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光

在江西九江的庐山脚下,静卧着一座古朴的坟墓,宛如时光的低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墓碑上,镌刻着“宋岳忠武王夫人李氏墓”的字样,这是民族英雄岳飞夫人的安息之所。她与杭州西湖栖霞岭下的岳飞墓,虽千里相隔,却心意相通,经历八百年的风霜雨雪,他们的目光依旧穿越历史的长河,遥遥相对,深情凝望。这份跨越时空的深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李娃,字孝娥,江苏宜兴的杰出女子。生于公元1101年,于公元1175年安详离世。她在年仅二十九岁时,与民族英雄岳飞结为夫妇,共度风雨。李娃聪慧过人,性情贤淑,更拥有非凡的胆识与智慧。作为妻子,她贤良淑德,为岳飞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与无尽的慰藉;作为助手,她则是岳飞的得力伙伴,共同应对世间的风云变幻。
尤为令人敬佩的是,当岳飞不幸被陷害,全家面临流放之际,李娃以她柔弱却坚韧的身躯,勇敢地扛起了延续岳家血脉的重任。尽管她的名字并未如岳飞般广为人知,但她用一生的坚韧与付出,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她是岳飞身后最坚实的后盾,是岳家永不磨灭的荣光。
882年前,民族英雄岳飞在年仅39岁时,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在杭州风波亭惨遭杀害。然而,这悲剧的阴影还未散去,岳家又遭遇了更为残酷的打击——满门被限期发配至遥远的岭南,家产被充公,显赫一时的帅府瞬间沦为囚笼。此时,李娃已届四十之年,而岳云的妻子、岳雷及其妻子都尚未满二十,其余均为年幼的子辈和孙辈,有的尚未成年,有的尚在襁褓之中。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对岳家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令人痛不欲生。
在古代,流放往往象征着生死未卜,许多人面对这种绝境,宁愿选择自我了断。然而,李娃却展现出了无比的坚韧与毅力,她选择了勇敢面对,为了家族的延续,为了岳飞的遗愿,她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份重任。
在宋廷的严酷命令下,李娃匆匆整顿行囊,携带着家中老少共计十三人,在官差的严密监视下,离开了繁华的临安城,踏上了那条通往未知、满是艰辛与风霜的流放之途。
正值寒冬腊月,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刺骨,雪花纷纷扬扬,铺天盖地。李娃与孩子们衣衫单薄,身体在寒风中颤抖不已,步履艰难地行走在流放之路上。夜幕渐渐降临,他们只能紧紧相依,在破旧的庙宇或路边简陋的凉亭中寻求庇护,试图用微弱的体温对抗那无尽的严寒。然而,严冬的冷酷无情地折磨着他们,让他们在这漫长的流放之路上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与孤立无援。

