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红色足迹,弘扬抗战精神——李玲一行走进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
文/马占杰
2024年2月16日上午,党建头条郑州负责人李玲,河北省人民抗日斗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赵亚明等一行人走进位于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石大山村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回望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卢氏县老促会会长彭修身,卢氐县文旅局副局长马兴龙,办公室李文增,大石山村支书常遂峰,文书蔡伟等陪同。

1945年5月间,中日两国军队在卢氏、灵宝交界处的官道口、寺河街、石大山、火山关、老虎头等地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血战,历时10天之久,大小战斗数十场,肉搏苦战竟达7天7夜,最后以中国军队全胜、日本鬼子惨败而告终。这场战役史称"石大山战役"或"火山关战役",还有人称之为"官道口战役"。
石大山战役是抗日战争后期河南境内、卢氏县域,特别是官道口镇区一场极为罕见的英雄之战、漂亮之战、振奋民族精神之战,也是20世纪中叶豫西大地上发生的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石大山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寇妄图攻占卢氏县城,进而取道商洛侵犯西安、威慑重庆的罪恶阴谋,从而保证了古都西安、三秦大地和大西北国土的安全。
石大山战役中,爱国将士同当地民众齐心协力、共御外侮的英雄壮举,彰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爱好和平、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抗日军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它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观,给当地留下了相当珍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

参加这场战役的中国军队中,共产党员是中坚力量,他们胸怀正义、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充分发挥了共产党人的骨干表率作用。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生动体现。
1944年4月18日至5月25日,在令国人痛心的"豫中会战"中,仅仅只用了37天时间,国民党军队就损失兵力20余万,丢失河南中、西部38座县城和4万平方公里国土。狂妄骄横的日本侵略者万万没有想到,当他们疯狂向西侵犯之时,却在嶙函大地上遭受到顽强抵抗和沉重打击。1944年5月底6月初,在异常惨烈的"灵陕战役"中,抗日军民依托函谷关和衡岭塬痛击日本侵略者,从而重挫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迫使日军退回陕州,在草庙、三角山、岘山等地设立前进据点,等待时机,以图再次西犯。
面对虎视眈眈的日本鬼子,1944年6月至1945年3月,灵宝军民同仇敌忾抵御外侮,掀起"拆古庙,捐木料,修工事"的热潮,在函谷关、虢略镇、五亩峪、朱阳山、苏村塬等地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制定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分兵把守各关隘要地,随时准备歼灭来犯之敌。

惨烈的灵陕战役
1944年8月,国民党第一战区决定在豫陕边区建立国防抵抗线。9月,第96军奉命保卫豫西据点卢氏县,命第38军在上戈、董寺、故县地区构筑工事,防止由洛宁进犯之敌;命第177师在卢氏城附近构筑坚固工事,担任城防任务;命新编14师在杜关、官道口地区设立防线,与177师阵地相呼应。
在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下,新编14师于1944年冬将杜关、官道口之线的防御工事全部完成。次年春又把石大山、火山关、老虎头一带工事构筑完毕。粗略计算,当时共修筑碉堡、暗堡60多个,挖战壕3000多米,建造指挥所5个,还在官道口和观音山之间设立了秘密阵地,沟道内布满铁丝网。
1944年冬,中国军队开始酝酿正面战场反攻作战计划,并在昆明设立了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日军为阻止中国军队反攻,遂于1945年春发动了豫西鄂北及湘西战役。3月下旬至4月初,南阳、老河口、襄樊等地先后沦陷,日军直插到豫陕边国防抵抗线的背后。
为配合豫南日军作战,达到西犯之目的,阴险狡诈的日本鬼子竟避开坚不可摧的函谷关防线,折转向南,绕道甘山,企图经官道口、杜关镇进攻卢氏县城,并与洛宁、长水方面的日军相配合,合围击溃卢氏东北方向的中国军队,将豫陕边区的中国军队全部赶入陕西境内,进而取道商洛攻占西安,从而引发了著名的"石大山战役"。

