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鸭米业 耀眼升腾
---奋起前行的吉林省国营双山鸭场
王洪志 乾 泰
社会在发展,民族在振兴。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伴随着新时代祖国乡村奋起的脚步,广大涉农企业日益走上科技化、时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之路,都在为打造科技农业、美丽农业而不懈奋斗和耕耘。在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吉林大地,在诞生过吴俊升、于凤至等近代名人,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双辽热土,有一个企业攻坚克难、转型升级,通过三产融合发展,成为了众多涉农企业中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这就是吉林省国营双山鸭场。
紧跟时代 转型升级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谋求发展。
吉林省国营双山鸭场原是以饲养、加工、出口“北京填鸭”为主导产业的肉禽专业养殖场,由于受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可耕种土地较少、农业体量较小等局限,发展之路曾经一度面临重重困难。然而,鸭场在以都业龙为首的领导班子认真谋划、大胆尝试下,通过实行三项措施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一是立足新时代,调整经营发展战略。
2017年春,鸭场遵循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国有农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实行农场企业化改革的主体政策精神,突破原有农业初级生产的单一产业局限,向第二、第三产业进军,自力更生参加了“稻米加工厂”、注册成立了“吉林省丫鸭米业加工有限公司”、分别申请注册了“丫鸭”和“吉犁”两个商标品牌、组建了“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坚定地确立了走农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水稻生产基地。
双山鸭场在确立企业化、市场化经营发展方向之后,为了满足“丫鸭米业加工有限公司”稻米加工原料供给和产成品消费市场需求,依托场区及周边悠久的水稻种植资源优势,合理整合优质地块,积极引导实施“旱改水”行动,适度扩大场区水稻种植规模,开展水稻生产基地建设。
三是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合作共赢。
水稻生产基地建设从引导、协助、推动水稻种植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建立家庭农场、注册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入手,倡导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和采用统一选种、统一供肥、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农户散乱种植所导致的品种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和收益低、无保障等问题,同时又为“丫鸭米业”的加工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技引领 弘扬绿色
稻米是老百姓的刚需食品,保证“舌尖上的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双山鸭场坚持把打造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作为重要目标,场党委班子率先垂范,带领职工千方百计、集中精力在提升水稻品质、强化绿色发展上面狠下功夫,努力做到五个方面:
一是相信和依靠现代科学力量,聘请吉林省有机食品协会水稻专业委员会主任、高级专家、高级农艺师、“吉林国研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能人”组建专家团队,从浸种育苗、整地泡田、插秧除草到药肥施用、排水灌溉、病虫害防控,全程对水稻基地种植生产予以标准化技术指导,真正实行科学种田。
二是结合乡村环境整治、改善场区人居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养鸭户散乱堆放的陈年腐熟鸭粪施放稻田做底肥,让宝贵的有机肥资源得到有效合理还田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从源头减少水稻生长期污染。
三是邀请农科院的“专家团队”按地块测土配方,并有针对性地施放由其主导研发并由其旗下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四平市圣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植物源营养生物有机肥料,有效改善和提升稻米品质。
四是积极推行种养结合生产模式,在稻田地里投放鸭雏或蟹苗,鸭、蟹既能吃掉稻田地里的杂草、浮游生物和昆虫以减少病虫害,其排泄物又为稻田提供上好的有机肥料,鸭蟹与水稻和谐共生,形成良性循环。
五是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有力支持,全力实施《2020年吉林省农垦稻米企业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财政专项经费60多万元,用于开展水稻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建设和提升相关工作。初步建立优质水稻种植核心示范面积1620亩,稻田里普遍采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释放赤眼蜂等措施防控病虫害;在示范稻田基地中心地带配置一套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并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新建了APP,实现了稻田区域的空气温度、湿度、雨量、风速、风向,辐射、光照强度、土壤墒情等种植气象环境指标实时监控,同时又能够将上述气象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监测平台或者消费者的手机上,消费者可以实时视频监控水稻的生长情况,实现了耕、种、管、收等全流程智能化可视化。
