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编辑:杨建松
播诵:汪音彤 叶宗秀 心悦
明朝永乐年间,与江夏黄武师交谊甚笃的吴与弼曾以“寄黄锦章教授”为题,写过一首七绝。诗云:
同安烟柳杂晴川,
江夏清风十丈莲。
此日相思头总白,
几时重泛剡(shàn)溪船。
收到来信的黄锦章深为感动,特邀老友得空来江夏一游。那康斋(吴与弼的号)先生果然在讲学间隙欣然赴约,并在黄锦章的陪同下几进几出梁子湖,还在经过狮子山时挥毫留墨:
狮子矶头一棹过,
客边心事近如何。
寒更往辙知非切,
暖日遗编得意多。
吴与弼(1391~1469年),字子傅。抚州府崇仁县(今江西抚州崇仁县东来乡)人。著名的理学家、诗人,而且还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的教育家。
狮子山在哪?

在江夏南乡,即今纸坊街东南十千米处的梁子湖畔。乡老说,此山由两峰联袂(mèi)而成,因状如雄狮戏球而得名。
现今的“狮子山”还是一个行政村。该村东邻梁湖、南接灵山、西镶天子山大道、北通五里界的锦绣和李家店。1963年以前狮子山属武昌县宁港乡;撤县设区后不久即并入纸坊街。全村版图面积6.6平方千米,9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湾(下毛家咀、上下家咀、石家湾、商家坝、下槐圩、老屋夏、老屋杨、舒家湾)星罗棋布;截至2012年12月共有农家417户,总人数为1439人[1]。

其实,狮子山以前叫“狮子岭”,就因为许慎说“山”是“有石而高者”,强调了它的独立性和高度[3],而此处是“两山相并”“不高而长”,所以时人弃“山”用“岭”。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6年),直隶(今河北)易州举人陈元京两任江夏县知事,前后时间竟有二十年(1776~1795)之多[2],就因这位自小就听着“绞胎陶瓷”故事长大的读书人一闻瓷事便觉亲切,所以到任不久就深入窑坊,从而推动了梁子湖边的青白瓷业曾一度小幅回旺,狮子岭一带群窑勃起,制、售、购三行顿兴,那山下权员外家的生意更是红火,车船两忙,以他家为中心的不夜山市仿佛梦回两宋。
再说这狮子岭,其实也玲珑旖旎,不仅奇石密布、古木参天、珠泉喷涌、景致如画,而且山上还有一青岚古寺,瞰波静矗,钟鼓声清,所以吸引了周边数百里内的不少文人香客,以至于孟家河、宁港大汊里游船麇(qún)集,十分热闹。

遗憾的是,客商们弃船登岸后却遇水港横亘,术径蹇(jiǎn)塞,践泥踏浆,人们无不怨声载道。
那年刚入五月,天就奇热。一早起来,寺中方丈智愚就见香客们私语窃窃,他抬头望了一眼东天塔状的墨云,心里“咯噔”一下,不好!
原来,这山下的湖汊近来不宁,水里那条巨蟒昨夜又一次兴风作浪,不仅搅翻了好几条船,而淹死了两位信众……
那智愚本就得道高僧,而且极为善良,此时心中顿生冲突:他的确不忍信众罹(lí)难,可也不忍杀死修行了几百年的老蟒,正在踌躇(chóu chú),只见小沙弥慌忙来报:湖蟒又现。智愚再也不敢怠慢,疾步出寺,刚要做法,只闻身后“嗷呜”一声猛吼,那只护法的雄狮早已跃起,一扑向湖,与巨蟒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腥风呼啸、浊浪翻滚、天昏地暗,它俩从晨斗到午,从午斗到酉,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港汊中的水波全变成了黑魆(xū)魆的血色。
第二天,当晨曦洒满狮子岭的时候,港汊上突然出现了一座三拱桥,近前的人们这才发现:桥的一端是狮头,而另一端却是蟒首,中间的桥身是狮尾和蟒身缠在一起组成的三道弓……
从此,港汊宁静了,车马来往通畅了,但这里再也听不见寺前隐隐的狮吼。
百年后,狮蟒桥也没能经受起罡风苦雨,在一次春洪黯然坍塌。
又过了些年,当年那兴盛的瓷商老权家的孙女婿、翰林王金川看见乡民跨港过汊又重遇艰难,便拿出自己多年的俸禄,采石搭拱,修建了一座三眼桥。
史书记载曰:此桥用青条石垒砌而成,间夹少量的红砂石。石桥三孔,全长36米;桥面中宽5.1米,两端面宽5.2米;中孔跨度4.3米,拱顶距水面2.8米,侧孔跨度3.2米,拱顶距水面2.5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桥面坡度7度,方向由北偏东。桥侧面墙体采用“一顺一丁”错缝交砌。东西两端侧面各建有“八”字形的挡水墙,即使在桥墩两边,也各有挡水墙柱维护,前端用“△”形墙体分水,以减缓水流对桥墩的直接冲击。
狮子山下有户王姓土著,他家秘藏的《王氏宗谱》就这样记载:三眼石桥由清代翰林王金川督办兴建。桥两头原来还各有一段青条石铺垫的路面,可惜在“十年动乱”期间把条石挖出来做了它用。二十一世纪开篇以后,江夏博物馆馆长刘治云先生告诉我,这样的三孔石拱桥在江夏仅此一座,尽管流淌在桥底的河港早已干涸,古桥也失去了往日风韵,但在武汉桥梁建筑史上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4]。
他还说,清朝中期宁港附近的瓷窑勃起也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梁子湖水面的后退和江夏优质瓷土的枯竭,江夏青白瓷也走到了尽头。
事先对此早有洞见的权家掌舵人,果断处理了所有不动产,带着家小搬离了狮子山,以至于一百多年后狮子山后人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曾有一个瓷坊那么显赫的权家湾!多年后一位谱名叫做“志煐”(yīng)的权姓后人自述说:他的先曾祖权大伦从老家搬出后曾居武昌司门口,而且还利用当年制瓷所得创设过“允昌”官银号(清政府官方设立的金融机构),执当时江城金融界之牛耳(居于最权威的地位)。只是后来太平天国大军三占武昌,权家遭遇兵燹(xiǎn),家道这才中落[5]。
清同治十二年四月初一(1873年4月27日),避居在江夏县城大贡院东街的权朝枏(nán)家夫人袁氏诞下一子,这就是上文所说的“权志煐”。

