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田济儒
我的家乡田站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汉代的田家驿站到现在的田站村,勤劳的田氏先民们一直生活在这块古朴的大地上。虽然田氏的后代们已向世界各地开枝散叶,但许多田氏后人们还坚守在这块故土,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位,一生修过桥,盖过高楼,家乡的戏楼,就是我老父亲设计修建的,这是我童年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坐落在村子的中心,古朴雄伟,气势磅礴。每年到了村里请戏时节,戏楼便成了村民们的活动中心,会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的秦腔戏。
唱戏一般都在学生的假期,那时候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搬着小板凳,和家人们,小伙伴们一起坐在戏楼前,期待着演出的开始。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响起,演员们身上穿着精美的戏服,戴着金光闪闪的头饰,按情节登台表演。他们的唱腔浑厚高昂,动作干练娴熟,让我看得美不胜收。
秦腔,也被称为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起源于西周时期,源于西府,即现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它成熟于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它的剧目,数目将近3000个,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列国”、“三国”;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
我的家乡每年看戏都能看15场左右,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让我陶醉其中不能自拔。我特别喜欢那些描绘英勇善战英雄形象、忠诚正直的忠臣形象,这些形象在我心中种下了忠义,正直和勇敢的种子。
除了看戏,我还喜欢和小伙伴们在戏楼周围追逐打闹,看小人书,捉迷藏,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时光。戏楼周围的商贩们吆喝的热闹非凡,有卖糖葫芦的、有买书的、有卖水果的,有买衣服的.....还有好多小吃摊。大人们给我们钱,让我们自由选择,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时光荏苒,家乡的戏楼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圈子。但是,它仍然是我心中最美好深刻的回忆。每当回想起过去那些看戏的点点滴滴,我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温暖。繁华散尽,尽是凄凉,这是自然的规律。家乡的戏楼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落魄的矗立在那里,但永远是我心中那座神圣的殿堂。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见证家乡成长的历史、一种文化变迁,一份浓浓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