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彭毓山 江丽芳

——江夏湖泗东南有均堡村。它北枕邬桥(村),东邻大冶(市)、南牵咸宁(市)、西靠何堰(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湾(刘均堡湾、刘敬堂湾、邹先达湾、郭董湾),农户408户、1680人;耕地1719亩。
该村解放初期为何堰乡,以后成立均堡大队,1970年并入何堰大队;1979年又改名为均堡大队,以湾村取名。
均宝得名有两个版本:其一说500年前有刘姓四兄弟从江西迁来,其中刘均宝、刘均天、刘均德三人到达咸宁,后来老大刘均宝搬到武昌,子孙繁衍成村,这就是现在的均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工作人员失误,在上报村名时错把刘均宝的“宝”写成了“堡”。
第二个版本的信息量更大,小村得名的过程更曲折,它不仅滥觞于洪武移民,还与后来的“江西民变”密切相关。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一介贱民的朱元璋参加义军,并前后用了20多年统一了天下,然而此时的华夏江山已满目疮痍,遍地撕裂。各地官员纷纷上奏:“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生民稀少,劳力奇缺,财政经年不兴,这一切都直接威胁着新生的王权[1]。朱元璋明白啊,所以他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为了务急,他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从晋、赣等人口较多的窄地(人多地少)开始移民,以填补山东、河南、河北、两湖一带的无人阡陌。

朱元璋当过农民,而且当过比一般农民还要穷还要苦的佃农,所以骨髓里早就厚积了许多“仇富”思想,只要时机合适,它就会化为“杀富济贫”的活剧。现在有大臣提出“移民填荒”,那“仇富”基因立刻就被激活,而且很快就变成了政令官行,不同的是形式略有变化,说直接一点,就是他把“首移之民”锁定在窄地的富绅和游民身上。
迁走游民好理解,也好操作。那些无田可耕,流离失所;没有正当职业的人哪里游不是游?况且这次“移民”是“官迁”啊,不仅发川资(路费)、耕牛和籽种,落地后还允许自由占地、免税三年!所以,发现了翻身契机的游民虽然没有欢喜雀跃,但也顺官而往。但迁走富绅就难了,他们是有恒产、有宿情,安土重迁的地主啊,所以只能派兵押送,强迁离境;即使到了目的地还要长期受监。

之所以这样做朱元璋有自己的思考:首先这些富绅在当地有钱有势,甚至拥有私人武装,这岂能不威胁到中央集权?其次,利用这些富绅资源,也可以发展宽地(地广人稀)经济啊。我就是借用了他的这种视角,才在阅读古村落史时发现了许多名叫“大屋”(不仅屋宇高大豪华,而且有官绅、学者)的村庄,譬如建于600年前的大屋陈、大屋李、大屋晏、大屋张……的背后,既有富豪意识,也收藏了好多酸楚。
来鄂富绅依据政策虽然可以“插旗圈地”、围湖开荒、占山播种,但拓荒的生活还是极度艰辛,因此常有移民偷返(富绅承担得起回流的经济成本)。
为了看住这些移民,阻断逆旨回流,官府在各移民点都修棚筑堡,派吏驻军,并辅以巡检司(古村名中常见某司即巡检司员遗痕)长期监管。当年的驻哨设卡之地,就因移民常要定期来此“刷脸”、报告近况才被捧为地标,时间一长就固化成了地名,譬如“官山”“官岭”。
湖泗街道最南端的军堡也是这样?
是,也不是。
“均堡”之“堡”其实读音为“pù”,况且“均堡”一开始本就为“军铺”,演变成今天的“均堡”那是后来的事。
此地为何要置“军铺”?就因为曾驻军设堡,集居过军户。
那大约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有一路江西移民翻过了九宫山来到咸宁、大冶、江夏交界之地,为了防止移民因争地争水而械斗,更为了阻止回流,武昌府曾奉命在此处驻员置吏且辅以军兵弹(tán)压,闲时也做点军垦。

因为有官兵突至,给养难保,于是一位受过伤的副千户(相当于副团长)受命建立军需供应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军铺”。