路途坎坷不平,泥泞满地,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沉重的泥沼之中。李娃一家在崎岖的山路上跋山涉水,不分昼夜地向前跋涉。他们时而要攀越陡峭的山岭,时而又要在空旷无垠的荒原上艰难穿行。由于年幼和体力不支,孩子们很快便疲惫不堪,步履沉重,几乎达到了极限。
李娃看着孩子们那疲惫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担忧与疼爱。然而,她深知此刻不是放松的时刻。她必须咬紧牙关,将内心的苦楚深埋心底,带领孩子们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直至抵达那未知但充满希望的彼岸。
食物极度匮乏,他们常常忍受着饥饿的煎熬,每一天都在饥饿的边缘挣扎。有时,他们只能依靠一些微不足道的野菜和树根来勉强维持生命,生活的艰辛让李娃心如刀割。每当看到孩子们因饥饿而哭闹不休,她的心就像被尖锐的针刺穿,痛得无法呼吸。
然而,李娃明白此刻不能流泪,她必须坚强。于是,她强忍着心中的泪水,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安抚着孩子们,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他们要坚强。她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为孩子们点燃了希望的微光,让他们在艰难的时刻也能感受到勇气和力量,相信未来一定会变好。
官差们态度严厉,他们时常催促着李娃和孩子们加快前行的步伐。稍有迟缓,便会遭到他们严厉的责骂和冷酷的鞭打。面对这样的对待,李娃虽然心中充满愤懑和无奈,但她明白反抗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因此,她选择默默地忍受这一切,将所有的苦楚和委屈深埋在心底,只为了能够带领孩子们安全地走过这段艰难的流放之路。
在流放的漫长旅途中,李娃及其家人遭受了难以计数的艰辛与困苦。然而,他们从未选择退缩,而是坚定地抱持着一个信念:只要咬紧牙关,终有一日会穿越这片荒芜之地。这份信念,如同黑夜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们源源不绝的力量与勇气。
经历了千难万险,李娃最终带领着家人抵达了岭南惠州,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流放生涯。
在岭南那片广袤而苍茫的土地上,李娃与岳飞的子女们经受了从曾经的繁华富贵到孤寂贫寒、从尊贵地位到平凡身份的巨变。岭南的气候湿润多雨,环境严峻,与他们昔日的生活天壤之别,然而这片陌生的土地,最终也成为了他们新的栖身之所。
李娃,这位曾过着深闺生活的女子,在遭受流放之后,不得不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重重困境。当地官员为了迎合上级,削减了他们本就微薄的粮食供应,但她并未屈服于命运的残酷。相反,她学会了耕种、织布,用她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毅力,支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双明亮的眼睛,却更加闪烁着坚韧与希望的光芒。她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诠释着生活的真谛与力量。
岳飞的子女们,在岭南这片土地上,同样经历了从贵族子弟到平民百姓的蜕变。在简陋的破庙中,“兄弟对榻,仅足容身”,他们的饮食起居,皆由当地的官员监管。他们告别了昔日的荣华富贵,却在这里学会了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他们虚心向当地百姓学习耕种、狩猎的技巧,用勤劳的汗水换取生活的温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了岭南大地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尽管他们的生活清贫,但其中却充满了温暖与和谐。他们相互扶持,携手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每当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简陋的屋舍内,分享着一天的劳作成果,那份简单而真实的幸福让他们暂时忘却了曾经的艰辛与苦楚。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娃在流放期间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她对家庭的热爱与责任感从未因困境而削弱。她深知教育对于家族未来的深远影响,因此,即使在生活艰难、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她也始终坚守着教导子女读书识字的职责,致力于传承岳家的家风。
李娃时常向子女们娓娓道来父亲岳飞的事迹,教育他们铭记家族的荣耀与遗志,传承忠诚正直的品格。在她的精心教诲和不懈努力之下,岳家的子女们逐渐成长为有志向、有德行的青年,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了岳家的自豪与希望。
二十载的坚守,二十载的期盼,李娃和岳飞的家人们终于等到了岳飞平反昭雪的那一天。公元1162年,宋孝宗皇帝昭告天下,为岳飞正名,岳飞被追复为少保,并在日后被追封为鄂王,赠以太师之衔,得以安息于栖霞岭下。此刻的李娃,虽已白发苍苍,但她的眼中却闪烁着欣慰与自豪的光芒。她可以向九泉之下的岳飞报告,二十年的坚守,她依然守护着他的血脉,带领他们平安地返回了故乡。 这份坚韧与毅力,是对岳飞遗志的最好诠释,也是她对家族无尽爱的最好体现。
随着岳飞冤案的昭雪,李娃先.是被封为正德夫人,随后又荣升楚国夫人,终于得到了她应有的尊崇与荣誉。在她75岁高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她提出了一个恳切的愿望:希望自己能被安葬在庐山脚下那个静谧的小山村,与葬于不远处的岳飞母亲姚氏为邻。她铭记在心,在岳飞母亲姚氏离世的那段日子里,因岳飞军务繁重,无法亲自守墓,是她代夫尽孝,细心照料,守护在姚氏的墓前。如今,尽管岳飞与其母身处异地,但她仍希望能在此陪伴姚氏,继续为夫尽孝。基于她的遗愿,宋孝宗皇帝予以了批准,让李娃得以在岳飞母亲墓的附近得以安息,与她所敬爱的姚氏相伴。
八百年光阴如梭,而李娃的深情与孝道依旧如磐石般坚固,历经风霜而不衰。她代夫行孝,尽心守墓,这份对家人的深情厚意,不仅是对亲情的执着,更是对孝道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如今,她与岳飞母亲墓相邻而眠,虽已化为黄土,但那份对亲情的坚守与执着,仍让我们深感震撼与敬仰。
八百年遥望,宛如一部厚重的史诗,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传颂,述说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与执着。
这八百年的遥望,是两颗心灵在时光长河中的默默相守,是即便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的温暖与牵挂。
八百年遥望,既是对逝者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礼赞。李娃的故事,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人类对于信仰与价值观的坚守,对亲情的执着与珍视,这些宝贵的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历经八百年的风雨洗礼,李娃的故事如同一首永不褪色的赞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她们的遥望,成为了一种永恒的信仰,一种 .强大的力量,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象征。


来源:《时代中国》杂志
主编:南沙
发布:何媒矩阵(何媒国际、纽约视讯)
责编: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