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改变了我
刘桂兰/甘肃
我是从黄山塬畔走出去的,永远忘不了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今回想起来,那里的老人们倍觉可亲,那里的孩子们倍觉可爱。
可是,如果不读书,我肯定还是过着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我生在解放前夕,成长在建国之后,从我记事大概七、八岁到十一、二岁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要有个工作,那怕是当一名工人也罢,只要有地方收我。那时我才上小学三、四年级,我经常为自已长的不高、学习不好而发愁,考中学时名次很不理想,只考了68名。尽管如此,我从未放弃读书,更没放弃“勤学”二字。

上临泾完小时,正逢大跃进和生活困难时期,记得有一学期马上要开学,可家里已经断了粮,没有一个馍,也拿不出一分钱学费,一家人都在挖草根、吃野菜度饥荒,父母就不要我念书了。为了读书,我哭着偷的跑到学校,很多时侯吃的都是同学给我施舍救济的,你给点她给点,我把班里十二名女同学家的饭混了个遍,有的还多次带我去她们家吃饭。记忆中我没交过学费,老师从我吃饭穿着看出我困迫的家境。天气冷了,我就把母亲含着泪用麻袋给我做的上衣穿在里面,从上学读书到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我沒包过围巾,沒穿过袜子,晚上姐妹三个盖一件先辈用过多年的破烂不堪的羊皮大衣。

1962年,那次高考是文革前最后一次大学招生,相当严难,录取率非常低,我的哥哥参加高考不幸落搒。那时家里万分困难,我不得不休学,回家后却突然得了一场大病,记得我迷糊中还胡言乱语说:谁供我上学,我长大后就嫁给谁,加之封建残余思想影响,我还曾听到队里有人给我父母说:谁家人供女娃娃念书,不回村里劳动,一家人吃书去吧……唉!想起来好心酸……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学看书,是学习增进提升了我对未来的梦想。
好不容易两年中学毕业,我又顺利考到二中,校方看我刻苦上进,成绩优秀,还评了我助学金。

好在1964年元月全国最后一次招干,因我是一位积极、年小、上进的共青团员,县委组织部、民政局招集我们几十个人在党校考试,作文题是“我的志愿”,正出在我的心坎上,我写的是“当一名人民的勤务员”,记得文中曾写道:“我要进一步刻苦努力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热爱党,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的作文基本得了满分。不久,我们很多人都被录取招干,我分在了县委妇联,当时我傻糊糊的心里特别高兴,报到时看到县委的厕所外表都比我家大门外观好看。
曾记的我进入县委上班后,通过暂短的工作学习,更明白了读书是为了明辨是非,是为了改变贫穷落后,可以提高人们素养,可以弘扬和改造主观世界,同时改造和建没客观世界。当时我的一些同学还在一中上学,他们曾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帮我度过了很多的难关,我曾经还给几个女同学买了上百元的东西回赠她们。那些都是我终生难忘的同学好友……

那时我还不到十八岁,因为年轻、热情、干劲充足,就被抽调到张掖、宁县等地搞社教。不久“文革”开始了,我被抽出搞接待,因我和白进彩、赵宝玺都是保守派,工作上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他们人很好,说我年小,经常也关照我,嘱咐我。记的有一次人员大调整,当时分管人事的袁县长耐心地说:你看县上那个单位适合你自己,公检法下乡出差多,你有小孩还是去银行吧,那派别也小。我当时虽然很喜欢党政工作,不愿意到别的部门,但因看到当时的两派斗争很激烈,于是我就选择了银行,去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县委发文调我去生产指挥部工作,文都发出了,但由于派别有人咬拔就没去。我时常和统战部长等人多次下乡抓生产,指导小麦防虫等工作。
由于“文革”期间,县上两派之间的斗争经常白热化,最后发展到几乎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不愿参与到无谓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于是我立即着手联系调平凉工作。
去组织部办手续时,当时组织部部长是白进彩,领导语重心长地叮咛我:“把好的思想行为、好的工作作风及优良传统带到新的岗位去”,领导的忠告促使着我认真学习,努力提升,不断前行。还好,工作调动非常顺利,虽然我是一个无依无靠、无权无势、无亲无故的弱女子,但我工作认真,勤学刻苦,得到领导及同事的关怀、帮助和好评。
那时我很傻,调平凉时还正年轻,工作、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在平凉工作不到十年省行要调我去,可那时我已有两个孩子,丈夫教师岗位工作难调,我被迫放弃进省城工作的机会。不久,因为我喜欢读书、写作,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在党组织的关怀培养教育下,被保送天津经管院脱产进修,终于圆了大学梦。在工作的几十年期间,先后参加各种短期、长期培训学习达二十余次,对我个人来说,既学习掌握了各方面的知识,又增进了才干,还提高了文化素养。正因为有各级党组织、领导的关怀和培养,使我能够自强不息,坚守初心,时刻保持与时俱进。





