾要为世人所知,没有特殊的社会事件是很难的。
这个特殊的社会事件是什么?
即令全体国人至今仍有切肤之痛的日本侵华!

1937年,在南京犯下屠杀大罪的日寇踏血西来,并于翌年夏天围攻武汉,江夏城乡全面陷入战火;而就在此前,陈家最后一任道师羽化(去世),太乙湾的继承权转到了陈明太手上,虽然明太不是道士,但打点着十几亩田地,守着五间瓦房,小日子本该安逸 [1]。
然而10月24日,日本兽军突破了武汉的外围,其第六师团波田支队在武昌登陆,史料记载“当晚有敌军大队由曾家巷出孝子坊街,勒令各户大门洞开,内中无人者,则以枪柄等捣毁,取其门窗将其木板高架于街心,大肆燃烧。”11月中旬,日军开始荼毒乡下,并在纸坊、土地堂、山坡等地设置了16个据点,分别驻进吉川、大越等多支小型部队,最大的驻点狼立在山坡,时驻日军突破1000人[2]。

国要亡了,有血性的中国人岂能等闲视之?江夏地面上的道家也开始大力鼓励弟子拿起武器,奋力抵抗!
道家?
是的。
这个一向以“爱国”为己任的中华国教,早在产生之初就提出过“助国”“保国”的主张,明言“助国得天心”“天乃与德君独厚,故为其制作,可以自安而保国者也。”[3]。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也说:“道教是有爱国传统的,这个爱国主义的传统是集体的,也是个体的。”“道教一贯主张的‘佐国扶命’‘忠孝神仙’,就是要把爱国主义与追求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的社会理想,与得道成仙、与道合真的终极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并成为每个道教徒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4”。
陈明太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这样的爱国高士,明太虽然没有学道,但他自小耳濡目染,血脉中早就流淌着“爱国”,所以在国难之时也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抗战的行列。
如果从今天的视角看保福祠,这里的确极度偏僻,但在80年前却是红色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热点。那时有块面积约82000平方千米,人口约1000万,时名为“鄂豫皖湘赣”的边区横跨在湖北东部、中部和河南南部及安徽西部。
所谓“边区”,就是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俗称“根据地”。
1939年1月,中共中原局又派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向鄂豫边敌后挺进。第二年年1月,成立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随后武昌等12个县建立起人民政权,保福祠也成了边区下设的一个行政区[5]。

由于日顽经常对边区进行扫荡,所以面临生死存亡的边区政府必须相互配合,沟通彼此,这样,一条极为重要的秘密交通线就以保福祠为基点链接着南北。那时,来往保福的人很多,信息量也大,许多伤员要在此治疗、军需要在此补给……大家都亲切地把这里称作“小延安”。
小延安的区委书记艾凤林看见来往人员手中损坏不能再作战的武器,心如刀扎。苦苦思考了几天后,他决定创办一个军械修理铺。
想法很丰满,但现实太骨干了,第一个棘手问题就是没有既秘密,又宽敞,还要遮风挡雨的地方。
比艾凤林小两岁的朋友陈明太说:“你若实在找不到地方,就去我家吧。”
就这样,艾凤林与正在筹划中的“修理铺”于1942年5月跨进了陈太乙,接过了陈家9岁小丫“梅哥”捧上的茶。
几个月后,中共咸武鄂工委指示保福祠区委:一定想法创建了一家修械所,帮助游击队修理枪械。艾凤林笑着说:“我们的修理所已经好几个月了,只是规模太小,难为大家所知。”

工委书记雷同(1916~)大喜,不仅表扬了艾凤林,而且还帮他从徐家棚搞来了一台钻床、一台小刨床,又从武汉请来了一位党员钳工,把修理铺提升为咸武鄂边区的“兵工修械所”,并命令艾凤林兼任修械所所长[3],陈明太为副所长。

副所长陈明太的家庭成员极为简单,夫妻俩就一个女儿。为了支持修械,他们腾出了所有主房,自家三口挤进了一间披屋。
得到陈明太大力支持的修械所,不久就招收了18位工人,开始修理各种武器。