此外还建立了稻米产品溯源系统,在国家农垦《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可追溯网站平台能够进行二维码查询。在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中,做到了产地环境有检测、技术操作有规范、产品过程有记录、产品质量有检验、产品上市有标识,生产安全全程可控和质量安全可追溯。
鸭田大米 特色品牌
品牌 ,是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扬起的一面旗。
无论对产品还是企业都至关重要。 在创建“丫鸭米业”之初,场党委认真调研、反复斟酌,依据当地特有的水稻种植资源环境特点,决策定位种植加工生产“鸭田大米”系列产品,并申报注册了“吉犁”和“丫鸭”2个商标品牌。同时,通过当地乃至省级国家级新闻媒体进行广告、报道,借助双辽市供销系统网络平台每月开展电商直播销售,奔赴省内外各大城市参会参展等方式广泛进行产品宣传,并不失时机地踊跃参加各种行业产品质量评比活动,不断扩大产品品牌知名度。
“吉犁”牌鸭田大米先后于2017年11月荣获“第十七届北京国际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荣获四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单位“平地生香”称号。2021年1月被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纳入中国农垦品牌目录;2021年3月“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最受欢迎农产品;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吉犁”牌鸭田大米系列稻花香、小町香、小粒香和小粒王4个品种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并于2022年29日分别颁发《绿色食品》证书。
品牌效应是显而易见的,给其产品和企业带来的影响与利益也是实实在在的。随着品牌影响力的逐渐增强,产品销售市场也日益得到巩固和拓展。尤其是“吉犁”牌系列精品鸭田大米、弱碱大米现已由省内扩展到省外,销往辽宁、河北、天津、北京、江苏、贵州、广东等省份,产品以其安全、营养、品质优、口感好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三产联动 融合发展双山鸭场传统水稻种植生产孕育了稻米加工产业的诞生,从而带动了当地网店、电商、微信、快递、物流等多种形式共存的大米产品销售行业的兴起。
“吉犁”品牌鸭田大米销售市场的不断拓展又有力促进了水稻种植规模的扩大和稻米加工业的兴旺。 一、二、三产业同存共生,密切联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保持了区域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在省农垦局及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双山鸭场着力推进 “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借助和结合《2020年吉林省农垦稻米企业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在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并实施了诸多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陆续投资塑造了两只身高 5 米的“双鸭”塑像和谷神后稷塑像;修建了木板栈道、爱情岛休闲凉亭、网红铁索桥、牵手桥、蒙古包和拓荒牛、水车、丰收粮仓、人骑自行车以及各种运动景观造型;利用不同颜色的水稻种植出多彩的吉犁牌大米商标图案、庆祝建党100 周年景观图案、“吉犁大米、香飘万里”广告语文字图案和各种观赏画图案景观造型同田间路边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蒙古包一起与稻田组合出一幅秀美的诗情画卷,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装点的双山鸭场美丽家园更加美好!周边百姓纷至沓来,争相拍照合影留念。
此外,景观区还设立稻田餐厅,供游客品尝独具特色风味的鸭宴美食;建有内存 1200 余件藏品的场史馆,吸引游人欣然前往。体验“玩在稻田、吃在田埂”惬意,实现 “看有山水,玩有设施,吃有鸭宴,住有民宿”的美好愿望。正是基于这些优势,双辽市第二届丰收节和双辽市首届满蒙文化艺术节在鸭场成功举办。
几年来,双山鸭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不仅凝聚了旺盛的人气,增加了效益,更带动了场区商铺销售业和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陆续被四平市农委评选为“填鸭之乡”;被四平市人民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被四平市文化和旅游局评为乡村旅游AAA级经营单位;四平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先进单位”;四平市“十佳美丽乡村”、吉林省“美丽乡村”和“省级文明单位”。作为鸭场的掌舵人和带头人,都业龙也屡获殊荣,先后荣获了四平市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四平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第三批四平市市管优秀专家、四平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第六届吉林省优秀志愿者、吉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双山鸭场人,自2017年以来,在都业龙为首的领导班子率领下,团结一心,奋力前行。全力把优质水稻的种植规模做大;把生态大米的加工规模做大;把无公害的产品市场规模做大;有效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把“吉犁”绿色品牌做得更大、更响、更强,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
双山鸭场,既是吉林的,也是全国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全场干部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干劲,以打造和提供生态、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为己任,为“吉犁大米 香飘万里”正奔跑在前行路上!
审核/王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