由于从小家境贫困,懂事后特别是参加工作以来,自始至终坚持自学各方面知识,经常运用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等武装自己头脑,故进步较快,我的前任老行长李树敏曾评价说:“有你这女儿只要一个就行,两个都不要!”
我曾在工作的同时,撰写发表的有关改善银行业文章十余多篇,先后分别刊发在总行、省、地市报刊杂志,还有《中国农村金融》《甘肃教育与研究》《全国经济师》等刊物上,其中“搞好岗位培训,提高农行职工队伍素质”一文入选全国经济研讨会(成都科学院),被评为二等奖。我本人被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上大学和培训学习期间,老师同学都喜欢与我聊天交朋友,爱听我说故事,曾有位同学说他即使再努力,工作还是干不上去。我说你努力工作,只能不会掉队,但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会迷失方向,所以还要常读书,勤写作,把工作学习结合起来。他这样做了后,不久就当了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等职务,还常与我联系,交流学习工作心得体会。
哎!转眼间我已进入暮年,退休也好些年了,时间过的好快哟……

是的,我从没忘记送我走出村口的父老乡亲,从没忘记我出生在一个贫困之家,从没忘记母亲聪惠勤劳,严教子女,从没忘记父亲为人忠厚,辛辛苦苦65年的人生。
可惜的是,我尽的孝心少之又少,回报家乡父老乡亲的少之更少,可是我并不遗憾,因为我把自己的青春和知识都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我热爱的事业,为了使千千万万像父母一样的穷人过上好日子,我只能舍小家顾大家,尽力的付出,忘我的工作。
回想走过的岁月,读书改变了我,知识丰富了我,理想鞭策了我,我无怨无悔。
读书不但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好多亲人的命运。哥哥没有考上大学后,就去殷家城当了民办教师,因个人勤奋学习,又被长庆石油招为宣传干部,工作20多年后,为了照顾年迈的老人,又调回县上曾任太平乡乡长,后从县政协退休。业佘时间自学国画,自成一家,成为当地著名画家,出版有《刘生学国画作品集》;弟志学从军后,先后毕业于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和西安政治学院法律系。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兰州军区(现西部战区)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政治指导员、参谋、团后勤处副处长和某边防团副团长等职,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两次。1999年8月转业至西安市委,任中共西安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派驻市政府研究室专职纪检监察员(正县处级),中国法学会会员,西安市法学会理事,常务理事。2015年7月退休。业余爱好文学和书法,先后发表报告文学、小说和散文十多篇。

我大姐儿子祁存阳,大学本科学历,曾任华亭东峡煤矿党委书记,华煤集团电力总工程师等职务。
我的妹妹刘喜兰常以身边真人真事培养教育三个儿女,她说:“娃娃学上本事念好书是自己的,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看你二姨娘从小爱学习,连走路和我下沟抬水、推磨都手里拿的书”,她的三孩子长大后在各自岗位都很优秀,大儿子小明兰大毕业,现在镇原县委工作,2023年被评为全县模范干部;二儿子小金人民教师,任副校长;女儿小平银行职员。

我的侄子刘卓从出生到成人都在西安长大,因父亲守卫边防近三十年,由母亲一手带大,长的高大,阳光帅气,在其外爷(老离休干部)和母亲的熏陶影响下,爱读书,爱学习,爱好广泛,心地善良,大学毕业后从事自媒体,很有成就。
海军、海龙参军后,在部队艰苦的环境得到锻炼,加之爱读书,好学习,转业后都上了大学,在工作中都能够独当一面,事业有成;海涛大学毕业后,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
我儿子贺彦俊,一九九七年西北师大中文系毕业,本科学历,共产党员,曾在省农行工作,现在省招商银行供职。



我从县委大院到人行、农行、发行,因工作学习及疗养,曾去过大半个祖国各地,目睹了新中国突飞猛进的变化和大好河山,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我始终认为知识不但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更重要的是改变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的祖国更应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远稳步前行!
令我无比自豪的是,1971年6月,我被组织吸收为中共正式党员。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被授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誉。


我很怀念当年上学的同窗好友和曾经一块同甘共苦工作的领导和同事,他们有的比我大好多,有的已不在人世了,在世的也已年迈,想见都难哟!
2022年7月1日于平凉
(作者口述,包焕新整理)

作者:刘桂兰,女,包庄村黄畔组人,1946年4月生。1964年1月参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毕业于天津金融管理干部学院银行管理专业,大专学历,政工师职称。2001年5月在平凉市农发行审计稽核科长岗位退休。2021年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编辑制作:包焕新,临泾包庄人,笔名惠风,号惠风堂、忞齐斋主、陋室斋主,网名黄山塬畔人,曾任广播电视台主编,著有散文集《故土情深》、报告文学集《原州新声》、书法学术专著《研田夜语》。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人文包庄》主编。
电话:13884122919(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32771896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