1945年5月13日,日军铃木师团两个联队6000余人,兵分两路,突然改道向南。南路日军5000余人由草庙南端越过甘山,准备进击寺河街;西路日军1000多人由草庙西南号沟出发,自甘山转而往西,于15日夜潜入八道河,准备偷袭岔道口,截断虢(略镇)卢(氏)公路,以阻止中国军队驰援官道口。
鱼脊岭是岔道口一带的制高点,扼守虢卢公路,当时驻有第40军某团3营的两个连。5月16日凌晨,隐藏于八道河的西路日军从陡坡密林中摸上岔道口,从背后朝鱼脊岭上发起猛攻,致使两个连300多名中国将士伤亡惨重,阵地丢失,虢卢公路被切断。鱼脊岭下的河水变红,死尸断流。
鱼脊岭上仅存的15名士兵逃回营部所在地,经过两天休整,又随同另外两个加强营重返鱼脊岭,同日军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日军派出3架飞机助战,中国军队6架飞机参战,整整打了7天7夜,鱼脊岭上一片火海,烟雾弥漫,焦土深达数尺。
日军主力部队从甘山的崇山峻岭中秘密绕行,于5月15日深夜逼近寺河街。当时驻守寺河街的是中国军队第96军新编14师的41团。次日凌晨,日军在炮兵的配合下,突然对寺河街守军发起袭击。中国将士仓促应战,伤亡惨重。团长雷振起率全团战士拼死抵抗,与日军展开争战,终因兵力悬殊、事发突然,被迫退走,寺河街失守。
日军攻取寺河街后,急于占领石大山与火山关,以掩护其主力进犯官道口、
石大山又名石塔山,位于官道口东北5公里处,东西蜿蜒约10公里,海拔1900米,山势险峻,怪石嶙峋。其正南面对将军山,北面山腹突出一条鱼脊梁,叫陈家岭。火山关上山岭重叠,沟壑纵横,山道狭窄,是卢氏北部要隘之一,只有关前的寺河街比较开阔。
石大山的险峻地势,使日军不敢贸然轻进。5月18日下午,日军炮击石大山,试探山上守军实力。新编14师41团官兵冒着炮火,伏兵不动。19日上午,大批日军蜂拥而上,从石大山背后南岔进犯。当他们逼近守军阵地时,爱国将士飞身而起,杀向日军。鬼子兵猝不及防,倒下一大片。经过一整天苦战,日军终以优势兵力攻占了石大山和火山关,严重减员的41团被迫撤走。
18日至20日,在重炮的配合下,日军以数千人马向老虎头、马家山发起猛攻。在共产党员殷义盛、王训成两位团长的带领下,新编14师第40团、42团官兵轮番出击,与日军展开血战。战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他们从天黑杀到黎明,又从黎明杀到天黑,阵地几经易手,老虎头高地满目焦土,尸横遍野。
后续日军在数十辆战车的掩护下对高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猛冲,双方短兵相接,白刃厮杀,喊杀声和枪炮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撼地动天。
西路日军攻占鱼脊岭之后,留下部分兵力控制制高点,而大队日军沿虢卢公路迅速南进,疯狂进犯官道口。为阻止日军前进,中国军队炸毁了索家坡底下的高架公路桥。当天夜里,官道口附近一股日军沿虢卢公路北进,前去接应鱼脊岭上来的日军。中国将士紧追不舍,一路短兵搏,"砰砰嚓嚓"的拼刺刀声彻夜不息。次日清晨,只见十余里公路两侧尸陈遍地,血水横流。
经过数天激战,日军最终没能突破老虎头、马家山防线。其间,日军曾数次冲击官道口,都被爱国将士顽强击退。已经入侵官道口的一股日军,旋即被新编14师40团赶出,被迫退守石大山。
老虎头高地阻击战的胜利,鼓舞了爱国将士的士气,增强了中国军队必胜的信心。日军原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官道口,顺利攻取卢氏城,不承想竟在老虎头高地前损兵折将、连连受阻。无奈之下,他们只好缩回石大山,休整待援,以图再战。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23日,美国对空联络指挥官马桂尔飞抵卢氏,将指挥部设于将军山,并带来了长官部的作战方案:即先收复石大山,截断日军退路,将其压迫到官道口以北、岔道口以南地区,然后集中3个军的兵力,由12架中美飞机协助地面部队,将侵犯官道口地区的日军全部吃掉。
这次战争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及美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首次合作,抗战时期的中美联合机群
5月24日拂晓,战斗骤然打响。530团第1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火山关及其附近高地,第2营控制了石大山东北部山头后迅速向南与531团靠拢,第3营集中在火山关南部,对日军形成北、东、南三面合围之势。李振西让便衣队悄然进入寺河街,突然开枪射击,日军仓皇失措,丢弃所有辎重向北逃窜。至此,日军退路已完全被177师截断。
上午7时,日军佐藤联队通过石大山南沟进击陈家岭。当听到北面交火,他还以为是小股部队扰乱,并没放在心上,只派了300余人回去反击。当他们在陈家岭扑空以后,才觉得情况不妙,于是急忙放弃陈家岭,分两路向火山关和石大山东部反扑。
530团3营将士和日军交火后,第2营也向日军发起猛攻。石大山上枪炮轰鸣,杀声震天,刀光血影,子弹横飞。激战中,王汝昭团长甩掉军装,腰系子弹带,另系一根带扣草绳,只听见他大声喊道:"凡是吃过军饷的,给我上!我要是死了,抓住这个草绳扣往路边一甩,你们继续攻!"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11时,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节节败退,佐藤联队被围困在石大山南部山凹里,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下午2时,日军出动3架飞机,对530、531团狂轰滥炸,使两团阵地之间出现缝隙,日军一个大队趁机抢占了石大山顶,切断了两团之间的联络,战局瞬间变得对我方极为不利。登上石大山顶的日军不但能侧射530团2营阵地,而且直接威胁着531团的阵地。此时,日军又调整了作战方案,以小股兵力牵制531团,以强大兵力猛攻530团2营阵地。
面对占据有利地形、武器精良、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2营官兵毫不畏惧,视死如归,多次和鬼子兵展开肉搏。双方在阵地上反复"拉锯"之后,2营阵地终被突破,两个连长及300多名士兵全部阵亡。

