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编辑:杨建松
播讲:雷晓燕 郭天智

题记:张郑湖是鲁湖南端那个大汊,1966年以前这里叫“张诚湖”。此后改“诚”为“郑”,没想到一字之差竟然丢弃了一大截文脉,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甚觉可惜。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发起鄱阳湖大战,汉王陈友谅在此战中兵败身亡后,次子陈理在太尉张定边的拼命保护下逃回鄂州(今武昌),连夜嗣位的他改元“德寿”。
朱元璋的卧榻之旁其容他人安睡?
为了彻底剪灭陈汉最后的星火,他亲率大将常遇春等跟踪追到鄂州,然而几经急攻,雄城难克。恰在这时朱元璋的吴地老巢遇险,他不得不忙暂回建康(今南京),而将常遇春留下,令其大营几十座死死围困陈理。
翌年开春,脱出手的朱元璋又心急火燎地从建康赶来,一面攻城,一面派出陈汉旧臣罗复仁入城劝降。本无大志的陈理见粮草不足,外援又绝,不得已袒身自缚,跪求献国;几天后,陈理之叔陈友才也在潭州(今长沙)缴械,至此江城平定,朱元璋这才长长地吁(yù)了一口大气。
然而就在此气刚一出腔,这位被毛泽东称为“能军”[1]的农民领袖心头猛地一紧:马上兵戈取江山即将成功,可治理天下要下马啊,我拿什么来治,怎样治,就靠眼下这些拿着战刀的武将?
本就黑浓的两道大眉,此时经他一思一皱,愈发威严吓人。
紧跟在他身边的“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康茂才瞥见后轻声说道:“大王,江夏城东有座灵泉古镇,几百年来书香氤氲,宿儒层出。主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

“好啊!”朱元璋望了一眼这位冰雪聪明的谋臣,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
第二天一大早,沐浴更衣后的朱元璋带着康茂才等便就出了鄂州。
二月的鄂南,春寒料峭,路上的积雪被马蹄踩得“嚓嚓”作响,田沟里的薄冰盖住了往日的杂乱,辐射出挡不住的凛冽。朱元璋指着树梢上那轮冻得苍白的太阳说:“我们今天来得蛮早,应该有些收获吧!”
康茂才对道:“昨天我已经派人给这里几位朋友送了信,说我要来看望,叫他们等我。为了您的安全,我没说大王莅临。”

“这样做好,免得文人们说我摆谱。”
康茂才是附近的蕲州(今蕲春)人,少时就来江夏县城(今武昌)读书,闲暇常在灵泉山游玩,因此,对这一带的风土人情颇为熟悉。一路上,他指着两边的小山告诉朱元璋,哪座是大龙山、二龙山、马鞍山;哪座叫玉屏峰、天马峰、龙嶂峰……朱元璋看见这里阡陌膏腴、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情不自禁的叹道:“真乃水乡仙壤啊,我六儿有福!”
他所说的六儿,就是此后来武昌就藩的楚王朱桢,此时才刚刚出生。
日上三竿,他们一行到了灵泉,极目所至,让康茂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往日的繁华尽失,早先那些或雄俊、或秀丽、或巍峨、或轩昂的古建不是柱折椽断,就是墙倒壁塌,遍地瓦砾、满目凄凉,虽说道路还算干净,可不见一家商铺和作坊;百来间简陋的草居,无精打采地蹲伏在刺眼的雪光里,猥琐而肮脏……

“那是不是他们?”
朱元璋的提醒,让康茂才收住了惊愕,他发现不远处的瓦砾堆前有两位面色苍白、轮廓尚还算熟悉的中年人,正站在雪地里不停地跺着脚。
康茂才下得马来,向他们拱了拱手,然后向打扮成随从模样的朱元璋介绍:“这位名叫曾泰,那一位叫辜皋”。
“张诚呢?” 他开口问道。

曾泰、辜皋一一见过朱元璋等人后回答说:“他不在灵泉,十年前就回饶州(今上饶)去了。”
“饶州?”
曾泰先将康茂才一行人请入逼仄而且寒冷的土砖草棚,然后才说出了十年前灵泉遭遇兵燹(xiǎn)的往事,说到伤心处,康茂才流出了眼泪,连朱元璋的脸上也满是悲戚。
“两位仁兄,日后有何打算?”
“我们还能怎样?”
“眼下吴王(至正二十四年一月一日所封)已经占领了江夏,大半个天下已握在他的手中,二位想没想过出来做点事呀?”
“想是想,可我们哪像你能文能武,况且也没有得见天颜之径;仁兄莫不是要给我们指条路?”
“只是不知两位可愿出山?”
“听说吴王气度恢弘、而且礼贤下士,连刘伯温都肯折腰,何况我等?”
这几句话,是朱元璋来江夏后听到的最美。他笑着插话说:“你们也知吴王?”
“知道啊,不说别的,鄱阳一战就证明他有坐天下的才能和福分。”曾泰说。

