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郑小平
编辑::杨建松

数年前我曾斗胆模仿古人,在金口江边写下过一首小诗:
铁板洲
一块黑金自天成,
蜈蚣玉米也曾名。
万千年轮玉沙掩,
唯甜今朝芦笛声。
明知字笨句拙,但实在没有找到古人的相关诗作才暂录凑数,权当自娱自乐。
我知道,长江有两个“铁板洲”,虽然安徽枞阳的“铁板”比金口的这个年轻,但“雏凤清于老凤声”,因为1949年百万雄师渡长江时它曾为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王jinchan的12军出发地;而我粗吟浅咏的这个“铁板”虽说没有沾上渡江之战的光而光耀华夏,但年轮却比“枞阳之铁”要多230年。
金口的铁板洲到底多大年纪已无证可考,或许本就与涂川(金水河)同寿吧?

据说,那还是大禹南来的那一年,他坐着小舟穿江而过,因见水中有一硕大无朋的沙洲,待他登上山顶(此山后来叫做禹观山)再鸟瞰时,发现它酷似药正(总管医药的官员),于是就赐它一个大名:蜈蚣洲。

蜈蚣原本大禹之敌,被大禹的人格征服后变成了他的药正,不仅与他一起开河理水,还帮他医治风湿痛,所以深得他的喜爱。
众所周知,蜈蚣又名天龙,是极为独特的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的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大禹把沙洲比作蜈蚣,突出了它有“头”有“尾”有“须足”的特征,还真的惟妙惟肖。
与大禹形影不离的奚仲极为佩服,看那蜈蚣洲颀(qí)长的主干和水中若隐若现的对生须足,以及随水而动的曼妙还顿生灵感,特地结草设杆,发明了一种类似于今天“草把龙”的“天龙戏”以解众人之乏,不仅受到了部落的欢迎,还得到了大禹的多次称赞。
蜈蚣洲是怎么来的?
专家说那是江河互动的产物。

原来冲出三峡的大江,一进入鄂中平原便收敛了野性,不仅悄无声息地抖落了怀中的各色泥沙,还展现了少见的温柔与妩媚,于是千里荆江上出现了许许多多时隐时现的小洲。而妩媚向来都不是孤立的,从鄂南山地也欢腾跳跃地奔来了一条后来被称为“涂川”的小河,两者相拥,触电经营,便生出了这座蜈蚣般的瑰丽沙洲。
涂川,又叫咸宁河(今金水河),因纪念大禹夫人涂山氏而得名,乃长江的一级支流。或是平时太过孤独,或是仰慕大江太久,它一见江就不管不顾扎进了它的怀抱,把自己精心打磨的泥浆也一股脑地捧了出来。由于江河溶胶中微粒所带的电荷不同,两水相撞后即发生化学沉降,催生了最初的洲“核”,继而发育成沚(zhǐ)并慢慢长大,最后形成一条“蜈蚣”且亭亭玉立于江面。
老人们说,蜈蚣洲是长江与涂河的定情物,只要沙洲常绿,江河就两情相悦,欢歌不已,永世长流。因此,自古以来洲上金沙都是男女定情信物,才子佳人更是在山盟海誓后用锦囊盛沙佩在身边。

历史进入西晋后,由于“八王之乱”,大量的北地生民夤夜南迁,著名的中原重镇汝南也不得不上马随赴沙羨。为了赢得老士族们的支持,孱弱的东晋草创王朝被迫改制,允许悬瓠旧属于涂口起建“汝南城”而“侨置”,在江南继续设府置官。就这样,滨江一下子出现了沙羨与汝南两县,江夏与汝南双郡比邻并峙的奇观。
然而,侨置是没有土地的流浪政权,出于强化士族话语权的目的,身为荆州刺史的周顗(yǐ)将“蜈蚣洲”改为“蒟蒻(jǔ ruò)洲”,希冀留住人们对故郡的记忆,也彰显朝廷准备收回中原的决心。

周顗(269—322),字伯仁,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省汝南县)人。这位才子在很小时就因渊博而享大誉,弱冠之年就任秘书郎,袭封成武县侯,后任镇军将军司马毗的长史。永嘉之乱后跟随安东将军司马睿出镇建康,担任军谘(zī)祭酒,迁宁远将军、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历任太子少傅、吏部尚书,累迁左仆射。
蒟蒻是什么?
即今人熟悉的“魔芋”。

