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汪音彤 陈芳 心悦

——坐落于山(坡)舒(安)公路边的五里山是山坡街道的一个行政村。它东滨梁湖,南接高峰(村),西交绿化(村),北枕保福祠。全村有9个自然湾(五里山、彭钊、大屋艾、石门左、后湖董、陈董、中门陈、下门陈、姑塘韩),220户,797人。有耕地1328亩,山林3907亩,水面2000亩。宁静而美丽。

村名唤做“五里山”,据说是因为大明洪武时几位老俵从南昌府瓦渣街移民到此,看见这里五六里尽为苍山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属武昌县第七区(山坡)保福祠乡,不久后改为建华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这里是卫星公社下属的保福祠管理区。
1976年为保福人民公社。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原来分属于松竹和五七大队的九个自然湾合并为一个“五里山村”,归山坡街道办事处管辖[1]。
前年五月,因为忙于创建“保福祠特别支部”陈列馆,我抄近路从山坡斜插天子山,在林中穿行时享受了一次少有的浓绿亲近。摸着阔叶,听着天籁,脑海里突然蹦出了曾几(jī)的那首《三衢道中》[2]: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1084~1166年),字吉甫。南宋高宗时曾代理过礼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因为诗采非凡,贡献颇丰,为后世多有称道。

我身处翠境、头顶绿荫、静听黄鹂,虽然不见梅子,但那份惬意确实让我把“五里山”又一次融进血液。
以前就识五里山?
是的,这里的红色文化曾多次镂(lòu)过我心,所以五里山早已成为是我心中的一本大书、一方圣土。
它第一次撞击我的心田,是因为在史料中看到年轻的共产党在这里创建了大江城最早的“合作社”。然而首次邂逅这个词条却因我的浅薄而被轻轻放过:合作社有什么稀罕的,现今哪个村没有一两家?可当朋友问我合作社与商业局有什么不同时,我竟然傻了眼。
说实话,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不都是开店卖百货么?当被驱动着接触过一点皮毛后,才知道合作社还真不同于商业局,不仅布局迥异、形式不同,就是基本理念也相差甚远。
专家说中国的“合作社”源于胡千之,这位教授与江夏还颇有渊源。

胡钧(1869~1943年),字千之。湖北沔阳(今仙桃)人。自幼随父在江夏读书,1902年乡试中举。后赴德国留学,从柏林大学法科毕业后,又返回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的两湖师范学堂(今武昌实验小学、武汉音乐学院处)任堂长。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大总统府秘书。1917年11月还任过北京大学及政法专门学校的教授[3]。就是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他在校刊发文,首倡建立合作组织。操作能力极强的他,在文章发表后不到一个月(12月29日)就隆重召开过有各科师生60余人参加的筹委会,不仅顺利通过了《章程》,确立了办社宗旨(为本校教职员及学生服务,以社员购得价廉物美的物品为目的),还在翌年3月真的就成立了一个“北京大学消费公社”并开门营业。
这个以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组织,在中国经济史上有标志性意义。然而,当时的这类“合作社”却没有在江夏着陆,将这一文脉植入楚天首县的是后来的毛泽东、项英、葛达和陈道远。
原来,就在北京大学消费公社成立几个月后,年轻的湖南人毛泽东走进了北大图书馆,这位极为认真的管理员在整理校刊时发现了胡钧的这篇文章,还循迹亲自到“消费公社”做过一番考察。
几年后(1922年7月),已经是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在距长沙150千米外的江西萍乡,创建过一个“消费合作社”,不同的是前面多了六个字,即“安源路矿工人”。这不仅是中国共运史上的首创,也是当时中国的唯一。

