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头”是重庆桥头食品有限公司的简称。游总是重庆桥头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前几天从“桥头”公众号上看到《温暖的力量》一文让我想到了许多。文中主要说的是“桥头”游总再到麻柳镇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的事。
游总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个孝顺的女儿。有一年游总的母亲突发脑梗,送到医院已经气若游丝,医院认为没有抢救意义了,但游总跪求医院抢救,终于把她母亲抢救过来,但游总母亲生活从此不能治理,几十年来,在游总尽心照顾下,她母亲至今还健康幸福、红光满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游总想到自己母亲的生活,想到一些孤寡老人的生活,于是从2005开始就开始了她的关心老人的公益活动。她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麻柳镇敬老院,因那儿住着许多孤寡老人。这些老人生活孤独,寂寞、无助。每逢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游总就会带上礼物和一些爱心人士一起前去看望他们。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一个伟人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企业家做一次公益活动也不难,难的是像游总她们公司这样一做就是18年公益活动的事。
游总大名游玉勤,曾经是我的小邻居,那时她还是一个小姑娘,待我从之前邻居口中知道游总信息时,游总已经是一位知名企业家了。采访中,游总处事待人不缺女性稳重,举手投足不失大家风范,面对提问更是胸有成竹——时而细语轻言,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妙语连珠,就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极具亲和力。

如今的重庆桥头食品有限公司已经是一家产品遍布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公司了。近年来,桥头系列产品更是远销欧盟、东南亚等国,受到当地华人甚至外国人的青睐。
在中国,说到火锅没有不想到重庆火锅的,说到重庆火锅没有不想到桥头火锅的,说到桥头火锅没有不想到桥头火锅调料的。
重庆人爱吃火锅,就像北京人爱涮羊肉,浙江人爱吃海鲜,东北人喜欢小鸡炖蘑菇一样,三天不吃就会想。你看,如今街上的门面除了药店、理发店多外,就以冠以各种地方特色的火锅店多,如秦妈火锅、猪圈火锅、任一火锅、沁林火锅,枇杷园火锅、鲜龙井火锅、巴倒烫火锅、大队长火锅、映江南火锅……
说起火锅,在这儿得啰唆几句。据某饮食界知名人士介绍,重庆火锅有水派和陆派火锅两种说法。
解放前后,南岸、朝天门、江北嘴沿江都有宰牛场。宰牛场设在江边,一是运输方便—船运,二是污水处理简单—宰牛后的血水、粪便及丢弃的“下水”可直接排入长江或嘉陵江。晚上,忙碌一天的船夫,码头工人歇息下来后,为了解乏,他们便会到附近屠宰场买一些牛肉,捡一些牛杂,(那时毛肚等牛杂不值钱,随手就扔了,哪像现在一个毛肚价值上千)洗净后放入三块石头架起的鼎锅中煮来佐酒、下饭。调料主要是海椒、花椒、老姜、豆瓣等,当然少不了牛油。这大概就是水派重庆火锅的雏形吧。
解放前去贵州,人或货物得从海棠溪启程,沿黄葛古道、进黄桷垭老街,再经老厂、鹿角、界石、綦江进入贵州,这条路叫渝黔古道,是巴渝十大古道之一。这是昔日马帮们进入贵州再到云南的必经之路。

马帮、挑夫们大多在老厂过夜,因这儿设有驿站。当地牛贩则在这儿宰杀黄牛、水牛或不适合长途跋涉的老牛,然后送到附近场镇去售卖。一些精明的驿站老板则低价买下屠宰场留下的“下水”,如毛肚、牛肝、牛心等杂碎,经洗净、切片,放入以牛骨头为主,配有花椒、海椒、茴香、老姜等调料熬的汤中一锅煮。煮时香气缭绕,麻辣鲜香。
当一身疲惫的马夫、挑夫或者赶路的行人遇到这锅的“大杂烩”时,便会忍不住买来驱寒除湿佐酒下饭,这大概是陆派火锅的起源吧。
早些年,重庆人吃火锅大多是自己熬制,但近年来,即使自己在家吃火锅也不愿意自己熬制了,自己熬的火锅还是不如专业人士熬制的火锅味道鲜美。
2004年10月16 日《重庆桥头火锅调料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游总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引进人才,合作品牌专门生产火锅调料并冠名《桥头火锅》品牌。产品一上市就受到重庆众多市民青睐。
桥头火锅严格按照传统工艺,秘制配方生产,追求五味中求平衡,香浓中求醇厚,麻辣中求柔和,口感中求层次的调味原则,调料油不腻嘴,辣不刺喉,麻不伤胃,回味醇香,因此,能在众多火锅调料品牌中独占鳌头。
其实,重庆桥头食品有限公司的成功史也是一部普通工人下岗创业史。公司创始人游总当过工人、摆过地摊、做过批发,受过挫折、走过麦城……

