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摄影:刘汉林
播讲:雷晓燕 郭天智
2023.11.17

参差百户吊楼红,
暗许流年物事空。
古道尘埃留马影,
涂川醴水渡枭雄。
这首小诗,题为“涂川古道”,乃金口现代女诗人胡翠荣香笺(jiān)黛墨。
涂川(亦名涂河、涂水),即金水河,因唐初在上下游都发现了金矿(铜矿)而改名。不言而喻,“古道”当为伴河而伸的一条老路,千年来亦行、亦商、亦军、亦游……有人说,这里叠加的脚印中有楚君熊良夫的辂(lù)辙、东吴周瑜的马影、西晋琅邪武王(司马伷)的车痕;有大禹鞜(tà)纹、范蠡綦(qí)迹、陶侃靴踪;也有王通汗碱、梅赜履(lǚ)斑、沈周脚印……

我还真信,因为涂川入江处远在周显王三十年(前350年)时就被楚国置县,取名“沙羨(yí)”,且治涂口[1];到了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再重新公布沙羨县名县治,直到隋开皇九年(589年)县名改为“江夏”,县治迁往鄂州(武昌区)为止,这其中940年县治一直在涂口[2],有时还郡县“同框”,衙邻比雄。

涂川古道就是沙羨(金口)古城中那条滨江的青石古径,瘢痕累累、辙印深深;两边吊楼栉比,一路通宵烛红;附近阡陌如画,群寺文脉如珍。
有这样一条康衢,怎能不吸睛,尤其对那些慕贤好古的大文人!
这不,长洲(今苏州市)文擘(bò)沈周听说后就立即买舟(租船)西来,登山、穿林、谒寺、观亭、望江、眺远,临了留下一首七律,诗题“吟留云亭”: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常在水潺潺。
如何一霎神仙事,
却望千门草舍间。
城下烟波春拍岸,
湖中西日早含山。
征帆去棹游人过,
飞鸟渐倦去未还。
惋惜、遗憾、自抚;自抚之后还是惋惜、遗憾……史比姑苏其实晚不了多少的古楚沙羨,为什么就没能留住灵禽黄鹤,没能保全汝南(涂口)旧垣,而任其一去不复、门坍墙塌,唯余春波拍岸?好在惆怅之中他的睿目还是瞥见了云白水潺、千门炊烟、西日含山;尽管半身疲惫,也算拾得些许藉(jiè)慰。

就是带着这点藉慰,在夜幕初合时他走进了红灯杏帘下的酒肆,要了一角老江春,点了一道江鲢、半斤烧腊、两个家炒,细嚼慢饮,这才引来微醺,让自己在朦胧中穿越时光,走进了几百年前的南朝盛境。
那时金口尚名“涂口”,乃江南大邑名镇,滨江路上入目多为绿柳朱轮钿(diàn)车、峨冠博带革履;几里樯帆闹江夜,一片笙箫羡玉皇。
文人高士来金口,第一雅趣就是白昼觅遗,入夜尝珍。沈周还真不愧是文坛俊杰,悠游巨匠。一壶两箸(zhù)四碟,尽取沙羨佳肴,原来人家启南(沈周的字)先生本就老饕啊。
就说那碟中排布极为讲究的烧腊,乃涂川古道第一馐(xiū)、三楚至味哩。它早在南梁时就现雏形,入唐后它既不做大众热捧的“烧”,也不为富贾(gǔ)乐道的“腊”,硬是将本地黑猪肉经过特殊酱汁腌渍、尔后入炉烤制成了油光灿然、香味扑鼻的菜林奇葩。
老饕们说,金口的烧腊,可单品、可辅食,无论怎样吃,都不油不腻、香脆可口,嚼劲颇足,余味无穷。

史书翻到南宋后,由于岳飞部队长驻江夏,带来了北方人的重油习惯;又由于部队常有征战,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因此就催生了菜肴要便携的需求。如果仅只便于携带,这样的菜江夏太多了,譬如腌肉、鱼鲊、干笋、藠头、白花、菜薹、腐乳……但怎样将猪肉做成开包即食的便携式佳肴,却没有先例。

岳飞部下的伙头军与金口那些老厨师,为此还真下了一番苦功夫。
那时的岳家军,军费很不宽裕,他们怕浪费,更怕扰民,一开始研制烧腊时选用的食材都是牲猪屠宰后卖剩的猪头、猪尾、猪下水。实验时将猪头皮、耳朵、尾巴、蹄子等洗净,浸入特制的卤水中入味,再进卤锅中文火慢煮,单卤时长常达整天,有时还会更长。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平日不被人看好的“猪下货”一经出卤,竟然棕里透红、油光悦目,那独有的卤香肉味常常引得路人驻足,倾囊而购。

