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我的人生
文/白绪雷
除了课本,我最早接触到课外书籍,是在我八岁的时侯。
我老家长辈中只有一两个人读书识字,到底识多少,我不清楚。其中有一个,他就是我堂三伯。由于他腿瘸,下地干农活不行,就经常捧着几本已经发黄,少皮没毛,手工装订书坐在他家门口看,戴一付不知哪年哪月的石头镜,俨然象一个幕落的老学究。书页都是竖着从右往左翻的。看着很不习惯。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去他那儿玩,他很高兴,就在门口的小窑中拿出一本同样破旧的书,对我说:“蹦天猴,这是一本唐诗。你想不想学?”我小时侯很调皮,捣蛋,村里人都叫我“蹦天猴”。
“唐诗,啥叫唐诗?”五十年前,我才8岁,当然不知道啥是唐诗。
“你别问啥叫唐诗,你想不想学?”
小孩对新生事物天生就有好奇心,我不加思索的就说:“想学!想学!”
于是,他就让我们坐在土地上,开始教我们唐诗。我记得,我背的第一首唐诗就是李绅的《悯农》。当时他也没说作者是谁。等几年后才知知作者是李绅。
由这首诗我才知道什么是粟。慢慢才知道这首诗的含意,才知道农民的疾苦,什么叫剥削。唐诗,从此印在我心中。
上初中,高中时,除了课本中学到的那些古诗词,记的滚瓜烂熟外,因为条件所限,没再读更多的诗词。可老师曾告诉我们,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精髓!“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我打心眼里喜欢,也仅仅是喜欢。没有想到创作。
高考结束,我的一个同学考上新疆大学。当时想到路途遥远,不知何时可以见面,就打算买一个当时很好的笔记本送给他作纪念,一时心血来潮,写了一首不是唐诗,又不是宋词,似押韵的长短句。内容忧伤,离别,就记在首页。送给了他。
多少年后,同学聚会,他回来了,在酒桌上,竟然提到这件事,并且还记着这首诗,让大家很激动,我当然更激动,因为我都忘了。于是,从那以后,我就萌发了诗词创作的念头。
要想创作,那就必须有大量诗词储备及诗词知识积累。我在工作之余,出差期间买了大量诗词等书籍,譬如说,《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集》,《杜甫诗集》《乐天诗集》,《苏东坡词集》,《宋词元曲大辞典》上中下三册。认真读,背,理解,慢慢消化。还读岳飞,辛弃疾,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我越读,越感觉到唐诗宋词之精妙,唐宋文化之美、之雅。我已经被古代伟大诗人的魅力所折服。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超脱,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霸气,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戚悲,乐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自嘲。东坡“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高洁、寂寞,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豪迈,稼轩“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奈,清照、柳永的婉约,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那种断肠愁,等等都给我很深的印象。
他们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奇美,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让人愁肠欲断的别离妙词,竟让我如痴如醉。
在汲取诗词精髓的同时,不仅使我的诗词创作水平得了显著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我个人的修养素质。遇见坎坷事,我想起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平抚了我心情。遇见了需要帮助的人,我想起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想到国家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就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冲动。
我学古诗词,写古词,我也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诗者,一边弘扬民族文化,一边用自己的眼晴观察这个社会,歌颂正能量,一边鞭挞有悖于我伟大民族光荣传统的行为和作风。
世界读书节快到了,我希望年轻一代,不要沉迷于网络,直播,抖音等,应该趁年轻,多读书,读好书,国家才更有希望,就象周公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