与“铺”字同音的“堡”用于地名多见于北方,而在江夏却只用“铺”不用“堡”。
有了朝廷鹰犬的看管,富绅们走不了了,于是干脆修祠祀祖,兴庄建园;游民们不走了,干脆耕读固艺,安家置业。当移民们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恒产后,恒心也开始萌生,军铺也慢慢转向为民,不过,习惯了的人们依然叫它“军堡”。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心里明白,移来之人被看住了,但回流之心不死;思返之意暂收,并不意味偷返之胆已灭,所以他又创生了一个以“文引(准予通行的文书)”为特色的户籍制度来管理生民;无论军民,但出百里,若无文引,必定擒拿送官[3]。
其实限定百姓行动,早在北宋年间就采用过“户帖”,也就是发给民户的“纳税通知书”。朱元璋发现这种“户帖”虽好,但限制不了生民流动,所以他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黄册”。

所谓“黄册”就是明代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的户口版籍。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居民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依据民、军、匠三类划定户籍。

那个年月的人口普查技术是极为有限的,全国的人口登记更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但即便是如此,朱元璋还是下足了血本,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普及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套黄册。所以,明末理学家张履祥在《杨园先生全集》中曰:“黄册之式于天下,令天下之人各以本等名色占籍。”说白了即你是什么职业就有什么户籍,比如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等,各类人户严禁私自脱籍改籍,否则“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国民身份经此一定,所赋的权力也就被固定下来,谁违犯了就“杖刑八十”。
试想,倘若真的挨了八十杖,还有几个不被打废?

可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到了140年后的正德五年(1510年),江西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民变”(或称南赣盗乱),匪患横行,不仅扰乱了赣地,还波及福建、广东。起事的山民依山据洞,自建军队,这让许多村镇的民户不能安生了,于是思安的平民不得不大量外逃,这就是史书不载的“主动移民”。也就在这段时间,与一个半世纪前从“瓦渣街”迁来江夏的祖人一直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江西晚辈,尤其是其中的富裕者,纷纷请人保镖,踏上北来之路,到江夏投亲靠友。
为什么现今的湖泗、舒安、保福、山坡、河垴、土地堂有那么多建村史在500年左右的湾村,为什么路边有那么多树龄在500岁左右的大树?为什么恰恰是500年而不是650岁?原因就在这里。

缠金而来的富绅们,落脚后就修祠立宗,于是一大批祠堂,诸如夏祠、祝祠、熊祠、黄祠、柴祠、陈祠、胡祠、郭祠、蒋祠、刘祠、张祠、王祠、吴祠……如雨后春笋,不仅灿烂了乡野,也染靓了文化。

遗憾的是此后几百年里,江夏战乱频仍,沧海桑田,一批祠堂坍塌了,一批被拆毁了,矗立者寥寥;当年的“军堡”也不知怎么就成了“均堡”,就连内涵也被弄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早先也曾花般锦绣的首县南乡,上百里山河困顿,几千个湾村贫薄,几万乡民更是苦不堪言,即使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辛勤建设,像均堡这样的苦地方依然难入小康。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党中央发起了脱贫攻坚战,这一次均堡抓住了机遇。
2021年,武汉市审计局的扶贫工作队进了村,经过多次调研论证,他们决定和村民一起从发展本地产业入手。为此,他们在外跑政策、找支持,于内更新村民观念,创办村级农业生态园:打开木笼把鸡舍迁到林下;净化库水养殖锦鳞;栽种嘉木培育仙果……经过几年的共同打拼,如今的均堡,村齐屋丽、路宽径洁;阡正陌直,谷金果黄;土鸡满林、鲜鱼盈塘、莲藕铺汊,可采可摘、可钓可餐、可游可闲、可做可研……这还真不是当年的洪武军堡可比的人间乐园哩 [4]。
注:
[1]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M].永乐十六年(1418年).
[2]熊利兵.江夏湖泗官堤洲东港发生管涌滑坡 军民合力排除险情[N].长江网讯.2016.7.5.
[3]稽古定制.大明会典[M].弘治十五年.
[4]刘铁清.我与乡村振兴之路.武汉市审计局.2023-11-16 09:11.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播诵:彭毓山:武汉市江夏区人,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京剧票友,合唱团员。《妙慧妙音》主播,腾讯音乐科技独家签约主播,有声书职业主播。代表作:长篇有声书《传奇陈云》,《金版:毛泽东品国学》,《西迁人》,《口述历史:太平洋海空战》,《长弓射日-决胜塞班岛》,《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长篇网络小说《九天》《葬元》等发布于喜玛拉雅,懒人听书有声平台。

诵读,江丽芳,非专业诵读人。江夏区“新长征突击手”,中学优秀教师,区百优班主任。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
彭敦运【工笔江夏】【琴吟江夏】
系列诵读简介暨作品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