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洪洋 播讲:杨建松

师徒本是亲密之人,有长幼之爱意,父子之情深。但观世道,如此亲密之人,反目成仇者却屡见不鲜,特别是政界、学术界和文学艺术界的师徒反目更是会对社会和相关领域造成巨大冲击,也对当事者个人带来巨大麻烦和痛苦。所以怎样为师,怎样为徒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在此以本人过知天命之年,浅谈为师之道,为徒之道。

师徒本是施恩与报恩之人,师者,传道,传技,传艺之人也,将平生所学传给所选之徒以求继承。徒者,学道,学技,学艺之人也,所学之本领为今后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也奠定了师徒关系中,师者为尊为大,徒者应顺师意,若师意有违原则,徒者不得不违逆,则应与师者坦诚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求得师者谅解。且不可做了有违师意的事,既不向师者详细解释,也不表示对师者的歉意,那样离师徒反目不远矣。

为徒,即拜师学艺之人,不管你是拜农民为师学农活,在工厂拜师傅学手艺还是在高等学府拜教授为师当研究生,尊师重教,师道尊严铭记于心。不懂就问,求知好学,导师教诲时时牢记,导师特点和特技热心观察,仔细领会。在具体实践中能把导师交给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活学活用,那才是让导师满意之处。我有一师弟,在学习中并不出众,也没有很多机会作为导师助手上台手术,但他在导师手术时,在台下细心做笔记,实时绘图,回去后结合参考书仔细琢磨导师的手术步骤,解析每一步手术的局部解剖,对整个手术过程和要点了然于胸。他在毕业后短期内就能在所在单位完成所学的复杂手术。导师在应邀去他医院看了他的手术后,赞叹不已,因为导师认为并未亲授这位学生多少手术技术,学生为解老师的疑惑,拿出了当年一厚本手术记录和临摹草图,导师看后不禁动容,用手拍打着学生的肩膀,并将此作为范例讲给后来的学生。对导师的成果如佩服的五体投地,就应继承并发扬光大,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充实成果的理论基础和推广其应用,这才是导师最希望看到的。如对导师的成果有不同意见或有好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应及时坦诚指出和提出,但不应在大庭广众下发表意见,而应与导师私下提出和沟通,这样既可得导师赞赏又照顾了导师的颜面。一位导师可同时有多个徒弟,五个手指不一般长,人的天资和后天努力程度也不同,所以导师对出众的徒弟也会有所偏爱,作为不受重视的徒弟,不应满怨导师做事不公,也不应嫉妒受宠的同门师兄弟,而应从自身找毛病。细心学习优秀师兄弟的学习和工作方法,琢磨导师传授技术和理论的精髓,定会功夫不负有心人。

作为徒弟,更要注意的是,导师如看重自己,培养和提抜自己,甚至接替或超越了导师的领导岗位,对老师的态度更要比之前更加谦恭,对老师的照顾更要比以前更加周到,对老师的吩咐更要尽可能完成,如完成不了,要把自己曾努力的过程及完成不了的原因仔细讲给老师听。特别是刚将自己的位置让给所器重学生的师者,往往对学生接替自己位置前后的态度很敏感。退休、离职、离岗后的师者,说话的份量大不如前,其他人对其态度有变为世之常情,但自己精心培养之人也对自己判若两人,会产生忘恩负义的想法,并逐渐关系疏远,甚至交恶。所以徒弟得志后除了上述所说外,还要牢记和经常提到老师的重要业绩,切忌把老师的业绩全算在自己头上,并要及时纠正那些把老师之功算在自己之功的不正确言论和评价上,不要为了突出自己上位后的功绩,就闭口不谈或贬低前任所做的工作,这些都是新上任者的大忌。在我看到的师徒关系恶化的案例中,有很多情况是导师退下来,徒弟在上任一周就逼导师交出办公室,甚至不经导师同意,搬空办公室的导师物件。再就是对导师提出的请求,不像过去尽力满足,而是简单粗暴地拒绝,并不加解释。还有的是对上位后的成绩骄傲自满,对前任的付出视而不见或刻意不提,揽天功为己功,对曾为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不屑一顾,造成老师的反感而做出激烈反对的举动。在“十年动乱”中领袖与自己培养的接班人的决裂就是惨痛的教训。医学界几位泰斗式人物与杰出学生的翻脸也令学界震动。这些事件的确值得为徒者深思,为师者也理应从中反省自己。

在我四十六年的医学生涯中,我有像朱贤立、蒋先惠、斯脱伊德(Steudel)和卡斯帕(Caspar)这样的名师指导,自己也培养了成百的研究生,其中二十余名成为全国及省级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