由于卤程太长,所以即使店家通宵连作也供不应求,于是先民中的“吃货”便给了这些卤菜取了一系列的爱称,将卤制的猪耳朵叫做“路顺”(卤顺风)、猪舌叫“路赚”(忌折[shé]转用赚,卤赚头)、猪肠叫“路畅”(卤肠)、猪尾巴叫“路炜”(卤猪尾巴)……军队的火头军也常常在冬腊月多采猪下水,抢制卤货,存入五谷城(今土地堂)粮仓中的菜部卤课。
南宋灭亡后来了元人,这些马背上的武士们不喜欢卤味,更青睐新鲜的牛羊肉,而且其中还有不少人来自回区,忌吃猪肉。所以金口的烧腊被他们横蛮地禁止了,以至于几十年后古道上的酒肆中没人知道怎样制卤。

元朝末年,蕲州罗田(今黄冈罗田县)人徐寿辉举旗造反,占领了金口、武昌,鞑(dá)子(汉人对元蒙统治者的蔑称)的许多规定才被废止。由于罗田是山区,许多地方保留了制作卤肉的风俗与习惯,金口人又开始捡起老祖宗以前的手艺,重新熬卤制腊,而且卤制品极受“天完国”(徐寿辉建立的政权)高层人物,尤其是徐寿辉的欢迎。可谁知不久后,徐寿辉被陈友谅杀害了。

夺得第一把交椅的陈友谅,不仅没有禁止金口烧腊,而且将这些会做烧腊的人统统征为火头军,充实到自己的军队。人数锐减的金口,更由于制卤人数断崖式下跌,最后还(huán)归于零,当年的烧腊又从市场上消失了。
六年后,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朱元璋的一把火,不仅烧掉了陈友谅的几十万大军,也烧死了金口的烧腊匠人,还烧掉了独具特色的涂川卤技。

又过了一百多年,一位名叫胡宗华的人从洪湖到金口认祖归宗,这才知道他原为陈友谅火头军的后人,祖上曾是金口的烧腊师傅。陈友谅兵败后,这位卤师侥幸逃脱,躲在洪湖的渔船上好多年后才上岸,并以制作烧腊谋生。
回到金口的胡家老郎在沿江路上开了一家烧腊店,传承百年前祖上的技艺,几年后涂口烧腊再度声名鹊起。

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胡家因事涉军,吴佩孚大怒,星夜缉人,夫人不得已将自家烧腊店盘给了“桂香斋”。
这“桂香斋”(位于张王庙对面和西街口)的老板是位儒商,他以文理馔,做烧腊时更为讲究,腌料和酱料都自监甚至自制,因工艺精细,风味又是不同。他潜心开发的卤鸡曾被革命家肖楚女视为汉味一绝。那些老饕们品尝后不承认它为“汉味一绝”都难,因为它所用的卤罐只“独”不“共”,除了卤鸡外决不容许再卤其他。在制作卤汁时,要先宰杀上等的本地母鸡,褪毛,掏去内脏,洗净后装入卤罐,加入清水煨成浓汤;再倒入定量酱油、盐、广冰(冰糖),最后放进盛有茴香、丁香、八角、桂皮、白芷、草果、良姜等原料的香包,一直要三天三夜,直至浓卤不热不化,方可使用。即使用本地猪肉做烧腊,桂香斋也要精挑细选,只用新鲜的腿筋肉,剔去骨头后切成三寸宽、四寸长大小的长方形块,洒上少量硝水,再均匀地抹上酱油,用文火将肉块熬至熟透,避开蚊蝇小心摊凉,然后再行出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时,他曾在千总的护卫下乘兵船去马鞍山视察仙女岭煤矿,在金口小憩时步上古道,于品过美酒、尝过烧腊之后,趁兴正准备索笔取砚为古邑题字时,突然瞥见路口有“涂川古道”四字大匾横空,那笔力、那结构、那风度无一不嘉,看得这位同治二年(1863)的老探花啧啧不止,遂搁笔罢书!
方志记载,这块宽2米,高80厘米的楠木大匾由江夏清末书法家汤寄六所书,附近巡检司衙门、司门口、西街口石刻的“涂川”二字,也为汤翁所提[3]。

汤寄六为何要写这过街大匾?金口汛千总说,原来金口有一块当年沈周写的“涂川古道”,只因康熙二十七年(1688)兵变时,夏逢龙火烧金口,大匾被毁。为留文脉,老秀才慨然而为。
一条古道,原来刻下了如此浓浓的乡愁、酽酽(yàn)的乡趣,可恋、可叹!

注:
[1][3]任永山.金口镇志[M].内部图书.1991:119.343.
[2]武昌县志编纂委员会.武昌县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1.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播讲者 雷晓燕 网名嫣然一笑 湖北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喜欢唱歌更爱朗诵,用声音传播美好,让灵魂在声音里升华。

播讲者:郭天智,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原上校政委,华之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热爱朗诵、曲艺艺术,发表作品若干。曾获:全国公务员普通话大赛朗诵类一等奖,全国青年读书演讲比赛一等奖。

摄影:刘汉林,武汉市江夏区摄影家协会会员,李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城市规划工程师,擅长自然风光、城市风光。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