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四十年前乡村一座碑
浙江宁波北仑林头方村依山傍田,一字儿在灵峰山下由北至南排开,南北约一千米。最北的叫俞家,最南的叫方家。
四十年前,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生产队长由社员选出后,成了社员的主心骨。当时中国有八亿人口在农村,有千千万万个生产队,也有千千万万个生产队长。
本文追忆的是其中一个——方轩忠。
方轩忠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大碶区邬隘公社林头方村方家生产队的生产队长,官虽芝麻,责却如天——回望他一生,就能发现他最可贵特质就是:朴实正直,乐为大众做事,大家过得好,才是他想要的好——这是他的一种情怀、一种秉性、一种格局。
他辞世已十年,但蓦然回望,村里人看他越看越像一座碑,至今仍矗立在大家心里。
如若问当年农村作家浩然,他写的《金光大道》中高大泉是否有原型,那林头方村人告诉你,方轩忠绝对就是——相信这样讲,村里过来人会频频点头,心悦诚服。
方轩忠是方家人,六十年代初出落得一表人才,具有美男+强壮彪悍之体型,在村人中本来就有形象优势。
但方轩忠更可贵之处,就是一心为大家——这是他威望的基础,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也许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六十年代中期,他就被方家人选为队长,那时,他才二十多岁。
双抢季节,中午12点,高温40度,人们又热又饿,几乎累瘫,人心思饭,人心思歇,但上午收割完的十数亩田里,稻草像千军万马立着,下午耙田受到影响。
方轩忠其实也早已饥肠辘辘,并累到了极点,但他一声号令:''背稻草,完成后才能收工!''
说着,第一个下田,抓起湿漉漉的稻草往肩上披,一束、两束、三束……随着负重增加,他的双脚在水田里越陷越深。稻草上浓浊的泥水,沿着身体往下流,在他肩上越披越高,像一座小山,草丛中只露出两只乌溜溜的眼睛,随后,只见这座''小山''踉踉跄跄向田边移去……
这是方轩忠在劳动中的一幕,看着,谁不感动?谁不佩服?谁还敢说肚子饿天气热?
大家一拥下田,十几亩稻草,没多久就全被叠到河堤上了——劳动吃苦中身先士卒,方轩忠的威望,就是这样来的。
这种情景举不胜举。随着自然威望提高,方家人日常难事,就会请方轩忠介入解决,久而久之,大家就认为方轩忠天生就是给大家来做事的。
''阿拉轩忠……''是当年方家人骄傲的口头禅(''阿拉'',宁波话就是''我们的'')。
有几年,由于农村的左倾政策,生产队不许搞多种经营,公社开展''割资本主义尾巴'',命令耕毁超种的西瓜。方轩忠带头抵制这种违背农民利益的做法,与公社干部据理力争,嗓子也吼哑了……这就是早期农村共产党人要求带领农民脱贫的初心,现在看来仍闪耀着金子般的光。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有一次,某公社包队(蹲点)干部有抓阶级斗争嗜好,想要把某个无辜的“摘帽右派”树为斗争对象,当时被方轩忠为首的干部坚决反对。
方轩忠认为那个右派当初是出于正直,是批评教育局长的生活作风后才被贬下来的,这样斗争他,天理难容!须知当时这个右派与他不在同一个生产队,在利益上毫无交集,他完全是凭正义保护无辜者,因为他人品正直,不搞政治投机,只知道以良心作尺,对动不动就人斗人的政治运动很反感——三年反右,十年''文革'',如多一些''方轩忠'',将减少多少冤案和悲剧!
