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国的东路大鼓
作者 台见新
“东路大鼓”是一个地域概念,她是在山东东部广为流行的民间小调的基础上,经过历代民间演唱艺人的不断艺术加工,至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山东东部的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以及武定府(现今惠民一带)部分地区。为区别流行于山东西部的济南府、兖州府、东昌府(现今聊城一带)的“西路大鼓”,称“东路大鼓”。 (1)
“东路大鼓”其典型代表是“东口大鼓”,因发源地在山东半岛青州府辖区诸城,按方位世人称青州为东州;又因为‘东口大鼓’一直没有现成的脚本,全凭一代代师傅口授,称为‘相口’,因此称为‘东州相口大鼓’,简称‘东口大鼓’。又因为从宋代鼓子词演化而来,历史久远,亦称‘老东口’。
“西路大鼓”,其典型代表是“梨花大鼓”(亦称犁铧大鼓)。“东路大鼓”和“西路大鼓”是曲艺界光彩夺目的两朵奇葩,是一对孪生的姊妹花。“东路大鼓”与“西路大鼓”合成了“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被尊为北方大鼓之鼻祖,在曲艺界其历史地位十分重要。
一、 源流考证
那么东路大鼓发源地在哪里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究其源头来源于宋代“鼓子词”,发源地在诸城!
众所周知,南方弹词与北方鼓词,同根同源,只是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由此上溯,皆是有宋代“鼓子词”演化而来。而作为北方大鼓之鼻祖的山东大鼓主要流派“东路大鼓”,其典型代表为“东口大鼓”,无论演唱形式或演唱风格,皆受宋代“鼓子词”的影响,尤其是深受苏轼豪放词的重大影响,形成了“清新豪放,刚健明快,活泼流畅”的演唱风格。
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受恩师文学大家欧阳修《渔家傲》“鼓子词”的影响,采用联章组词的方式来抒情纪事,结合密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豪放的民风,创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三首》(之二)中,他曾说“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颇具文学底蕴。同时,这首词因“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其清新豪放、刚健明快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东口大鼓,成为东口大鼓曲调的主旋律。(2)
深受大文豪苏轼“鼓子词”的影响,宋代演唱“鼓子词”已成为一种职业,渐渐地形成了“东口大鼓”雏形。演唱艺人一手敲击扁鼓,一手挟一副月牙板,他们聚集于城市馆舍、乡村集市进行演唱,唱词多采用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唱腔采用当地的“鼓子词”调。宋代最早出现的勾栏瓦舍演唱艺人,就源自“东口大鼓”。“斜阳去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陆游〈小舟游近村〉)
因此,“东路大鼓”源于宋代的“鼓子词”。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曲艺界的一朵奇葩。她根基于民间,以密州为发源地,广泛流传于高密、平度、青岛、胶州、日照、五莲、临沂、安丘、潍县、滨州、莱州、登州等地,辐射整个山东,影响了全国各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娱乐文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久盛不衰。
二、主要流派及特点
东路大鼓,在流传的过程中,因地域等原因又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流派有:滨州东路大鼓,代表人物是孙双宾(生于1850年左右),此人凭着县令不做,下场说书,成为滨州派的宗师。诸城东路大鼓,代表人物是台五。台五,原名台福先,(生于1868——1948)诸城台家大村人,十二岁拜王增根习唱东路大鼓,十五岁出徒,十八岁自立门户,二十岁在青岛劈柴院走红。曾足迹遍及长城内外,鼓响大江南北,成为诸城派宗师。除此之还有胶东大鼓、安丘大鼓、日照渔鼓、平度咣咣书、胶南评书、莱州东口大鼓等。
东路大鼓对山东快书产生了巨大影响,山东快书就是在东路大鼓窜钢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早是专门说唱武老二的。据东路第二代传人李英先生说,东路大鼓有个专唱武老二的中篇唱段,称“武老二”或“说武老二的”,最初只有“东岳庙”、“十字坡”、“石家庄”三个唱段,因为多有污秽之词,因此演唱时不准小孩和妇女近前听!
