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赵霞 谢东升

记得晚唐辞人温庭筠曾作《西洲曲》[1],内有:“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两句。可能因我世居江夏且有地方史癖,故一见“武昌”便觉亲热,接着吊线跟读,越年虽只小获,但也不敢独享。
“武昌宫”在哪?
三国东吴的第一个国都,也就是今天的鄂州(古名武昌)。
鄂州在汉时名鄂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为历代要津。其东南即丰铜富铁的幕阜山,这里地势险峻,乃一不可多得的军事屏障;西即五百里连江樊湖(梁子湖),浩渺烟波中卧有两百万亩葱郁西洲。正因为此处静可捕鱼植稻、开矿冶铜、造舰练兵,动可南护吴越、北出中原、西窥巴蜀,故被碧眼孙权看中。

紫须吴王立升鄂县为吴都,连城带宫都名“武昌”,涵义不言自明。
始建于222年的这座皇宫坐落于城北(今凤凰街百子畈村),它南滨洋澜湖,东抵虎头岭,西乃西山。宫置五门,唯西垣多一“流津”,清波盈渠专浇散花滩(苑圃)。从初登大宝到移銮建业(南京),九年中吴帝每每在此会群臣、行祭祀、见贵宾[2],捧得宫名大振,以至于历朝诗家长吟不衰。
时越辞界韦庄(约836~910),且被尊为“花间词派”鼻祖的温庭筠(约812~866),于咸通二年(861)转职江陵时,因仰慕李道宗的别样文采(江夏王李道宗与其高祖温彦博同僚),翌年就来夹山(龙泉山)踏青。他虽只是萧邺(荆南节度使)幕宾,但祖显友贵,尤与当朝状元李亿莫逆,故江夏文人不敢怠慢,立马租舫进湖,陪往胜山。《西洲曲》就是他在这一游程中的感受。

其实,史上吟咏西洲的文人不少,比温庭筠早三百年时就有一首同名杂曲为时人推崇,还被北宋著名文学家郭茂倩(1041~1099)选入《乐府诗集》,并归在“杂曲歌辞”栏下,文题也以“古辞”冠之。可惜该曲作者佚名,常为读者所憾。
这首五言32句的《西洲曲》为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少见长篇。它“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萧绎语)。”其辞云: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此《曲》四句一节,韵随节换;节间勾联则取“接字”模,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全辞主书玉人,尤写她入恋的炽烈与微妙,字字亲柔,情渗几案。令人叫绝的是写法既不采少女软叙,也无辞人自言,而是偏让“情郎”用“追忆”来逆向表达,所以男韵氤氲,且具兵味。就是这一别样笔锋,生动地刻画了少女的轻灵美丽、纯洁多情。
《西洲曲》所写何时、何地、何人?作者没有明说。正因为隐藏于迷雾,所以向为万千后人关注。我够不上文人,只因热爱,故斗胆依“情灵摇荡”和“武昌宫”这两个时空点,框出了从“双窑”到“鄂州”的100多千米的长江北围地域,以及从“孙权”到“萧绎”这中间的两个半世纪,遴选出其中最著名的历史事件,大胆地做了一点猜测。
那是在永元二年(500)初春,刚刚经历了裴叔业背叛、寿阳沦陷、崔慧景倒戈、台城(皇宫)几被攻陷,所幸豫州刺史萧懿率军勤王及时,南齐政权才化险为夷,怖而复安。

因为大功,时任皇帝萧宝卷即擢萧懿为侍中、尚书右仆射。他还来不及上任就接着被晋为尚书令、都督征讨水陆诸军事。从一个“市级干部”坐着“孔明灯”一下子飞升为宰相,可见皇恩真的浩荡。为此萧懿也感恩戴德,愿意肝脑涂地,忠于殿上那稚气未退的小皇帝。胞弟劝他:“哥哟,你功高震主,有危险哩。为了自安,何不‘行伊、霍故事’”(废旧皇、立新帝)?懿大哥狠狠地回瞪了一眼,懒得赐语!亲信长史徐曜甫也感知凶险,谏他赶快弃职出奔襄阳,他报以怒斥:“自古皆有死,岂有叛走尚书令?[3]”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己忠偏遇皇妒,不几天萧宝卷果然暗令弄臣茹法珍(?~501)持鸩以杀。
小皇帝也知萧懿兄弟十人,弟们膝下还有几十个小侄,个个能文精武,尤其三弟萧衍是人间龙凤、手握重兵、且虎踞襄阳。
然而,被恐惧吓急了眼的萧宝卷不管这些,他告诉弄臣说,朕此前已令后将军郑直前往襄阳,专行明刺。
听了皇帝耳语,茹法珍顿时像打了鸡血,速捕萧家老少。闻讯的萧懿诸弟群侄夤夜出逃,但五弟萧融还是慢了一步,惨遭屠刀。没有捉到更多的小皇帝恨得牙都痒痒,伸长了脖子,渴等襄阳奏捷。