六十年代后期,中苏交恶,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战争一触即发,毛主席发出''全民皆兵''号召,村里组建民兵连。当时习惯思维是,民兵连长由退伍军人担任较合适,当时村里也有刚退伍的党员复员军人,但村里对连长人选经过民意调查,全村一致看好方轩忠(当时还不是党员,他是任民兵连长后才入党的)。于是,方轩忠就担任了连长,那个党员复员军人只担任副连长,可见方轩忠当时在全村青年中自然威望之高。
他担任民兵连长后,村民兵连成了公社先进集体,军民共建、宣传队、军训,都如火如荼。记得那个时候,队队都有民兵室,战备值班、巡夜都进入常态化——民兵,成了保一方平安的主要力量。
方轩忠在任民兵连长的八年间,善于用人,那时村里的青年娱乐主要由两块构成,一是剧团(宣传队),二是民兵体育活动。
林头方村一直有农村剧团,方轩忠是个热心分子,因为他本人无演戏天赋,在戏中只跑龙套(在《红灯记》中演过磨刀师傅,在《智取威虎山》中演过小分队战士申德华),但他是剧团组织者之一,尤其是担任村干部以后,更支持剧团,自己忙前忙后为剧团做后勤。在他的努力下,村剧团一直盛名不衰,演出过《亮眼哥》、《沪荡火种》、《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松站》等甬剧、沪剧、京剧和越剧。
1974年起,方轩忠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邬隘乡(那时起公社改乡)社办企业大发展,他又被选调入公社某企业任负责人,这位农村共产党人,党把他放在哪儿,他就发热在哪儿。须知,当年私人办企业盛行,很多干部由公转私,带着公家资源红红火火办起私人企业,发起来了,但方轩忠不为所动,仍公字当头。
他从来没有萌动私人办企业的心思,一直为集体的事情忙碌——这是他情怀和秉性使然:大概“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一直把公众的事,当成人生''大事''。
60岁后,方轩忠退下来了,但仍得到全村老人拥戴,年年被高票选为老年协会会长——凡农村能被选上老年协会会长的,都是以前在位时自然威望最高的村干部,因为,谁心里装着大家,投票者心里都有一杆秤。他被选为协会常务会长后,一年一选,历时十届,年年乐此不疲地为全村老年人做实事。
众老乐,他才乐——这是秉性,坚定不移。
他在患重病时还做了件石破天惊的事:
2010年3月,村老年协会组织了130多名老年人千里迢迢游北京——此事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其组织之难,风险之大,责任之重,放在谁都不敢的。
2010年,他考虑到村里很多老年人辛苦了大半生,高铁、飞机都仅仅是电视中所见,更遑论游北京的故宫和长城了。如果老年协会不组织,这些老年人将永远无缘这种旅游。于是方轩忠与其他干部商议后大胆拍板:组织大家游北京。
这需要多大的胆魄啊!有许多老年人不认得多少字,不会讲普通话,甚至连听懂都困难,当时手机又没有普及到这一人群,要带着一百多个这样的人,上动车,上飞机,游故宫,登长城,在每天人流如织的数千万人口的北京,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但方轩忠的秉性,绝不会放弃对老年村民的承诺,万事起头难,他争取到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理解和支持,做通了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呕心沥血,计划一步步向前推进——但临行前,方轩忠病了,而且得的是不治之症,北京之行,只能由时任的支部书记和村长带队,他自己像老骥伏枥,被病躯拖住在村里,无法成行,只能用心陪伴老人们踏上北京之旅……
让这么多老年村民,享受到连做梦都不敢的坐高铁、坐飞机、览故宫、游长城—— 这,就是一位农村共产党人对全村老人的初心——方轩忠兑现了……
任老年协会会长时期的方轩忠
本文追思北京之游,并非提倡村村组织老人游北京,而是肯定方轩忠为众乐敢担当的精神——当前乡村的振兴战略,干部就需要这种魄力。
2012年正月廿八,这位一生热心于农村事业的农民共产党人,永远离开了我们,村老年协会痛失了一位好会长。追悼会上,连已返城数十年的知青们,也来吊唁,可见他们在插队时,方轩忠待他们如自家人,他们对方轩忠感激有多深……
方轩忠离去已十年,村里老年人还在念叨:''没有轩忠,我这辈子哪有坐高铁,乘飞机,游北京的机会!唉……''
可见方轩忠虽平凡,但在村人的心里,他始终是一座由口碑筑成的丰碑,上面镌刻着:
情为众所系,力为民所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来去坦荡,一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