游总当过铸造工人。铸造工人上班时,为了安全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七月流火都得穿上那件既不能御寒又不能降温的劳保服。那时,游总才十八岁,是贪玩、是爱美,是有梦想的年龄。游总说,那时她经常哭,想要辞职,但家里坚决反对。因为那个年代找工作难,找个国营企业铁饭碗工作更难。
但游总毕竟不是池中鱼,她想有更大发展,于是游总顶住生活和家庭压力毅然选择下岗创业。
创业没有资金,游总就到重庆毛纺厂赊工厂滞销的毛线,用身份证作抵押向批发商赊袜子来销售。没钱租门店就到街上摆地摊,打游击——城管一来收起东西就跑,俗称打游击。
1993年,游总有点积蓄了便同她先生(公司董事长)在李家沱租了个门店做食品二级批发。二级批发利润很薄,一包“锅巴”才赚三分钱。我也在朝天门市场做过批发,一条棉毛裤只有0.1元毛利。再后来游总在学田湾租了个档口做一级批发,但利润仍然很低。于是游总有了南下广州直接进货的想法。
但广州进货并非一帆风顺。有年五月下旬,游总到广州批发儿童食品,准备大战《六一儿童节》,但途中,货运车钢板断裂,货运方考虑费用不积极联系换车,等货运到重庆时,由于天气炎热,价值近三十多万的儿童食品不能食用,损失惨重。
见到辛苦几年的血汗钱就这样打了水漂,游总无比心痛,无比自责,无比失望,一时想不开,挺着大肚子来到河边……幸亏一开摩的师傅路过,好言相劝才让游总放弃轻生的念头。游总说,那段时间她很绝望,时常有自杀的想法。

几年下来游总的事业仍然处于小打小闹阶段,没有大的突破,游总夫妇一直在寻找机会谋发展。一次游总和她先生在原来的四公里位置发现桥头火锅调料厂,在那儿孤独地熬制火锅调料。游总夫妇觉得也许这是一次商机,于是找桥头火锅领导谈,准备利用他们的品牌生产《桥头火锅》。
《桥头火锅》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过中华老字号品牌的火锅调料。最初,桥头火锅的领导对游总她们两口子并不放心,不相信他们能生产、传承、发扬《桥头火锅》这一品牌,但在游总两口子反复游说、感情投资下终于同意转让《桥头火锅》这一品牌。于是才有了如今重庆人人皆知的《桥头火锅》。说实话,如果没有游总她们接手《桥头火锅》这个品牌,并让它传承下来,《桥头火锅》也许就像重庆曾经十分著名的《一四一》火锅一样只停留在老一代人记忆中了。
作为一名企业家,事业成功后仍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经常、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捐款捐物从不吝啬。游总还是一位尊重知识,讲究诚信的企业家。凡是著文宣传过她公司的人或单位,游总都不会忘记。去年,南岸区作协举办年会,游总就代表重庆桥头食品有限公司赞助了好几千元礼品,且内容丰富,除了有大家十分喜爱的《桥头火锅》调料外,还有泡椒鱼、酸菜鱼、粉蒸肉、焖烧鸡,老鸭汤、糖醋排等调料。
其实游总挣钱也不易。她说,创业初期一个包装袋能节约的都要节约。游总还跟我说过一件事让我十分感动。有年,春节刚过她去广州进货时,重庆还要穿毛衣,但广州早就穿上衬衣了。游总说她就是舍不得买件衬衣,直到离开广州。
游总是巴南区人大代表,游总十分珍惜这个职位,每年都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建言献策。游总虽然已经是一家大企业老总了,但游总骨子里仍然十分淳朴,十分纯真。接触中,游总经常给我说,当上人大代表就要尽到人大代表的责任。
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游总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
游总家庭十分幸福,在当上外婆后,上天又赐予她一对龙凤胎,可谓因果有报,天道酬勤。

游总和她先生是初恋,几十年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如今仍然浪漫如初,恩爱有加。每年游总都要给她老公举办隆重的生日Party。在生日Party的烛光中,在生日快乐的音乐中,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她总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几句夫妻相守一生的爱情金句。
愿好人一生平安!愿“桥头”调料在调料行业中勇立潮头!愿重庆桥头食品有限公司乘《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重庆市推进火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东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王学友,民建会员,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