蒟蒻禾苔似棒且多粒,虽与沙洲像极,但沙羨土著并不认同。
那时的沙羨地域辽阔却村少人稀;蜂拥而至的汝南移民不仅挤占了这里的城镇,就是郊野、湖淖也尽为北人拓有。渐渐地“蒟蒻洲”挤进了官方语言,尤其是在汝南郡县两级的公文中不再出现“蜈蚣洲”。然而,社会语言不仅只为官方独有,民间话语也是主流,所以无论官方怎样掌控,民间对“蜈蚣洲”的记忆不仅没忘,而且还坚守得极为顽强,况且还得到了不服气的江夏郡和沙羨县两级政府明明白白的支持。
“老沙羨”为什么不接受洲名“蒟蒻”?除了习惯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不知道“蒟蒻”为何物,也不识这两个生僻字,即使在与移民交往中不得不使用这个地名时也常依自己的理解而写作“主若洲”(江夏土话中,“主”与“蒟”同音,都读成jǔ),有的甚至公开调侃沙洲名为“煮肉洲”。所以,那段时间“蒟蒻”和“主若”共存,谁也战胜不了谁,谁也否定不了谁。
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后,华夏引进了一种新的农作物并很快得到普及,这就是玉米。

玉米本为印第安人广泛种植的农作物。1492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以后将其带回, 随后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农学家说中国引进玉米的准确时间是嘉靖三十年,而且当年就被江夏试种。由于玉米棒剥掉包叶后遍身金黄、丝须飘逸,与江中沙洲像极,于是金口(唐朝时分,因为涂水在上下两游都发现了金矿,故改名为金水河,涂口也被称为了金口)人韩楷便把早就看不惯的“蒟蒻洲”立刻改成了“玉米洲”。他也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为了减少改名的阻力,又考虑到地方希冀人丁兴旺,便附会了一个神话,说这“玉米”是远祖神农氏早年留在沙羨(今金口)的定水宝贝,只要这个宝贝露在水面,沙羨就永远昌盛繁荣,人丁兴旺。
韩楷(约1491—约1562),字以正,号夏浦。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新科进士。不久由刑科转礼科给事中(从七品)。嘉靖初年因为反对追尊世宗(朱厚熜)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忤旨而受廷杖,几乎当场被打死。但也就是这场痛打让皇帝刮目相看,认为他忠心不二,后擢他为扬州太守,并累迁至云南巡抚(从二品)。
令韩楷和所有人奇怪的是,这次改名不仅没有遇到阻力,而且平日顽强坚守北地文化传统的汝南人也欣然接受。
却说槐山脚下自古就有巨矶名唤“金鸡头”滨江雄矗,恰好与玉米洲形成了“金鸡啄米”之势。于是又有人附会出一个“金鸡啄玉米”的传说,而且还被广受追捧,成就了享誉几百年的风景名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金鸡本来是要到南海朝圣的,可是飞到这里看见了玉米就不走了,停下来每日啄食九粒,那玉米每天却只长出八颗。只要玉米不尽,它就不去,遂称“鸡米相应”的金玉美景。

一天,明代兵部尚书、“辽东三杰”之一的熊廷弼回江夏洞山省亲。在朋友的陪伴下到槐山踏青。登山极目,但见江上千帆竞发,百舸飞渡,好不热闹;俯瞰脚下,一派沙光烨烨,或青或黄或白,顿时心旷神怡。便问乡人:“此洲何名?”乡人答曰“始名蜈蚣洲,夏禹所定,现名玉米洲,韩楷所取;还有‘金鸡啄玉米之传’。”
熊廷弼听后略有所思:“此名不妥,养金鸡,啄玉米,日少一颗,总有啄尽的一天,到那时金口哪还有什么风水?玉米洲应改为‘铁板洲’,让‘金鸡’啄它不动!”说完后竟率众下山进镇拜圣求铁,登舟上岛埋金礼贡,以祈江洲永固。
从此,“玉米洲”还真的就这样“铁板”化了。

吻着江浪形如纺锤的铁板洲冬壮夏纤,洲顶海拔23.5米,南北最长时可达3千米,东西最宽时也有1千米,最大时面积可逾4500亩,乃千年金口的一枚镇宝。沙洲四面环水,青砂满地,土膏质沃,葳蕤着几十万杆似箸如笔的芦苇(1972年人工种植而得),不仅百鸟深恋,就是游人也无不向往。

1980年9月,对江的汉阳县曾发布《管理铁板洲的通告》,眼看铁板洲就要“漂流”了,武昌县(江夏区前身)慌忙力争,后经湖北省和武汉市双双裁决:“铁板洲历属武昌县的金口,仍由金口镇管理”,这才平息了一场意外风波,把“铁板”再次在金口拧紧。
2023.3.2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者:筱萍,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喜欢阅读,热爱朗读,希望通过美文美诵美声传递真善美。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