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良心作尺,我来量一量
——纪念共和国建国75周年
我的老家在农村,处于向工业化高速发展城市的边缘,我以良心为尺,量一量我老家社会和家乡的这些变化:
从洋用品遍布中国,到Made in China布遍世界
幼时记忆中,日常生活用品,在奶奶或父辈习惯语中几乎没有不带''洋''字的:洋火、洋钉、洋炉、洋伞、洋油、洋烛、洋铅面盆、洋粉(面粉)、洋泡泡(气球)、洋车(三轮车)、洋娃娃、洋灰(水泥)、洋皂(肥皂)…… 连桌上的照明灯,也称为美孚灯(美国美孚公司制造)。
美孚灯
而现在,细数当年带''洋''字的物件,年轻人还会相信么?因为他们正在为''Made in China''遍布世界而自豪着……
——这弹指一挥间的七十多年(尤其是最近的四十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什么叫天翻地覆。
改革开放前家乡已有''三级跳''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共和国走过弯路,社会主义建设受过重挫,但尽管如此,这三十年的发展也有目共睹,笔者扼腕叹息,如果不走弯路,避开挫折的话,那会发展得更好。但笔者尊重既成历史,对这三十年发展,认为该肯定的部分还是应肯定,所以,先来量一量这三十年。
幼时的记忆中,家乡这片土地上,收获季节,农民都是用稻桶打谷,随着打谷者发力的哼哼声,''腾、腾''的打谷声犹在耳畔。
1957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这两年,脚踏人力打稻机开始取代稻桶,''隆隆''声取代了“哼哼”声——用人力打谷机代替稻桶,减轻了体力,提高了效率,有人说这是''半机械化''了,当时的农民,很知足。
人力打谷机
记忆中,这片土地上的田间劳作,四季都离不开牛,耕田、耙田、拉水车、碾米…… 牛几乎是农民家庭成员,即使走集体化道路以后,牛在生产队仍举足轻重,起着普通人力起不了的作用,是生产队的''特殊社员''……
1957年前,农田灌溉靠人力或牛力水车,“吱呀吱呀”声是田间的交响曲。
1957年,这片土地上开始响起抽水机声。第一台抽水机进村时我刚七岁,也跑去看热闹,记得柴油机是宁波动力机厂生产的,水泵是哪个厂生产的记不得了。当时农村成立了高级社,所有田畈都平整了一遍,该连块的连块,该平高低的平高低,都修通了水渠,河口造起了一个个供抽水机输水的石砌渠口。
当年的抽水机是装在船上的。抽水机手摇船过来,把铁制水管搁在渠口,就用摇把发动柴油机——当年的柴油机是手摇发动的,机手手握摇把,猛力摇十几下,柴油机就会从最初的''赤呼赤呼''声,猛然转为''蓬蓬''声,烟管喷出一股青烟,随即“突突突突……”——发动成功了,飞轮飞转,皮带传动了水泵,顷刻,水''哗哗''地从铁管口涌出,沿渠道流向需要水的田垅——小时候,我们最欢喜观察这一过程,有时与几个小伙伴光着屁股在机口戏水。
修好四通八达的沟渠和购置得起抽水机,这体现了集体能办大事的优越性。抽水机应用后,“吱呀吱呀”的牛车或人力车汲水声,在这片土地上从此消失了,牛和人都清闲了不少。
——生产力明显进步了。
我成为农民,已是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头几年用的还是人力打谷机,牛也仍在普遍使用着,但到了七十年代初,田间的电线杆多了起来,电力开始进入农村,农村家家户户陆续亮起了电灯,农田的耕、耙,以及打谷,都用电作动力,笔者当年还曾担任过电耕犁电耙犁操作手。农民体力劳动强度骤然减轻,只有过来人才有体会。
农村的牛,开始淡出生产队''社员''序列——电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农村机械化电器化的开始。
拖拉机是七十年代初期在这片土地上''突突''地响起来的,一开始,是手扶拖拉机。
手扶拖拉机
手扶拖拉机耕田、耙田比电犁和电耙更灵活自如。它不仅能耕田、耙田,挂上拖斗还能跑运输。于是村村修起了机耕路,四通八达,大大方便了村与村的交通,为自行车普及准备好了条件……
我记得1990年前的宁波市区,拖拉机等农用车还能进城,所以,农闲时我村的拖拉机三天两头跑宁波,去时一车人,回时一车货——直到八十年代未,宁波城区才限制拖拉机进城,因为城市化程度高了,交通管制严了。
随着集体经济发展,有些村鸟枪换炮,不久后又添置了大中型拖拉机,农耕和运输效率更高……
改革开放更使家乡日新月异
20世纪八十年代起,老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后,允许农民多种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大发展,有的人还办起了工厂,跑起了运输,开起了店,很多人家先富了起来。农村变化最早的,是房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房子
村里新房子越造越多,越盖越高了。
八十年代后的农村住房
2006年起,农民连农业税也不用缴了……
再后来,这片土地上各村所有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用为工业用地了,国家为农民们都办了土保、社保……
原先家乡的机耕路,渐渐地变成水泥路,沥青路,比以前阔了,长了。
原先的农田变成了厂区,上下班时间,工人们在厂间马路上川流不息。数不清的集卡,把工厂的产品搬运到北仑港口,销往海外……
十几年前回老家,家乡通公交了,距我家老屋两百米处,就是公交站……
六七年之前回老家,发现家家户户的楼屋门口开始出现了崭新的私家轿车、货车,随之,门口有车的人家日益增多——车多了,两年前,村里不得不把某些闲置地规划成公共停车场,停车场的车丛中,宝马奔驰也随处可见……,我们每一次回老家看望父母,有时甚至还找不到停车位。
四年前回老家,地铁经过家乡了,高架着的路轨,象长龙般横卧在家乡的土地上,每数分钟就有车列穿梭往来,而离老家两公里处,就是地铁口,轻轨连着飞机场、高铁站……

家乡的轻轨站
我老家的发展,几乎每十年就提升一个档次——感慨之余,不妨良心为尺,能量出了什么,相信诸位读者朋友一定能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