注:我的硕士生导师朱贤立教授,我的博士生导师蒋先惠教授,我的博士生导师斯脱伊德教授(Steudel)
谈起为师之道,也有些许体会,首先培养学生注重德行,不是空喊一切为病人利盖着想,而是脚踏实地,从医生的工作入手,师者必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坚持查房制度,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即使节假日也从不间断,这样能及时处理患者的异常表现,避免了患者的病情反复和恶化。术前仔细研究手术方案,找到最佳的手术方式,选择最擅长的手术者,让患者以最小或无损害地结果达到手术目的。这种耳濡目染的教导学生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患者的所谓微笑服务、视作上帝的服务不是行医者的重点,患者住院要的是最好的疗效,疗效不好,其他服务再好,患者和家属也不会满意。

(笔者赵洪洋教授)
对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即不仅将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不断从临床工作中找到不满意、不理想之处,从而发明或创新新的理论和技术及其新药和新的仪器和器械,老师教的总有过时的时候,但掌握了不断创新进步的方法,就会有新思维、新贡献。医疗技术才会持续发展,永无止境,并成为科室和个人进步的发动机。我的很多学生,不光是留院的还是奔赴祖国各地的,正是因为学到了不断创新的思维和积极进取的临床科研方法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作为导师最骄傲的地方。

在带学生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导师刻意追求所谓一碗水端平是不现实的,学生能力不同、兴趣取向不同,导师就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安排适合于他们的临床工作和科研方向,不使学生产生导师有厚此薄彼的感觉,否则会引起弱势学生的自卑感、对导师的埋怨和对同门师兄弟的嫉妒。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多来源于临床和科研,临床繁重辛苦的工作和毕业论文的不顺利是压在研究生心头的沉重负担,作为导师就要因势利导,及时发现并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和合理化建议,解除和减轻压力。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还应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包括家庭生活、恋爱与父母的关系等等,必要时,亲自调解和协调,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温暖学生的心房。

作为退出领导岗位的导师,应主动将担任负责人时的公共资源,交由新的领导人重新分配和处理。如果接任领导岗位的是自己的学生,不应要求其对自己特殊照顾,对他的工作则应全力支持和帮衬,并树立其威信。不要有意无意地充当慈禧太后的角色。如学生接任后有对前任礼数不周或贬低前任的工作业绩借以抬高自己时,不应公开表示不满,而应主动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争与新领导求同存异,协调一致,使集体朝着和谐、团结、奋进的目标不断前进。最忌生闷气,甚至一反常态与新领导闹对立甚至鼓动其他自己的学生反对新领导,处处设绊等不利于团结的行为。我们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堪称人民医生的楷模,堪称行业鼻祖,堪称教师典范,却过不了师徒矛盾的坎,对曾经心爱和扶持的学生竭力打压,彰显学术霸凌,师道霸凌,伤人一千,自损八百。这里面师徒都有责任,不禁令人唏嘘,扼腕叹息。

论师论徒,师者要有胸怀,传学于徒不求报恩,退位后当视己如平民。徒者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何时,师徒经常沟通是必要的,避小人之言,冰释误解,师徒携手,和谐向上,无坚不克。



作者:赵洪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导师 、 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带薪教授。湖北省神经外科学会第八届主任委员、第九届名誉主委、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总主编神经外科亚专科学丛书一部、主编专著三部、副主编专著二部、主译专著二部。近两年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及朗诵作品6篇,获得2020全国抗疫征文“逆风奔跑的人”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日报、武汉春秋杂志、今日头条、湖北朗诵艺术家公众平台、都市头条、北京天合朗诵艺术团平台发表文学和朗诵作品六十余篇。参编三部抗疫诗文集。
播讲: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赵洪洋更多精彩作品
《我与上甘岭英雄连长相处的日子》
《上甘岭战地护士的七天七夜》
《我家里的弹药箱》
长篇报告文学《危机时刻》目录索引、音频总汇
《武汉战疫记事》目录索引、音频总汇
《出国》回忆录
之一 初到德国的惊叹与尴尬
之二 我在德国做科学实验工作
之三 我在神经外科监护室
之四 德国神经外科临床见闻——我的全新体验
之五 在柯曼达夫人家过元旦
之六 《让德国年轻人理解中国》
之七 《在科主任家的两次“有苦难言”》
之八 《我在德国的良师益友(1)》
之九 《我在德国的良师益友卡斯帕医生》
之十 《我的导师和朋友斯脱伊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