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旧时的乡村救火会
《林头方村往事》
我的童年少年期,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有很多农民自发组建的消防队,俗称“救火会”。
旧时乡村房屋多是木结构的,房子越考究木材越叠上加叠,这就等于为火神祝融架起了一堆干柴。更有不少豪门望族,代代繁洐人丁兴旺,以聚居为荣,环绕祖堂,高墙深院,屋屋相连,弄弄互通,下雨天走半个时辰不湿鞋,自豪地称为“走马楼”,意即屋内通马——这种建筑群一旦失火,只会火烧连营。
于是,过去一般三五个村,会有一个救火会。不管哪一个村发生火情,方圆十几里各救火会都会闻警而动,争先恐后,四方支援,把大火扑灭。农民救火队员都是尽义务的,再多付出也无怨无悔。
我能记事起已是50年代中期,目睹过不少救火场景。那时救火会用的是手动水泵,用生铁铸成,很沉,两头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各套上帆布水管,进水一头伸进河或井中,无河无井则伸进大木桶(大木桶由人工供水);另一头是出水口,套着帆布水管,三五十米长的帆布水管套上灭火水抢。水枪的水能喷得多高,完全取决于人工对水泵施压的力度大小和摁压频率。给水泵加压的是一条数米长的木杆,它既是抬水泵赴救火现场的杠,又是水泵放在地上后供人工上下按压的杆(见下图左侧,照片来自上海消防博物馆)。
救火会的手动泵,加上连接两头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乡间尊称“水龙”——中国人心目中,龙能驭水,水能克火,所以救火会又称为''水龙会''——别小看这条''龙''是物,它在乡村人心里可是活的,人们对它十分虔诚,一场场大火,用它扑灭。在人们的心里,它不仅是“水龙”,还是“义龙”,“太平龙”。
人们习惯于以救火会名称为“某某龙”,以表敬畏和感激,如“田洋王龙”、“湖塘龙”,其中的田洋王和湖塘是村名
水泵在使用时,人们用杠压水,一抬一压会发出''咯咯''声,所以又称“咯咯龙”。铜制的水泵是进口的,因此被称作“洋龙”——“洋龙”设计精密且更轻巧,进水出水效率更高。
到了五十年代未,有的救火会引进了机器泵,效率倍增,被称为“马达龙”(见下图)。
但不管是哪一种“龙”,购置费都由乡人分摊,或由乡绅捐赠。解放后,乡绅消失,很多地方的消防器材,多由华侨捐赠。
救火会常年固定于村里交通方便的某一屋,屋子门面有救火会的标识,写有“某某救火会”,颇庄重。屋里面除了''龙'',还放置着长柄斧、铁锤、煤油长杆照明灯(供夜间救火用)、绳索、帆布防护服和头盔。这些器材,放置很有序,以防会员在紧急出动时乱套(下图为农村救火会屋内一侧,由右至左:油灯、水枪喷头、手动杠杆水泵。图片来源:上海消博馆)。
救火会会员,大多是年轻力壮的农民,他们以成为会员为光荣,自愿报名,不计报酬,应警而动。他们在救火现场,是真正的猛士或勇士——大概他们自认为是''龙''的拥趸,倍感自豪,所以在救火时无所威惧,勇敢异常。
乡村往往用敲急锣表示火警——“咣咣咣咣咣咣咣……'”火警起,救火会员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不管是酷暑还是数九寒天,或从田间,或从酣睡中,都会条件反射般弹射而起,飞速跑向救火会屋,在最短时间内穿上防护服,按事先分工,敲锣的、抬水泵的,背水管卷的,携斧的、提锤的,扛大木桶的、掌灯的(如夜里),准备就绪,会长就仪式感极强地大吼一声:
“出龙喽——”
