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74期 总第735期


我读小学那些年
作者 刘俊峰
主播 徐佩琼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永胜三川清河小学度过了五年的小学生活。当时校点很多,读书条件很艰苦,基本上是处于半天读书,半天生产劳动的状态。
当时,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几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对家庭根本无法照管。我母亲是个连扁担大的“一”字都不识的农村妇女,但靠她勤劳的双手,抚育大了我兄弟姐妹五人。我们五个兄弟姐妹也比较听话,生活上基本不用母亲操心,大的领小的,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活活是拖大的”。全家的挣工分和繁琐的家务就靠母亲一个人了。一年到头,别人家都能分到生产队的“红”,而我家不但分不到,反而要倒缴“口粮款”。每次生产队分粮食,别人家人背马驮,而我家只需用“茶箩”提。今天回想起来,真是一把“心酸泪”,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读出书来的。
到了读书的年龄,姐姐和我一起读书,学校在当时的生产队水磨碾子旁的两间土墙瓦房里,学校名叫“耕读学校”,老师连一间休息室都没有,雨水天教室里泥水满地,天上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外村来的胡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脑海中就像昨天才发生的事一样:由于老师没有住宿的条件,教师也就只好“走教”了,什么叫走教?就是外村来这里教书的老师只能早来晚回,不仅要上课,来回还要走好几公里的路,很是辛苦。教我们的胡老师每天挎着一个大口袋,常年累月沿着中泥河、清水河来回走路,口袋里装满了学生的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作业本和自己的午餐—— 一个光“饭团子”,回家时又装满一口袋作业本回家,晚上才能在煤油灯下自编教材、备课和批改学生的作业。胡老师一人承担一、二年级的复式教学,教室里没有课桌,每边放两个土基,中间搭一块木板,木板长2米,宽仅0.3米,每块木板上坐4个学生。教室里没有黑板,老师在石灰墙上用烧柴后的黑锅灰把墙抹黑当黑板。两个年级的学生坐的方向一致,共用一块黑板。尽管条件如此简陋,胡老师对教学却非常尽心尽力,上课时,他一会儿教一年级学生的课程,二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一会儿教二年级学生的课程,一年级学生就做作业。于是,参差不齐的读书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始终不知疲倦,就像一台永动机。
胡老师身患残疾,眼睛瞎了一只,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每当遇到天阴下雨时,教室里光线不足,他只好让同学们在教室里读书、用竹棍在地上写字、背诵课文,自己在旁边监督。胡老师嗓子特别好,是出名的“女高音”,他最爱唱的歌曲是《洪湖水,浪打浪》、《天仙配》、《白毛女》等等歌曲。他唱腔是女声,他工作干累了,每当下课时,他都唱几句给我们听,解除上课的疲劳。或者给同学们讲故事,我现在还记得《狼来了》、《老变婆》等等。同学们很喜欢他,我们受到胡老师优美歌声的陶冶,自然而然就跟着老师哼上几句,喜欢胡老师上的课,同学们的学习成绩自然而然提高了。
学生读书也非常的艰难,不管下雨、天晴,上学、放学都是赤着脚,没有作业本,有条件的家庭通过熟人托关系,搞几张废报纸当作业本,没有作业本的同学,用一根竹棍在地上画。教科书仅有语文、数学两本书,连书包也没有,用手拿着到学校上课。“大带小”的姐姐把我拿书,别人打我了,姐姐会帮着我去找人论理。学生基本上都是带着弟弟、妹妹读书的。我就是姐姐带着我读的,姐弟俩在一班读,我6岁,姐姐8岁,但姐姐的成绩反而没有我好。我是班长、每周我和副班长小斌都要去陈广完小开会,陈广完小二年级的学生写出“挑战书”,我们都要写“应战书”,学习上果然也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我们每次去陈广完小,都要经过搭在清水河上的“架子桥”,桥的两端是木架子,中间用一颗大树,锯成两半,拼起来搭在两端的木架上的,便成了桥。不是雨水季节还可以胆战心惊地走过;可在秋天,特别是每年的九月份开学,正是涨洪水的季节,满满的一河洪水,快要漫过河沿了,六、七岁的孩子根本不敢从桥上过,我们只好从这样的“桥”上爬过去,每次都被吓出一身冷汗。
生产队的肥料不够用,规定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到山上去捡牛粪和马粪,第二天每人背着一篮牛、马粪交到学校。学生捡粪的积极性高,几天的功夫,肥料就堆积如山,然后无偿地交给生产队。有时胡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割“青蒿子”作肥料,记得有一次,由于我年纪最小,不会使用镰刀,抓起一把青蒿子,用力一割,把左手的中指割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在这万般无奈之时,胡老师急中生智,他叫我过去,用一个土办法就帮我止住了血,慢慢的伤口才自然愈合了。
虽然我们是处于半天读书,半天劳动的状态,但同学们相当刻苦地学习,每天早上,老师还没来,学生到校都会自觉地读书、写字、做作业,没有一个吵架打架干坏事的。
到了三年级,我们转到了陈广完小就读,条件就比“耕读小学”好多了,有操场、宽敞的土木结构教室,有学生下课的活动场所,但仍然是下雨泥满地,天晴灰满天。也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他们大部分都是民办教师或者代课教师,虽然工资非常微薄,但各位老师都有一颗献身教育事业的热心肠。这些老师虽家境贫寒,但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尽力,那么的耐心。
金官公社每学年进行各科的统考、竞赛,我都被学校选拔参赛。每年举行教育教学统一考试,我年年都获得金官公社中心小学的表彰和奖励。那时的奖品就是一个书包,十来个作业本,一个文具盒,我却视为至高无上的奖品,爱如珍宝,油然而生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1981年7月,我们班毕业了,我和同村的一个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永胜县第三中学录取,我俩一个拿被子,一个拿垫的,两人合在一床铺睡觉,在一起学习。后来,因家庭经济困难,我考取了丽江地区师范学校普师专业,从此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至今还在家乡小学从教。
回想起自己的小学生活,真是有笑有泪,有喜有忧。当时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我的脑海里久久难忘,每当我思想懈怠的时候,那一幕幕往事,就像鞭子一样,在鞭策激励我要辛勤工作,认真负责地教书育人;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那些往事会给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每当我受到表彰的时候,那些艰难的往事更是推着我奋勇向前……
~~~ ~~~ ~~~
主编 曹立萍
作者 刘俊峰
主播 徐佩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