权志煐,亦名“权量”,字谨堂。为母亲38岁时所生。待他长到5岁时,含辛茹苦、劬(qú)劳备至的袁夫人不仅要用针黹(zhǐ)来助夫维持全家生计,还亲自教儿启蒙。光绪十六年(1890年)17岁的权志煐参加童子试(府学的入学考试)时,将自己的名字由“志煐”改为“量”。此后有幸师从梁启超、张之洞,而且还因聪慧绝伦,一直得到他俩的提携,就连与直隶总督端方也给予青眼。后为官派赴日本留学五年,从东京高等商业学校(现一桥大学)毕业后归国,尔后全身心投入民族实业。


1906年他参加清政府于头一年12月6日设立的学部组织的游学考试,且因成绩优秀而被授予“商科举人”。未几又入广东高等学堂学习,毕业后供职于清政府的农工商部、邮传部以及北京大学。民国政府成立后,他曾任北洋政府交通部参事;1916年始代理交通部次长,次年(5月24日起)曾一度在南京政府伍廷芳的临时内阁中署理(临时代理)交通部总长。1918年任吉长铁路督办兼吉长铁路管理局局长。1920—1922年,复署交通部次长并兼全国铁路总办。

1920年,二次履职的交通部代理次长权量,曾在湖北督军王占元的副官长和武昌县知事王绳高的陪同下回过一次祖籍狮子岭,看见这里早已物变人非,与父母说的完全两样,顿时感慨万千。
权量父母所说与自己亲见,也不过短短几十年,何来物变人非?
原来,清光绪元年(1875年),盛宣怀创办“湖北开采煤铁总局”,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的池贞铨在这里也找到了煤,只是煤层太薄,他建议湖广总督张之洞暂时不要开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由于武汉煤荒太重,县内矿商纷纷组建小型矿场,饮鸩(zhèn)止渴。唯利是图的童英在狮子山下几处掘洞蛮采,结果不仅没有采到好煤,而且破坏了山体,搞得一片狼藉。
1958年大办钢铁期间,孝感地委(江夏当时是孝感地区下辖的武昌县)分配给武昌县20万吨的采煤任务,全县也抽调2.4万人在县南几地开矿,其中就有狮子山,那时运煤的铁路从纸坊火车站出发,经过第三小学左侧天桥、纸坊大道、十一万变电站直达狮子山。但还是由于煤质不佳于1960年下马,铁路也于几年之后拆毁,但纸坊城内的那段高架桥一直保留到20世纪70年代。
今天的狮子山,已经在“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清理了当年留下的煤矸(gān)石堆,补栽了不少树木花草,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时代的全新开发。

注:
[1]江夏区民政局.狮子山.江夏地名志[M].内部图书.2014:124.
[2] [清]江夏县志[M].武昌.乾隆五十八年.
[3][汉] 许慎撰 / [宋] 徐铉杨校定.山.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12.
[4]彭敦运.江夏地名纵横[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6:227.
[5]权量.https://www.douyin.com/note/7220350307048426755.
2023.09.21写于江夏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汪音彤,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国家一级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江夏工作部会员,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从事播音工作以来,共获得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奖52个。爱读书,爱旅游,更爱用声音去创作、去分享!爱读。

朗诵:叶宗秀,非专业朗诵人员,咸宁市供销社工人。喜欢传统文化,喜欢诵读,热爱江夏。

朗诵:心悦,武汉市青山区小红帽幼儿园中班小朋友。喜欢诵读。

摄影:刘汉林,武汉市江夏区摄影家协会会员,李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城市规划工程师,擅长自然风光、城市风光。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阅读破亿的“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
彭敦运【工笔江夏】【琴吟江夏】
系列诵读简介暨作品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