但苍天这次睁了眼,那后将军郑直有弟名绍叔,原为萧衍部下且与衍交好,一五一十报以家兄来襄实情,这让萧衍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在从容敷衍了郑直之后,即开始着手应变。翌晨,他召集参军张弘策、长史王茂等聚议:“昏君暴虐,恶逾桀纣,当与卿等入都,废昏立明,共扶社稷![4]”因为站有道德高度,他的一呼便有百应。当举旗集众时,立得1万带甲骁勇、两千惯战良驹以及三千犁浪艨艟;接着他又从檀溪取出预沉竹木,造樯竖帆,手下众将也各献弓矢、大橹、粮秣,顿时旌猎旗怒,挥军南下。
起兵后的萧衍立发一道檄文,痛斥昏君独夫,“扰乱天常,毁弃君德,奸回淫纵。猜忌凶毒,触途而着,暴戾昏荒”,将萧宝卷的丑事一一抖露。虽说时无电台,但深谙舆情的萧衍还是通过驿道和斥候,将“讨昏檄文”遍传天下,连周边诸国也为之震动。
且说樊湖中的那座西洲,因为西缘插入大江,可南防荆(州)湘(州)、北瞰鲁(山)郢(州),故历代都有外兵(地方军)驻守,而《西洲曲》中的那位情郎就是该兵一位百夫长。若无萧衍南来,他的百夫长还不知当到哪年哪月,但就这一纸“讨昏檄文”,让他看到了希望。在征得玉女同意之后,他毅然率队北渡,投入萧军,并在这半年的戎马倥偬中上演了《西洲曲》所云的双恋活剧。
如果说,萧衍的文攻是妙手,那他的武战不啻(chì)绝招。
南来的襄军先入竟陵(钟祥),后沿汉水东进郢州(武昌),希冀抢占了上游优势后再顺江东下(南朝时汉水入江口在今址上游30里处),那时平克江宁(南京)就易如反掌。洞悉兵情的萧衍深知此行的最难莫如江夏。为此,他在西洲近边做足了功课。不仅派出了数百斥候广推舆论,还辅以雄兵,威逼郢州。

史载,南齐在江夏有三个要塞:鲁山(龟山)、郢州和汝南(金口)。为了一气拔下三城,萧衍首命梁(天惠)蔡(道祐)二将兵据渔湖城(武湖一带,武昌东),唐(修期)刘(道曼)两司马迅占白羊垒(武昌北),夹岸而待、以阻敌人援军;又命水军主管张惠绍率舰游弋江上,切断郢(城)鲁(山)往来;再令长史王茂帅骁将曹(景宗)康(绚)武(会超)出袭加湖(黄陂县东南)。因为迅雷不及掩耳,一击就致劲敌吴子阳于死地。敌酋丧胆也让“郢、鲁二城相视夺气。”得胜的萧衍命王茂趁势渡江,夜占了九里城(武昌与金口之间),曹景宗强攻石桥浦(今汉口东)……鲁山守将(房僧寄病死后,孙乐祖被兵众推为继任)顿慌,拱手献城;郢州将军薛(元嗣)邓(茂)快仿,开门降萧;汝南县令急忙捧册自投[5]。
江夏之战堪称经典。
经典折射出萧衍的高光。

高光之人,必有慕光之后。却说衍生八子,其中七儿萧绎在父亲成功为皇之后,他偏与众兄不同,不仅没有醉生梦死,反而分外用功,即使一眼致瞎,也让书僮侵夜长诵,并将著书以“成一家之言”当做终生抱负。所以这位湘东王在悉心研读中,不仅掌握了父皇攻郢的文经武典,还发现了《西洲曲》这一伴生的顶级副产品,并立即折腰,写下了“情灵摇荡”的极品点评,从而让“西洲”靓悬史榜。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改郢州为“鄂州”,原来的“武昌”纳入了鄂州版图,一级政区(隋朝政区分为州、郡、县三级)中心的西移,剔除了“西洲”之“西”的原有内涵,从而也让这一芳名自此淡出历史。
再后来,四邑公堤肇起,樊湖不断碎片化,西洲上也长出了更多的城镇乡村,原来的粗放“西洲”被越来越具体的地标慢慢挤出视界,到今天,当年最典型的洲状地貌也只存于法泗、安山一线,倘若不走进那特定的两个半世纪,你是很难邂逅那个“梦里”西洲的。
“梦”?
是的,这“梦”,乃古楚先民对“大湖”的尊称爱谓。
西洲一直就浸泡在古老的大“梦”中?

是,也不全是,因为有了这几首古老的《西洲曲》,泛着铜光的西洲也走进了后人的梦,而且在不断的解读中,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现实。
我相信,在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的今天,被挖掘出来的古老西洲,也必然会越来越美,那股蓬勃的“南风意”也会越来越深!
2024.04.03
注:
[1]杂曲歌辞·西洲曲.古诗文网 [引用日期2015-01-25]
[2]徐国胜.湖北鄂州市吴王城内三座古井的发掘[J].考古.1997.12.007.
[3][4][5]黄现璠.南齐.魏晋南北朝通史[M].中西书局.1940.2.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谢东升,播音指导。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专家,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风云人物奖、金话筒百优奖得主。
赵霞,全国公安文联音乐舞蹈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公安朗诵协会副主席,武汉公安朗诵协会会长。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