1923年2月,“二七”大罢工失败后,作为罢工指挥部总干事的项英百思不得其解。郁闷至极的他为了寻找答案,曾于月中踏访萍乡,特拜毛泽东[4]。就是这次赣地之行,他不仅解开了心中迷惑,还亲眼看见了好多新生事物,其中就有这个合作社。回到武昌后,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武昌县衙承法吏的葛开大(即葛达1892~1946)。1926年2月28日中共保福祠特别支部成立后,支部书记葛达特别指派陈道远带领农会骨干卢彩堂,远赴安源取经。遗憾的是由于安源工人声援(1925年)“五卅”斗争,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恩勾结军阀,解散了工人俱乐部,工人消费合作社也被迫关门。尽管陈道远没有看见合作社的实体,但从工友们的口中还是了解到许多情况。回来汇报后,中共保福祠特支和农民协会于1927年4月一致决定,组建自己的“合作社理事会”,命陈道远任理事会主席,并选举卢彩堂和杨昆山分任经济和消费合作分社经理。其中的消费合作社还在五里山和保福祠两地设有门店,不仅经销农户急需的日用杂货、土特产、粮食、布匹、农具等商品,还吸收农户游资,发放低息贷款(借贷钱粮的年利不得超过20%)。
保福祠特支的开创性工作,立即引起了中共湖北省委的高度重视,农委书记陈荫林(陈潭秋之弟)号召各县农会向保福祠学习,武昌周边的何家湖、龚家堤等地的农民协会来保福祠取到经后,回去都创办了自己的合作社,支持农民垦荒,还规定“将来开垦成功不纳重租,每年收获有余时,拿出部分捐助教育经费及慈善事业”[5]。
大革命失败后,五里山、保福祠的合作社被取缔了,但到了1931年夏,在国民党军事委员长行营供职的辛亥革命元老文群(1884~1969年)还是向蒋介石建议:“不必拘泥于这个名称是不是共产党用过,要从办理农村救济入手,推行农村合作,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蒋介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于1932年春由“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颁布《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合作社条例》及《各种合作社模范章程》,并在武汉开办了豫、鄂、皖、赣4省农村合作人员训练所,还把武昌县列入了创建合作社的三个试点县之一,于县城积玉桥街创建了一个“纺织业职工消费合作社”,只是因为害怕泥腿子“共产”,不敢让“合作社”出城、下乡。
1938年日寇占领武汉后,日伪政府提供部分资金,其余摊派到各乡各保,勒令按时按数上缴,在此基础上也成立过“武昌县合作支社”,用以掠夺江夏资源支援“东亚圣战”,史料记载,其中仅苎麻一项就从武昌县掠走了5736.5担。“伪社”也想涉足五里山,但遭到新四军游击队的几次打击后,便灰溜溜地把黑手缩了回去,
以人民为主体的合作社重回五里山、保福祠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1月,中央就成立了“合作事业管理局”,用以主管全国的合作事业。

1951年,以王志华为科长的武昌县人民政府合作科,重温了五里山的经验后开始筹建。当年5月5日,对原由马鞍山(今安山)群众自发组建的合作社进行整顿,同时发动了社员175人,筹集股金175元在第六区(五里界)的唐涂乡试办了第一个供销合作社。年底,县政府即宣布纸坊、山坡、五里界、湖泗桥、豹子澥、油坊岭(流芳)、青山7个区级供销合作社成立(特地安排在五里山布点),同时成立的还有金口、法泗等8个分社、2个消费合作社。当年11月,创建武昌县合作总社(有社员91339人,股金14.35万元)。1954年,改“合作总社”为“合作联社”,并实行“政社合一”体制。自此,合作社继承了当年保福祠、五里山合作理事会的红色基因,走上城镇同时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的合作社并入了商务部。

2005年2月,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2009年8月底,全国累计建设改造36万家连锁化农家店和1186个配送中心,覆盖全国84%的县、71%的乡镇和44%的行政村。江夏区审时度势,科学且及时地分析了纸坊新兴街百货公司吉华商场、新兴街江南商场、思美奇商场、武昌酒厂……等一批困难企业的经营现状,出让了部分产权并转化为“改制资金”,让全区127家合作社经营点得以重振,农民群众反应:“在我们需要他们时,供销社从未掉链子,也从未走远。”

为此,楹联学家张汉平先生曾深情地写道:
“政强国富民,人有为追梦,整合资源重迈步;
社与时俱进,业升级转型,拓宽市场再攀高。”
是啊,江夏的合作社一直在耕云种月,创新致远。
张汉平,江夏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实验高中党委书记,江夏楹联学会会长,一位在诗词方面也颇有建树的帅气文人。

2006年国家供销合作总社又启动了“新网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江夏区三农服务中心”于2008年6月在武昌大道和北华街交汇处正式挂牌营业,一年后全区经省、市供销总社和商务局验收合格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就达到122个,农资农家店56个,日用消费品农家店66家。就此,三农服务打通了到达农家的最后一公里[6]。

几十万村民说,今天的合作社离我们更近了,回应我们的诉求也更及时了,它们就像当年的五里山、保福祠合作社一样,是我们的贴心社、助富社。
2023.11.25
注:
[1]江夏区民政局.五里山.江夏地名志[M].内部图书.2014.
[2]缪钺等著.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0;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862-863.
[3]毛洪亮编.胡钧.民国晋绥集团军政人物春秋[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84.
[4]王辅一.项英传.在二七大罢工中[M].中共党史出版社.北京.1995:36.
[5]江夏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红色苏区.保福风云录[M].江夏文史.第六辑.2000年12月:52.
[6]武汉市江夏区商贸集团公司,江夏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合作社[M].武汉:内部图书.武汉市宏达盛印务有限公司.2019.4.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汪音彤,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国家一级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江夏工作部会员,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从事播音工作以来,共获得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奖52个。爱读书,爱旅游,更爱用声音去创作、去分享!爱读。
朗诵:陈芳,非专业诵读者。从事餐饮服务行业30年,现任武汉市醉江月饮食服务有限公司江夏店执行总经理。高级经营师。中国餐饮服务大师。湖北省朗诵语言艺术研究理论与实践基地秘书长。

摄影:刘汉林,武汉市江夏区摄影家协会会员,李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城市规划工程师,擅长自然风光、城市风光。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三年阅读已逾一亿三千多万。
编辑:杨建松 摄影:刘汉林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