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47期 总第708期


村官的摇篮——昆明小板桥西廊村
作者 杨杭橙
主播 文 鹤
小板桥社区原名“珥琮”,由东廊村、西廊村、郭家小村、小喜村、大街、中街、后街、织布营村(20世纪末并入)组成,小喜村解放后划归竹园村。小板桥自古就是乡镇所在地,经济中心,宗教中心。进入21世纪,人们揭示了这里曾经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从历史看这里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不论是寺庙建筑还是民宅建筑,都显示出卓越的成就。小板桥街的诞生一鸣惊人,“独领风骚”。
小板桥最初由东廊村和西廊村组成,明朝建成郭家小村、小喜村,康熙年间建成大街中街和后街。古人对地形地貌非常了解,所以给村庄取了十分贴切的名字:珥琮。为何再取东廊村西廊村呢?“廊”,有顶的过道。这里自古便是滇池沿岸的东南通道,向东连接大板桥通向贵州和四川,向南通向滇南。据老人介绍,在两个方向摆放两个石水缸,为过路的马帮提供饮水。因此,取“廊”为村名也是非常恰当的。古人远见卓识,还为预防历史学家篡改历史打下基础。据2008年人口资料显示,这两个村的人口相差仅 3人。
我们把小板桥社区..分成两个部分:古堡部分(昔日的半岛)和坝区部分。宝象河把两个部分割开,各村都有自己辉煌的历史。郭家小村的建成应该是军屯或者民屯,追随沐公的文士郭九龄来到这里。也许是占了皇亲国戚的光,他们村的土地人均比其他村庄多,生活条件比其他村庄优异。清朝末年,50岁的郭敬熙考试得了全国第三名,家人把他当作进士写进家谱,后来郭当了昆明县护国大队队长。龙云落难经过小板桥,郭家小村身材魁梧的郭瑛参加护送,后来龙郭两家结亲,郭母去世,龙云举行了隆重的出殡仪式。解放后,这个村又得到文明村的称号,市长亲自送牌匾,开现场会。因此,这个村有较多的荣誉。这个村出过几位中医、兽医、中学校长、两位市级劳模等。
一河相隔的大街,也是富裕人家集中的地方,几乎家家都有在外工作的人。有两位博士,两位黄埔军校学员、还有中医、兽医等,人才不少。全国先进表彰的有两人。这个村的人有为官或者干其他工作的。有“一河相隔千万里”的特征。两位博士都是学医,一位在国外。唐代娄丞相的后代有一人来到这里成家,此人在龙陵战役后来到小板桥养伤。这里还住过隐士和对卢汉政权了若指掌的人物。
连接古堡部分和坝区的拱桥——拐棍桥,在外人眼中称两地为桥东与桥西,所以清官李芬便把自己的别号取名“桥东”。林则徐提到的桥西,是河西的河堤,即古驿道。在河东,有两个紧密相连,由一条通道分开的村庄,这就是小板桥的东廊村和西廊村。按方位应该是南北向,为何称东西村呢?原来在这里看到日出已经是东西向了,人们把看到日出的方向称东方。所以,古人便把这两个村取名东廊村和西廊村。这两个村处于全村的中心位置,寺庙建筑和较好的旧民居建筑都分布在这里。东廊村的人才较有名气,而西廊村则多出村官。
人才较有名气的东廊村,从清官李芬(进士)开始,这里就人才辈出,仅李家就出了两位将军,一位画家,两位一品夫人,一位诰命夫人。其中钱王夫人、画家李祜(李芬家亲戚)名气都很大。民国年间的习武之人王开甲,教授、黄埔军校的团级军官、工程师之家、还有中医、西医和兽医等。进入20世纪末,出现了昆明“大侠”余雁飞,见义勇为的勇士。在民宅建筑方面,最有成就的就是李家花园,布局美观,舒适安全。
在村民中,谁家有人在外为官或者当工程师,如果不说,别人很难知晓,但村中的事却瞒不住,人们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忽然感到疑惑:“为什么村官多是这个村的”?这个村就是西廊村。
西廊村是紧靠万寿楼的村庄,由三条巷道的民宅组成,有两条巷道笔直,一条弯曲。西廊村靠万寿楼建筑群的第一条巷叫寺巷,大概是靠近寺庙的缘故,所以才取这样的名称。这条巷道的居民未发现其他突出的人才,却有一位中医比较出名。寺巷的民宅过去多为草房,贫民区占了大半,但成排的房间排距较宽,空隙处还有果树。民风纯朴,道德高尚。
第二条巷道称油房巷,这条巷道卖过菜油,故由此得名。村官较多的就生活在油房巷与寺巷之间。从油房巷到寺巷不到一百米的地方,紧靠道路的一段距离,历史上出了许多惊人的家庭,我们从东向西数来:“代王”家,有较多的房地产,应该说是第一富有家庭,在他家庭院中发现赠儒碑,证明他家是高文化高素质的家庭,有人说他们家的粮食税比邻村竹园村一个村的还多一点。这户人家第二道门的墙上有“耕读传家”的字样,在东、南、北开三道门,还有钉子平瓦房(一层)。再过来就是工程师之家,四位工程师(父子),格子门窗看上去还很新,住宅清静,整洁。接着是两位大学生和一位双博士学位的教授、硕士生导师家庭,陈旧的楼房还是够他们居住的。向西到了镇长的庭院,这是珥琮镇最后一位镇长的家,房屋较新,这栋房屋曾经是解放初的卫生所、生产大队办公室、合作医疗室。最后是两代教师的家庭,有小学校长,有“待赠碑”,《墓碑里的故事》就是这个家庭的祖先。这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几乎家家出人才。这一带的民宅正房多为较高的石基,这在附近村庄是罕见的。因此,形成房屋外观的多样化,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有较多的“一颗印”建筑。比较突出的有“代王”家庭院、“李官家”祠堂建筑、工程师家庭院、镇长庭院等。西廊村清朝年间至今,出了两位县级官员,三位营级军官,四位乡镇长,还有公安局长、巡长、多名工程师,中医、西医医生、文人、木匠。这个村有明显的“家乡宝”现象,为官不出省,出省想回家,即使在附近村庄也想到家门口工作。小板桥的寺庙建筑、学校、仓库、银行、卫生院、派出所、街道办、居委会、戏台、小公园、绿化带,主要街道都集中在这里。解放后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就是这个村的,这位书记的儿子又担任21世纪的村书记(总支书记),两人都是任命的(历史的巧合),其他村官都是选举产生。小板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由于这个村出的村官较多,因此,人们都将这里称为“村官的摇篮”。
2024年 5 月19日于小板桥
~~~ ~~~ ~~~ ~~~
编辑 曹立萍
原创作者 杨杭澄
主播 文 鹤
温馨告示: 本栏目是一个公益文学园地,欢迎文学爱好者投稿,投稿文章以诗词、散文、杂文、科普、故事、微小说、时事评论为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拒绝低俗不雅文字。栏目作者、主播、编辑均无稿费报酬。
来稿请注明“原创投稿”字样。
投稿微信:guyu644
投稿邮箱:594946130@qq.com
评论区也是读者意见反馈区,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点评点赞您喜欢的作品和主播,我们将在合适的时机邀请优秀作者、主播见面交流。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商家冠名赞助公益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