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所说的这个黄山,并非“天下奇”的安徽黄山,名气、景致远不如彼,可它却因为八十多年前的历史际遇而名噪当代。这,就是重庆南山上的“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所在地。
在重庆主城区,遥望东南面有一条雄峻逶迤的南山山脉,它靠近长江铜锣峡方向的山顶,那一片叫作黄山。之所以称黄山,因此处在民国时期原属一位叫黄云陔的买办而得名,在当时,这里不过是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富豪私家院落而已。而在1938年12月寒风萧瑟的一天,一行车队从巴南小泉,沿着山坳里的简易土路,一路颠簸而来,开进了黄山茂密的丛林深处,黄山至此迎来了它的新主人:蒋、宋夫妇和国民政府的几位政要。在狼烟四起的抗战时期,南京保卫战失利后国府西迁重庆,国民政府买下了该处作为首脑人物蒋先生的官邸,蒋在此起居、办公、召集军事会议,与各大要员共商国是,直至抗战结束还归南京。
(一)
而今,该地作为全国著名的抗战纪念地,已对游客开放多年,18元/人的票价也比较亲民,并且就在主城边上,交通十分便利。
于南坪东路公交首末站坐上384路公交,摇晃半个小时左右,沿之字蛇行的傍山公路驶上南山,抵达一个叫“黄山”的站台,下车即到了抗战博物馆的大门前。
进入景区大门,踏着宽阔而平正的石板路,被苍翠的参天林木簇拥着的那种悠然感觉,让人显得非常舒适。一种回归自然的清净顿时充斥着全身。深吸一口沁润心脾的山间新气,人的心境也宽松了许多,压力也消失了,连脉搏也觉得放缓起来。轻风徐徐盈面,在多云天气的浅淡光照下,缓缓飘下几片枝头枯叶散落在石板道上,仿佛在提醒着游客,时光之变幻不居。
绕过一个山头,一阵咿咿呀呀的欢闹声传来,打破了短暂的宁静。在山坳中的一片平地上停了几辆大巴车,是一大群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游览该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此时,这里才显得热闹起来,与刚进入园区时的静谧来了个场景交错。
这里高处矗立一块大石碑,书有“台湾光复纪念碑”字样。台湾光复的确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事,因为在抗战前,宝岛已被日寇入侵并殖民化多年了,算来,比大陆遭受的创伤更多。
再往前走,又是一个高岗,两条平整的石板坡道伸向两边,一打听,了解到两条路皆通往山麓里面,一进一出形成一个回环,昔日国府要员的居所散布在这座山头各处。径直上去,山腰出现一排长房。这里是展厅,用实物和照片,记录着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结束过程中,在这片国土上所发生的大小事件,如20几场大型会战等,铭记着为抗战作出贡献的著名人士。
继续挪步里去,就是蒋夫人宋美龄女士的居所“松厅”。宋女士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在那段国难当头的日子,她曾运用自身优势为夫分忧,组建空军、救助妇女儿童等等,所起的作用一点不亚于其他要员,在抗战史上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详实地记录着宋美龄在抗战时期工作的点点滴滴。
(二)
离开“松厅”,往山后沿着一条曲绕在半山的小径漫步,路道在两个山头间分了叉,往右是一条小山路,蜿蜒到山顶崖边。来到这里,你会突然惊觉,原来主城区最好的观景台竟然居于此!对面还连着一个称为“三块石”尖峰,真是“山外青山”哪。
站在这里即可俯瞰到整个主城全景。从后面联绵不绝的大南山,和最高峰上代表重庆精神的“大金鹰”景观数起,顺时针往右,将主城几个区的光景尽收眼底,茫茫一片。直至视野回到右边脚下的黄桷弯立交,饱览无余。峰顶修筑有一个凉亭,据说当年蒋先生夫妇闲暇时最喜欢在这里观赏日归天际、月明星稀。
不过在那个民族饱受外寇屠戮的年代,作为集国家命运于一身的政要们,谁还有心思在这里“悠哉悠哉”呢?