那天,艾凤林拿着一支“撅把子”看了又看,连吃饭也舍不得放下。
陈明太见了文:“么样,想自己造?”
“是啊,就是不晓得么样搞。”
“这个不难,我晓得。”
“你?”
“我小时候看见我爷(父亲)倒过模(铸造)……”
就这样,陈艾二人开始艰难地仿造。
原来清末民初时,由于战事频仍,政府和民间对枪械的需求量大,很多地方出现了民间造枪匠。陈明太的父亲,当年就和道友们一起在湾子里搞过。
抗战期间出现的“撅把子”,其实就是民间土造。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的军工部还曾专门下发“撅把子”图纸,组织各地兵工厂为民兵生产半制式化的这种手枪。
就在陈明太浇好了模,准备进一步加工时,日机轰炸了陈太乙,两名技工牺牲,陈妻也身负重伤,所有设备毁于一旦……
坚强的明太咬碎了一颗牙齿,连夜收集起炸坏的设备,与艾凤林一起,从头再来。

不久,他们还真的造出了第一支“撅把子”,被日军新兵当作“木匠工具”的撅把子,零部件不超过10个,由于采用了滑膛结构,没有膛线,所以枪管只用普通铁管就可,也无需精细加工,普通铁匠都可以打造。虽然子弹只能打到15米远,但却可发射从6.35毫米至11.43毫米口径的七八种枪弹,非常受战士们欢迎,尤其是武工队员。

但四个月叛徒出卖了陈明太,日军突袭陈太乙时,残存的房屋全部被摧毁,就连“梅哥”也在转移途中丢掉了一只胳膊。
这次,陈明太流泪了。
流泪的陈明太又咬碎了一颗牙,他瘪着嘴巴在废墟上再搭窝棚夜以继日地铸造、加工,更多的新枪从陈太乙送到了新四军的手里。

敌人恨透了保福祠,恨透了陈太乙。1944年1月29日(正月初五),得到情报的日寇,命令顽军马钦武部的2000多人又一次包围了保福祠,陈明太被捕了。虽然他那时还没入党,但始终严守秘密,在极度残酷的拷打中从未吐过一词。几个月后,经过党组织大力营救,他才捡回一条命,但他的独生女失踪了。从此,两口子革命更加坚定,几个月后,党组织批准了陈明太的入党申请。
陈太乙“三毁三生”的事迹感动了整个边区,陈明太被边区政府评为军工英雄。

受到英雄的感召,18岁的艾选良(1925年出生,艾凤林的儿子、中共保福祠区委的通信员)常在工作之余来学艺,风箱一拉上就是几个小时,他说:“必需向陈叔学习,我也想当英雄”。
遗憾的是,保福祠特支支委、英雄陈明太于1947年倒在了蒋匪军的刺刀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陈明太的妻子过世,陈太乙空了,几年后房屋也都坍塌,一段红色记忆就这样渐行渐远了。

2021年,我开始整理保福祠红色资源时知道了陈太乙、陈明太,望着百度地图上的空白处,我常常想,能不能在陈太乙的遗址上立下一块碑,在地图上打上一点红,以纪当年修械所之功,以纪英雄艾凤林、陈明太之德?
我想,这不会只是我一人的想法吧?!

2023.12.26
注:
[1]江夏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忆父亲艾凤林.保福风云录[M].江夏文史.第六辑.P131.2000年12月.
[2]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日军在武昌地区的殖民统治[M].中共江夏历史(1919.5—1949.5)(第一卷)P18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6.
[3][东汉]于吉.三合相通诀第六十五[M].太平经.卷四十八.
[4]李光富.传承和弘扬道教爱国主义传统[N].中国道教协会发言稿.2019.4.24.
[5]咸宁史志研究中心.第十四章.鄂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和与湘鄂赣边区、鄂豫皖边区的联系[M].咸宁史志.正史第一卷.2015.11.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播诵:彭丽敏 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非专业朗诵艺术爱好者。曾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喜欢诵读对文字的二次演绎而产生的精神震撼,也喜欢与声音有温度的人为伍。

播诵: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