辜皋补充道:“年前,他兵不血刃占领武昌,陈理自缚而降,说明这人不简单,能做天下之主。”
“就说你吧,他能那么信任你,不计前嫌还加以重用,可见吴王胸怀能比梁子湖!”
朱元璋面有得色,余下数人,抿嘴浅笑,只是不语。
康茂才见两位的意愿十分明显,再往下说已无必要,而且江夏刚定,周边秩序尚在建设中,谁敢保不出意外?想到这里,他不敢久留,也不愿久留。向朱元璋使了个眼色,遂起身说道:“两位仁兄目远光高,我回去向吴王禀报,请等我的消息哈。”
朱元璋见他这样,也觉得自己没必要显身。
翌日,两匹快马又飞到灵泉,使者送来了白银600两,说是吴王之意,分赠给曾泰、辜皋和张诚,让他们修缮房屋,打点生计。

曾泰、辜皋大为感动。几个月后,张诚回到灵泉,但封存了白银,托曾泰日后转交吴王[2];他说自己还有要事,暂不出仕。
他有什么事比见吴王、扶摇为官的更大?

原来早在十多年前(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徐寿辉、邹普胜等在鄂南举旗造反时,曾与元军在此多次大战。为了报答张养浩当年的救命之恩,邹普胜在大战前夕派兵特将张氏一家100多人送往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这才躲脱了那几次的玉石俱焚 [2]。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先祖为江夏灵泉张家,但他本人却出生在山东。因为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直至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在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正厅级纪委干部)任上上一封万言书,直陈时政“十害”,包括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等,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当国者不能容”,先是免除了他的“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庶民“永不复用”。受贬后的张养浩为防大祸,遂改换姓名逃出大都(今北京),没想到在途中救了一位落难的麻城铁匠,这就是后来徐寿辉的军师邹普胜。
有能力报恩的邹普胜,立即派兵护送张家西逃,而在这西逃的百人中就有位青年名叫张诚。
十多年后的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诚坐船从饶州返回江夏,穿越鲁湖往梁子湖东进时,他发现沿途大战创伤依然:村镇凋敝、屋宇残破,十里不闻鸡鸣,田野皆现白骨……那种惨不忍睹,让张诚触目惊心、夜不能寐。

素有仁心且还有财力的张诚立即出资招募游民,组织起20多人的队伍瘗(yì)埋尸首,有后人曾说他劳累几月,收埋的残尸、碎骨多达数千。史料也载曰“义瘗尸骨之举,赢得乡民口碑。”乡民为了感谢他,事后将他常来洗浴的湖汊称为张诚湖(今张郑湖),就连瘗葬队中那位法号为“若义”的老僧也为乡人恳请,特来土地堂布道传法,此乃今乌龙泉龙兴寺的肇起[3]。
求贤若渴的朱元璋听闻张诚仁行后愈加敬重,再次派员到灵泉山面请,并将乡人俗称的“张诚湖”赐给他作为“家湖”[4]。
两次相请,礼遇至极,张诚怎好再辞?于是遂买舟东去。面见龙颜后被赐翰林出身。
朱桢就藩后,行思缜密的张诚将皇上所赐的“张诚湖”立即就献给了楚王,不过江夏百姓还是喜欢把这个湖汊称为“张诚湖”。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自小就耳濡目染父亲德行的张诚之子张添祐于殿试中摘取“探花”(一甲第三名进士)[5],也授翰林,后官吏部。江夏人都说,人是应该像张诚那样多做好事的,因为多做好事不仅能滋润社会,也能教育子孙立德成贤、贡献一方。

注: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M].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1: 第55页—第56页.ISBN 9787507301540.
[2]江夏龙泉张氏祖庙传文[M].内部读物.1998.
[3][明]刘仲廉[M].孝廉先生传.
[4][清]陈元京.张诚湖[M].[乾隆]江夏县志.荆楚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2021.11:56.
[5]张高荣.新编灵泉志[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11.
2023.12.23写于江夏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播讲者 雷晓燕 网名嫣然一笑 湖北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喜欢唱歌更爱朗诵,用声音传播美好,让灵魂在声音里升华。

播讲者:郭天智,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原上校政委,华之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热爱朗诵、曲艺艺术,发表作品若干。曾获:全国公务员普通话大赛朗诵类一等奖,全国青年读书演讲比赛一等奖。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