随着锣声,一应人马魚贯跃出,直奔火场……执锣者鸣锣开道,后面抬着数百斤重的手动泵或机器泵的人们捷步如飞,一彪人马,离火灾场越来越近,四里、三里,二里,一里…… 老远就能看到,着火的房子,像一顶巨大的花轿,黑烟冲天,火焰肆虐,人声嘈杂,夹杂着哭声和呼救声……救火者恨不能插翅飞到火场。
越来越近的“水龙”开道锣声,给火场苦撑着用木盆泼水救火的人们,增添了''龙来了''的心理力量。救火的人们信心大增……
到了现场,烧灼人面的热浪扑面而来。房屋的爆裂崩塌声,泼水声,人们吼叫声,遭灾人家绝望的哭声,乱成一片。水龙会指挥者选好停''龙''位置,靠河或井的,直接把进水管拋入河或井中,临近无河无井,就用随带的大木桶代替。人们从远处河里挑来水,接连不断地往桶里倒。火场周边人们一拥而上,握住水泵压杆,一、二、三,随着口令,一齐发力,嗨、嗨、嗨……上下一抬一压,节奏越来越快,“咯、咯、咯……” 水,就会从救火会员举着的水枪口喷出,越喷越高,形成一条长长的白色孤线,越过救火人们的头顶,直接喷洒入火场。水浇处,火魔发出''嗞嗞''声,蒸汽阵阵冒出,火势瞬间得到些许压制……
一条、二条、三条,十几里方圆内的“水龙”先后到达,人们头顶上白色水孤线互相交织着,烟雾、水雾和热气,奔腾氤氲,火势被明显控住了。
人们刚舒了口气,但起风了,呼呼……,火苗又蹿了起来,且被风吹斜着,向旁边连着的房屋舔去,火又开始蔓延。火场的下风处,连着更多的房屋,被风卷起的火星,像鸟鸦似地飞起(俗称“火老鸦”),越来越多,不怀好意地瓢飘忽忽,落到尚未着火的屋脊上。人们惊恐得阵阵惊叫,有的人家情急中抱出被褥,用水浇湿,披到屋檐上……
“拔火弄!快拔火弄!”救火会的指挥者征得屋主同意,果断发出指令。
难耐的灼热中,早已严阵以待的救火会第二梯队,有的握斧,有的举锤,冲近与火场连着的房屋,上屋的上屋,进房的进房,斧起锤落,乒乒乓乓一阵乱响,瓦落如雨,瞬间壁倒墙摧。也有人冲进屋子,把绳拴在屋柱下部,然后跑出来,待屋上房内的所有人撤出,指挥者一声呐喊,众人象拔河一样,倾刻间发出忽喇喇巨响,数间房子崩塌下来。火场与其它房屋之间,终于隔出一个间距,数条水龙喷出的水,第一时间注向塌落在地的木料,使之不再着火——隔开了火场的房屋,暂时避免了屋连屋被连着烧的危险。
这种救火法,叫作''拔火弄'',即直接切断大火蔓延的通路,劈出一个隔离区。可惜好生生的房屋,就这样几秒钟内被人为拉倒,房屋主人为顾全大局,也不怪大家,只无可奈何地悲恫……
“拔火弄”对救火会会员来说非常危险,是为了防止火灾扩大不得已而为之。但在救火现场,任何会员都会把生命置之度外,大家既快又准,动作敏捷,配合默契,很短时间就能拔出一条防火带。
所有“水龙”射出的水,又汇合在一起……
大火终于慢慢被扑灭了。很多救火会员,有的眉毛已烧卷,有的满脸黑灰,更有人翘着带血的胳膊,也忘记包扎一下,大家神色凝重,悉听会长号令。会长又仪式感极强地吆喝了声:
“回龙喽——”
于是,执锣者郑重其事缓缓地敲了三声锣,“咣、咣、咣”,大家抬起“龙”,拾掇好东西,在当地人谢谢声中,神色凝重地疲惫离去。
惨不忍睹的火烧场上,只留下遭灾户呼天抢地的哭泣声,以及众人帮他们在烧焦的瓦砾中扒拉着,看看还有些什么可用的东西。村干部们开始为处理救灾事宜,现场商议起来……
当年的中国农村,常常发生上述场景,惨烈的火灾,给遭灾的人家带来经世难忘的惊慌和痛苦,从此也陷入贫困。
而那些在灭火中勇猛无比的救火会的勇士,以及那些用来灭火的手动水泵及''某某救火会''的公益宗旨,与中国龙的精神意涵是如此的相谐——这些往事,过来人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