2营阵地失守后,日军从山上、山下两个方向夹攻3营阵地,致使3营陷于混乱状态。531团由于地形限制,受敌阻击,无法增援到位。经过几个回合拼杀,3营阵地被日军撕成碎片,剩余官兵各自为战,苦撑危局。激战中,有8个中国士兵弹尽援绝,被围困于滴水崖边,为了不当日军俘虏,他们毅然跳崖殉国。为了纪念这些跳崖英雄,当地人从此将"滴水崖"改名为"舍身崖"。
傍晚,中美联合战斗机群加入战斗,飞机嘶鸣,炮声隆隆,战机在空中盘旋翻滚,搅作一团,整个山头都在微微颤动。很快,一架敌机被炮弹击中,拖着长长的黑烟坠毁于寺河街附近,另两架敌机负伤逃走。随即,中美飞机朝地面日军展开俯冲扫射,打得鬼子兵嗷嗷乱叫,趴在地上动弹不得177师乘机收拢3个营的剩余兵力,在团长王汝昭的带领下展开全力反击。当晚8时,将丢失的阵地全部夺回
夜幕降临,日军改变计划,以小股兵力牵制石大山上的中国军队,主力则偷偷溜出石大山,前去偷袭陈家岭东端高地的531团3营阵地,企图从此处打开缺口,向东突围。3营将士奋起堵击,经过两个多小时拼死血战,日军被打得缩了回去。
25日黎明,日军以一部兵力牵制官道口方面的新编14师,其主力继续向石大山进行攻击。此时,铃木师团另一个联队由陕州赶来增援。援兵的到来,使日军更加猖狂,他们如同疯狗一样,采用集团冲锋的方式,一波又一波向石大山发起猛攻。
主战场转至石大山以后,新编14师主力从南坡朝石大山顶发起冲锋。因坡陡岭秃,树木稀少,爱国将士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日军疯狂扫射,14师将士成批倒下。正当此时,40团团长殷义盛、42团团长王训成赶来参战,将士们信心倍增,拼命厮杀,喊声连天,声震山岳,手榴弹像雨点一样落入敌群,鬼子兵被炸得人仰马翻,爱国将士终于冲上山头。
日军稍作休整,再次发起反扑。中午时分,骄阳似火,酷热难当。爱国将士连续两天粒米未进,此时腹背受敌,饥渴难忍。光秃秃的山上一点水都没有,他们的枪管子打红了,重机枪水箱里的水烧干了,就以尿代水往水箱里添。后来连尿都尿不出来了,日军的攻击却越来越疯狂。爱国将士空腹迎战,口干舌焦,但斗志旺盛,愈战愈勇。中美飞行员看到战场上的壮烈景况,在空中不断向他们挥手致敬。
其时,全战区、全陕西都在密切关注着石大山的战况。当西安市民听说中国将士被困于石大山、缺粮断水的消息后,自发行动起来,纷纷把黄瓜、饼干、锅盔、肉夹馍送到飞机场,交第一战区空投到火山关上。就这样,上有飞机空投食品,下有民众舍命相助,抗日将士士气更旺,乘势向日军发起猛攻,打得鬼子兵血肉横飞,尸横遍野。至黄昏,日军铃木师团全线崩溃,死伤累累。