当日寇的飞机昼夜盘旋于重庆上空,不断扔下如串珠般的炸弹在山下城区爆炸时,城中狼烟滚滚,火光凌空,民众罹难,满城哀嚎,几如人间炼狱!曾听我祖母在世时讲过那场景:日本飞机扔下的大炸弹如同氧气瓶般大小,一落地,即使是在对面远处爆炸,这边的房屋照样被震垮;断瓦残垣外的街道到处是奔跑躲藏的人;消防车、警车尖啸着的警报声此起彼伏.....此时,山上的人该看得何等肝肠寸断!设身处地想想,面对这种场景,没有人不义愤填膺誓死为国了吧?
而作为山城和川中人民也展现了最为坚强的骨气:炸不垮、毁不绝、吓不倒,越炸越勇同仇敌忾!从这点来看,蒋先生还是非常有眼力的。据说他力主将重庆城作为陪都的原因之一,就是看到四川人(重庆直辖前属四川省)的气节,他认为四川人从辛亥革命前的“保路运动”开始,已展现出来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
日出日落,大江东去。而今,望长空万里,山下城区尽高楼林立,车流奔涌......往昔事竟如南柯一梦。
(三)
往回走,到了蒋先生故居“云岫”楼,其坐于岗峦顶上一个松柏参天之处,与前面所看到的楼房是一种格调,都是老重庆那种青砖黛瓦、木阁朱牖,中西合璧式的风貌。
跨进门,是个大厅,铺的全是亮漆木地板,上二楼的楼道旋梯在左侧。右边,两间厢房连着一个大会议厅,一架深褐色的亮堂漆面长木桌摆放中央,主墙上挂着一幅大地图,较好地还原了当年战事吃紧时的现场境况,想想当年全国调兵谴将与日寇决战的“兵符”权柄集于此处,不由得让人想起“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古句来。
往大厅左边,踏着叮咚作响的楼道而上,二楼是蒋先生的办公室和卧室,和底层的色彩布局一样,木地板、家具皆呈深褐色的老漆亮色,窗户高大,搭配的是白色的透光窗帘,窗外的光线隐隐约约,十分柔和,加上顶上柔和的吊灯光照,环境显得相当雅致。房间内杂物不多,简约明净,面对着大门的一角是会客的小厅,摆放几个老式藤椅,而办公桌摆放在最里面的一侧角上。
这里有个特点:办公桌不正对大门而在边上侧放,顿然间就显出了一种亲和力,没有那种凌压人的气派感。即便是下属去汇报工作,也不应觉得紧张。这是否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一二呢?呵呵。
当年,蒋在这栋楼里起居、召集各战区将领参会、联络反法西斯阵营等等,让这栋楼可谓是高光所聚了,因而,这栋楼甚至整片园区,成了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便不足为怪,自然受到了“特别照顾”式的轰炸。不过当时正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的蒋先生,在侍从人员的保护下,及时躲避到防空洞中幸免于难。有张老照片,拍摄的是蒋先生携夫人正躲避轰炸后从防空洞里出来时的情景。
而至于这里本该保是密性很强的,怎么会让日寇知道了方位而引来轰炸?后来几经调查才知悉端倪,是“轴心国”之一意大利的公使出卖的,这就符合逻辑了。据史料回忆,当时日本飞机从南泉而来,循着小泉到黄山这段山脊土公路的“蛛丝马迹”,便找到了这里。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了!这里的人们同城里的人一样,欢呼雀跃,狂放相拥,喜极而泣,山中沸腾起来,任何方式皆不能一释久久压抑在心间的悲怆。可此时的蒋先生,却默默地掩好门窗,靠在藤椅里,已热泪两行。的确是太不容易了,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能熬到胜利,翻阅古今记载也为数不多......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决定把该处捐给重庆扶幼院。而后,蒋及各位要员,依依不舍地离开此地,“黄鹤一去不复返”;再后的1949年,战败后的蒋先生黯然离开大陆,将是非功过留予后人评说......
(四)
光阴飞逝,历史篇章已翻阅到了新的世纪。
台湾连战先生来了,马英九先生来了,带来了“福寿康疆”等墨宝祝福,带来了炎黄子孙割舍不断的血脉之情,也带来了两岸儿女复兴华夏的宏大心愿。
而黄山依然葱郁葳蕤,它正静静地端详着尘世间的风云,笑盈盈地对大家讲述着那段时间跨度中的非凡故事。
时代不是一蹴而就,今天的一切,何尝不是前人用沧桑来铺垫?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些跌宕风雨的洗涤,总会绽放起绚烂的民族光华。
记住重庆,记住重庆的黄山,你便记住了那段珍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