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追忆
——纪念临夏已故大学者祁明德先生
青海 马学忠

您出生于经学世家,您前十辈的先祖祁信一(生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农历正月初七)当年就是被得道高人一眼看中的奇才:“一见先祖,表示得其道而还其真者,正此心目中人也。”(见一卷21页)
及至您,“我十一代均出身阿訇,曾开学任教长,其中七代朝觐汉志。”(见一卷23页)
“先祖祁信一(早为您等后人)拟定前十辈取名次序为:一真传道源,永绪悟焕德。”
您是“德”字辈,故令尊为您取名“祁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您的为人诚如其名,一生教化万民,捍卫真理,刚毅不屈,为此,解放前,多少人总在算计您,多少人总想暗害您,多少人明目张胆的刺杀您,而您却“全寿全终全归”。去世前,您担任甘肃省临夏州政协常委。(见《河州伊斯兰教学者祁明德老先生归真纪念》)
料您必将儿孙满堂,后继有人,故而“家父祁焕堂又拟定加续十辈取名次序为:泉中敬先哲,抱本则有常。”
同侪中,您天资聪颖,才华出众,18岁随父去麦加朝觐,留学四年,故阅历丰富,学问渊博,不仅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尤其汉语水平十分了得,写作水平更堪称是作家级别,现摘录一二,供读者老师们赏析:
“由于军阀操纵……,而曾发生过一件十分神奇、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事件。从中不难看出反动统治势力借宗教内部学派观点的分歧,挑起纠纷、破坏地方安宁的罪恶目的。”
“我名祁明德,经名克麻龙迪尼,穆斯林俗称‘聋阿訇’,生于清光绪24年(公元1898年)农历12月28日,世居临夏市八坊祁寺街。从先祖祁信一至我有十代之传,均为阿訇出身,故我深受父辈的宗教教育和熏陶,从四岁半起就学习经文,攻习经典。”
与之相比,而现今的部分阿訇在国家有关机关给其颁发有关证件时,甚至连个人简历都不会写,悬殊甚大,却不知学习,得过且过。
您晚年静修养性,研究经典,读您“个人功修”篇,很想对读者老师们说说其中的辛苦、劳累,然,作为一介凡夫俗子,我实在无力准确表述,只好借助他人之语,纵然不恰当也罢——
“见多了那些谈玄猎奇,无志实修的知解之徒,对他淡淡地说:“无上妙道,非同世俗学问,需要具备能行难行、能忍难忍的毅力,以及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心,方可学修。贪图小智,无德无义,谄曲轻慢者,不能受持。”
1980年,您的老伴离世了,之后,伤感的您嘱咐令公子祁介泉(已故):“我把一肚子的呼昆(教法规定)带去了,你不要把满腹的事情带去,把教门的真相告诉人们……”(见第二卷65页)
您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真理,清贫乐道,教化民众,临终前还不忘殷殷嘱托令公子继承您的遗志,前赴后继。问世间还有谁如您这般赤胆忠心?
1987年3月26日(农历二月二十七)下午3点,您永远离开了人世。
您虽逝,然,您编著的经典永存,我虽无缘当面亲聆教诲,但每当信念动摇之际,每每举棋不定之时,每每蛊惑近身,捧读您和令公子祁介泉贤哲遗留的经典,隔空问难于您父子俩,心静了,神定了,幸甚至哉!
“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内篇·德充符》)
纵然无缘与贤德之人长相处,甚至缘悭一面也罢,但常读其编著的经典,也不会犯下大错误。

拨开层层的云,荡去岁月的尘,我们不难发现您那颗赤诚的心,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意识到:做一个真正的学者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诚实。
回望您富有传奇性的经历,您观妙入微,成己成人,毕生不畏权贵,大力宣扬真理,讲别人不敢讲的真理,做被人做不成的事,为当今学者树立了一个为真理、为道义而勇于担当的学者的榜样,这让我们深深懂得——
真理是一条直线,你绝不要以为与真理平行的也是真理,那将是特大的谬误。刻意隐瞒真理与虚妄的严重分歧,刻意抹平真理与虚妄的巨差,刻意营造表面的和平共处,以至于让真理淹没在虚妄之中,其结果就是多数人永远的跌倒,甚至滑入烈火深渊。
“素履之往,独行愿也。”(出自《易经》)
纵观您的一生,哪怕这世间只有您一人坚持自己的节操,就算只您一人在孤独坚守,您也心甘情愿。
斯人已逝,但“聋阿訇”这个具有无穷魅力、代表着正信的响亮名字,印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头;亦如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更像一把挥向恶魔的利剑,震慑着侵蚀正道的邪恶。
斯人虽去,风范常在。
2024年4月9日星期二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律研究生。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现为自由作家,善长诗歌,散文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