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想飞翔
秦克云/甘肃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时代,一个思想自由、百花争艳的时代!
九十年代文化领域无疑是社会改革的开路先锋,文化领域的突出精英,往往是受人羡慕和崇拜的。

九十年代,雄浑的临泾原上,我们一群留着长头发,穿着的确良的小青年,崇尚文学,羡慕作家,我们不甘于“日出而落,日落而息”枯燥乏味的生活,每逢二、五、八,临泾这几个集日,我们蹬着自行车吭吭哧哧走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上赶临泾乡集,我们赶集的目的不是交易农产品,也不是迷恋熙熙攘攘的街道喧嚣的流行歌声,更不在乎小商贩的吆喝叫卖,我们这些文字爱好者相约,聚集在街道挂着“庄稼医院”牌子的那座土房子里,和庄稼医院的经营者,农艺师陈建平先生聊天、谈文学、谈理想;谈科技、谈未来……。

农业科技的推广者
陈建平先生可以说是临泾农业新时代的弄潮儿,他生长在农村,对粮食种植有难以割舍的情怀,学校毕业后,他看到农村种植模式效益低下,为了改变家乡传统落后的生产种植方法,他走遍了临泾塬所有村庄,采访有经验的种田能手,根据临泾塬地势特点,总结出旱塬种田的先进经验,撰写成文章,积极向广农户推广。他把科学种田当职业“追逐梦想,并自费到省内外科研院校、培训机构学习先进的蔬菜、瓜果、粮食种植栽培技术,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实验推广,成为临泾塬第一批科学种田的领航者。用科技种田的实际,实现了连年稳增产,总结出“了科技撑腰,丰收底气足”的科学理念。1991年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庄稼医院,成立了烤烟、瓜果、蔬菜等协会,邀请专家、种田能手交流推广科学种田经验,他大胆突破传统农业生产中积弊,推陈出新,数四十年来,他为临泾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建平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热心关注着本乡的文化事业,关注每一位文学、书法、绘画爱好者,那个时候,临泾农村的经济尚不发达,没有公共活动场所,热爱文学、科技种植养殖的农村青年,学习交流也没个活动场所,热爱文学的陈建平经营的庄稼医院就成了热爱文化人们聚集的场所。每逢集日,庄稼医院也变成了科技大集,大家与相交流分享种植技术经验,研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陈建平也订阅了很多科技知识报纸期刊,免费让大家阅读,了解市场行情,农特产发展前景等问题,以及庄稼突发的病虫防治措施等消息,写成大字报形式张贴在公共场所,帮助广大农民解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深深扎根于广阔乡村的文学爱好者及时向外传递临泾塬的文化活动信息,创作出了农民所思所想的文学作品。陈建平撰写的有关传播农业新知识文章发表于《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新农村》《陇东报》等。


乡村文化的守望者
随着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村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文明建设,陈建平常常对文化界的朋友说,“临泾是王符故里,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应该做点什么,让下一代人继续传承家乡优的传统文化。陈建平是个敢想敢做的人,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18年,他在在临泾街道办起了临泾镇第一家书法、美术培训班,聘请名师任教,他说虽然我们的书法班在乡下开班,但我要把教学的质量办成与城市的水平一样,甚至超越,因为我们临泾有,“家家有字画,户户挂中堂”之俗,所以我们这个地方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崇尚热爱书法。2024年2月,陈建平了解到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热爱书法、画画,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致使一些具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得不到专业培训,陈建平决定为贫困孩子们提供免费培训学习机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止目前,书法班共培训460多人,其中,有30多人通过全国书画等级考试,获得了书画级证书。
陈建平热心公益,科技助农的先进事迹多次被《甘肃日报》《甘肃科技报》《甘肃农民报》《陇东报》等媒体报道。

勇作时代的弄潮儿
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建设的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也愈加迅猛。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农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崭露头角,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全国各地积极推广家庭农场的建设,2020年,在临泾镇成立了四月天家庭农场,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广,创建示范家庭农场,通过镇原县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和提供技术支持,四月天家庭农场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为其他农场提供了学习和参考的范本。也更好地辐射带动了当地农民管理农业生产,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梦想很美,但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多少次放弃,但又多少次在梦中惊醒,不为名利,只为乡村振兴。数十年时光如“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般急速流逝,虽然时过境迁,但陈建平的庄稼医院仍然初衷未改,仍以科技优质引领农业又快又好发展;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人依然努力在临泾这方浑厚壮美的大塬上奔跑追寻着。因为我们都是爱追梦的人。






作者简介:秦克云,男,生于1970年,笔名默耘,甘肃省镇原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镇原县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中国应急管理报》《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甘肃农民报》《甘肃经济日报》《兰州日报》《陇东报》等报纸期刊。

编辑制作:包焕新,临泾镇包庄村黄畔人,笔名惠风,号惠风堂、忞齐斋主、陋室斋主,网名黄山塬畔人,曾任广播电视台主编,著有散文集《故土情深》、报告文学集《原州新声》、书法学术专著《研田夜语》。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电话:13884122919(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32771896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