午夜时分,日军残部悄悄溜出石大山南口,钻进陈家岭前的大沟内,在寺河街日军的应下,于26日黎明突破中国军队的封锁线,向陕州方向狼狈逃窜。日军逃跑时,遗尸数百具仓猝间只好砍掉其左手带走。与此同时,另一路中国将士也把日本强盗从鱼脊岭上赶了出去,打通了虢卢公路。
石大山战役为豫西抗战最后一战,战果辉煌。爱国将士打死打伤鬼子兵2500多人,日军佐藤联队长负重伤,两个大队长被击毙。彻底粉碎了日寇入侵卢氏、取道商洛、占领西安、威慑重庆的罪恶企图,对保卫大西北国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杯热土一杯魂,一寸山河一寸血。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石大山战役中,两千多名抗日将士为国捐躯,把鲜血洒在官道口大地上。据不完全统计,新编14师伤亡营长以下1300余人,白刃格斗中伤亡连长12人;第177师伤亡营长以下千余人,白刃战中阵亡连长14人。
陈家岭前的"万人坑"旧址
战后,当地群众协助部队将阵亡将士埋葬于陈家岭、官道口、老虎头等地,并举行了隆重的抗战阵亡官兵追悼大会。
石大山战役团以上指战员
第96军军长﹣﹣李兴中
第177师师长﹣﹣李振西
第531团团长﹣﹣张镜白
新编14师参谋﹣﹣宋克敬
第41团团长﹣﹣雷振起
第96军副参谋长﹣﹣张清波
第530团团长﹣﹣王汝昭
新编14师师长﹣﹣陈子坚
第40团团长﹣﹣殷义盛
第42团团长﹣﹣王训成
大山战役中有据可查的共产党员
新编14师师长陈子坚
师部少校秘书﹣﹣樊中黎
新编14师第40团团长殷义盛
新编14师第41团团长﹣-雷振起
新编14师42团团长﹣﹣王训成
新编14师连长﹣﹣张国华新编14师排长﹣﹣余得水
177师530团团长﹣﹣王汝昭
177师531团3营营长﹣﹣姜树德
177师529团副团长﹣﹣卢松轩
177师530团机枪连连长﹣﹣郝秉钺
177师530团二连连长﹣﹣吕元壁
177师530团3连连长﹣﹣薛生荣
177师两个团一直坚持到1945年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后,才撤出石大山和火山关。当他们胜利归来时,卢氏城近万民众到东门外十里铺夹道欢迎他们。

同仇敌忾,全民抗战。石大山战役中,军民并肩抗击倭寇,演绎了许多动人故事。
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民众全力支援。卢氏城民工队和年龄稍大的学生每人扛一袋面粉步行送往杜关;官道口民众积极献粮,突击磨面,家家户户蒸馍做饭;杜关民众又从虢略镇、官道口拉来面粉,在民湾村垒起20个大锅台,男女老少齐上阵,伐树劈柴,和面蒸馍,供应爱国将士的生活所需。
吉家沟村的蔡天印,为了支持抗战,把准备留下过年吃的半小罐菜籽油拿出来,倒出一半,连炒带炝,做了一锅香喷喷的糊涂面条,用两个木桶盛着,急匆匆往山上担去,谁知竟误入日军阵地。他生气地瞅准时机,猛地把两个木桶踢翻,又抓住藤条,跳下石崖,返回家中,让家人用剩下的菜籽油重新做了一锅饭,送到中国军队的驻地。
杜关民众自发组织起好几支担架队,两人一副担架,上山时抬水、抬馍、抬弹药,下山时抬运伤病员。陈家岭村民李来发等人,曾多次冒险为177师阵地送水送饭、运送伤员。官道口一带的蔡天印、僧劳、蔡长印、蔡东印、蔡满印、赵随虎、王老店、呼延天海等大批民众冒着炮火往山上送水送饭、抬运伤员。
杜关完小校长骆瑛(1918~2005)让学生停课支援前线,腾出教室作为伤员临时中转包扎站。他不顾头顶飞机轰鸣、耳边枪炮狂响,对每位伤员的姓名与番号进行细心登记,并及时联系担架队,把重伤员送往县城后方医院进行治疗。
回顾硝烟滚滚、刀光血影的峥嵘岁月,展现先驱们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的英雄业绩,缅怀爱国将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马占杰)
责编/李震
审核/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