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识李晓信
李晓信,与我是陌生的。偶尔的一次交往,我认识了他。这个有着爽朗笑声的老人,很具有感染力。让人不由地联想到一个词:坦荡。不管有多大的能力,有多少的成就?一生坦坦荡荡,都呈现在这爽朗的笑声里。
认识李晓信,他已是七十三岁的古稀之人。在他身上,看不出多少老态。他中气十足,思维敏捷,记忆超凡,过往历历在目。
在上山下乡的年代里,回乡的他,机缘凑巧,被招到了铜川矿务局农场,开拖拉机。农场里大多都是下放的各级干部。那时的他,对于前景没有多少预判,只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在那个不可言说的年代里,人人自危。天性善良的他,在年轻的岁月里,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以豪爽的热心,为那些老干部们分担劳动,甚至请他们去家里吃饭。他以他的善良、热情赢得了他们的认可。
当他们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时,依然记得这个热心的小伙。在他学习阶段,有老师给他补课开小灶;在他工作时,有人指点提携……听他讲这些往事,我心生感慨:人啊,在任何时候,都要心怀善良之心,以饱满的热情帮助身边的人。也许自己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却给他人带来一生的温暖。暖会回报暖的 ,当暖与暖相遇时,便是人间最美的景色。
世界是简单的,万物在各自的时空里有序生长。可当人带着各自的想法、意图参与其中时,世界便复杂了很多。人如果活的淡泊、简单些,那所遇的世界就会清朗爽目。
李晓信便是那简单、淡泊、通透之人。在壮年时,他把所有的心思时间都扑在工作上,不论是管理能力还是技术专业,都是同行里的佼佼者,深得领导、同事和朋友的认可。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他将所学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动笔。写了一篇又一篇的管理论文、专业技术文章。

当他任职铜川药厂厂长时,带领药厂走出一条广阔之路,年利润不断创新高。他的能力不仅被铜川制药行业看重,也被其它地市制药行业看重,被邀请到西安、宝鸡任职。他所到之处,市场打开,生产量扩大,销售额不断提升,政府税收不断增加。过年时,甚至有市政府领导来给他拜年。我想,之所以这样,皆因他淡泊名利简单通透,只一心把药厂盘活,给大家一个美好的生活而已。
翻开他二零一四年出版的书籍《感悟一沧桑岁月》,那一篇篇专业技术文章,着实让人佩服。此时此刻,以我的职业认知,他是一个能力强业务精、有担当有责任心、敢做敢为、勇于创新的人。以一己之力带领一群人走在时代的潮流里。
即使退休了,也在行业里发挥着余热,同时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人生最大的欢喜便是做喜欢的事情。日子除了眼前的琐碎,也有远方和诗歌。在远方的脚步里,在诗歌的意境里,眼前的琐碎也有了甜蜜的滋味。每一个日出便霞光满天,精彩美妙呈现在眉梢。听李晓信讲他的生活状态,我心向往。闲暇之余,读书,畅游在古今中外的名著里。在字里行间看人生百态,品人间滋味。读那些向善的书给人生以勇气和爱的力量。读那些求真的书给人以淡定宁静的滋养。在书海的滋养下,年龄仅仅是个数字,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依然自己开车会见朋友,讲他的趣事,讲他走过的那些地方,那些它处的风景,异域的风情,所遇可爱之人。
那些他走过的路途,看到过的景色,所遇之人被他记录书写,集结成书《感悟二——古都情缘》。当夜深人静时,他用笔触摸那些走过的路、见过的景时,他是幸福的。也许有老伴的不理解,但他在自己的时空里,自得其乐。想起杨绛先生,在九十二岁的时候写下了《我们仨》。李晓信便还是很年轻了。还可以在他的路途上做他喜欢的事情。
回到家乡,回到故土,他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宽广,用眼光挖掘家乡的传承,用双手绘制家乡的绚丽。他的回归给家乡增添了一抹风采,家乡因他的回归而丰满。期待他的家乡之作问世。
作者简介

1980年出生,陕西富平人,王益中学教师。业余写作诗歌和评论,偶有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