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罗森诗歌《背柴的老农》
作者:冯贵华
《背柴的老农》原诗如下:“夕阳把山影压向老人/柴捆下瘦瘦的骨头挺了又挺/一次/一次/去撑/无边的黄昏。”
此诗虽短,容量却挺大,真正起到了小中见大的效果。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刚好。读了数遍还想读,每读一次,心灵震颤一次,感到深深的疼!
诗避开直白,用纯粹的诗歌语言(意象、通感)刻画岀一位老农在山路上背柴回家的情景。我是这样解读的:傍晚时分,在山野劳作收工的老汉,背着柴捆吃力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天渐黑,柴捆大,把瘦骨嶙峋的老汉遮挡住,看不见脸,只感觉那瘦瘦的背骨艰难地挺着柴捆。他一次一次坚持着,去支撑大山里无尽的痛苦。
老农表面背的是柴,分明是背着生活的重压,日子的艰难和无奈。我为何有强烈的共鸣?因为我曾经经历过故乡的这般场景。
此诗起句很美:“夕阳把山影压向老人”,背景是夕阳落山傍晚时分,贵在一个“压”字,维妙唯肖!全诗围绕“压”而展开,夕阳压,山影压,夜色压,柴捆压。农村老人不同于城市老人,一百多元的退休金只够油盐钱,生存全靠艰苦劳作,土里刨食,老人为了生存、生活,不惧压,用瘦骨顶抗,多么坚韧不拔!
诗的末句更妙:“去撑/无边的黄昏。”很抽象,很空灵,给人予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留白,意味深长!
此诗也高度体现了作者的同情心,为底层人发声的平民情怀!
总之,此诗构思独特,用语精准,凝炼紧凑,小中见大,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