山东快书起源于清代后期。传说道光年间,有落第举子三十六人(一说十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他们以民间广为流行的梁山好汉武松的故事为依据,编成了《武松传》(武老二)说唱,后来分为高元钧派和杨立德派。高派有傅汉章一说,傅汉章传给戚永力,戚永力再传高元钧。而杨派却是东州土生土长的,一直在半岛演唱。并且杨立德的父亲、叔父都是唱快书的,而那时正是东路大鼓风靡岛城的时期。(3)
解放后高元钧、杨立德改“脏口”为“净口”,在“东岳庙”、“十字坡”、“石家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形成快书系列,定名山东快书,从此山东快书名声大振。
解放前“东路大鼓”主要以青岛劈柴院为活动中心,高元钧、杨立德都是四十年代从青岛劈柴院走红的,因此,东路大鼓对山东快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东路大鼓主要受当地“莲花落”、“周姑戏”(茂腔)等地方戏的影响,其典型特点为:演唱艺人一手挟一副月牙板(俗称钢板)击打支在三角架上的扁鼓,兼以三弦伴奏,说为白话,唱为茂腔,以其清新豪放、刚健明快、活泼流畅、诙谐优美的艺术风格见长。其曲调有窜钢腔(快书)、散板(快板)、水上漂、冲天炮、悲曲等。演唱艺人集说、唱、演、奏、评于一身,精、气、神、于一体。正如演唱艺人开白场所唱,“世上技艺甚多,唯有说书难习,紧鼓慢板非容易,说唱演奏多练习。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嘹亮,二要顿挫缓急,唱文演武我自己,堪比一台大戏。”唱词多采用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传说或武侠、公案、小说等,历经演唱艺人不断的艺术加工,把故事情节演绎的曲折动人,有声有色,人物个性鲜明活泼,形象高大丰满,栩栩如生。
东路大鼓的演唱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演唱艺人左手挟一副月牙板(俗称钢板),右手执一鼓槌,前面三角架上支一扁鼓;演唱时,一手点击月牙板,一手击打扁鼓,称为“清唱派”,多流行于乡村集市,又称集市说书;说唱时,先来一通打击乐,再唱一小段子(俗称卖片),借以招来听众,然后言归正传,演唱长篇大书,曲词多采用韵文形式,演唱艺人即兴说唱,说唱过程多有重复,曲词比较朴实、单调。另一种是演唱艺人自弹三弦或拉二胡说唱,或二人一拉一唱,称为“三弦派”,说唱者多为盲人,所以民间多称为“瞎子书”;他们走村串户,只能演唱一些小段子,也有演唱中篇书目的。还有一种,只说不唱,相当于现代的电视评书,称为“炕头说书”。后来,经过历代演唱艺人的不断创新,汲取了三派演唱艺术精华,以扁鼓掌控节奏,配以三弦、二胡、坠琴、梆子等乐器伴奏,说用散体,唱为韵文,唱腔以茂腔为主,吸收了京剧、吕剧、豫剧、东北二人转的唱腔特点,唱词一般为七言或十言,演唱时,有起板、落板、有长过门、短过门,起兴皆有章可循。
三、创作宣传代表人物
丁耀亢(1599----1699)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后又称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大师。
丁耀亢不仅是东路大鼓的传播者,更是创作鼓词的高手。明末他在北京任旗学教习时,与同居北京的“西路大鼓”——木皮散人贾凫西交往甚密,彼此互称知己,丁耀亢诗《畏人柬贾凫西二首》、《秋日答贾凫西候补思归》记载了两人的友谊。
清初,丁耀亢《续金瓶梅》案发后,披难出逃,贾凫西不顾清廷株连治罪的危险,慨然为其提供庇护之所,丁耀亢诗《过兖州寄贾凫西》便写于此时,表达俩人深深的情谊。
贾凫西对丁耀亢的文才非常认可,在晚年所著《澹圃恒言》卷四《序》中说:“遂又集年来诗文、对联、疏序、杂著者,借高明眼力削正,琅琊丁氏耀亢号野鹤删去十之七八。” 受传统轻视俗文学观念的影响,丁耀亢没有意识到贾凫西稗词创作的价值,对此评价不高,认为“江湖鼓词,断案有法,亦见不得大人”,但贾凫西“有政事才,无当于文学科,所存梨枣送我可也”。他曾经对贾凫西《历代史略鼓词》亲自审阅批点,丁耀亢自己也承认为贾凫西批点过鼓词,并且作词两首以记其事。这两首词就刊登在贾凫西《历代史略鼓词》之后。
其一、“无事消闲扯淡,个中滋味精酸。中古七万九千年,一霎飞鸿过眼。 几阵粗风暴雨,到处虎穴龙潭,争名夺利机关,梦醒南柯吃闪。”
其二、“日落西风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朝又明朝,蓦地青春去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够劳,落得后人谈笑。”
以上二首词既是对贾凫西鼓词批点后的感受,也是对鼓词的喜爱,对贾凫西鼓词的肯定。因而该鼓词一经问世,就在山东诸城、潍县、日照一带以抄本流传,这一广泛传播者当属丁耀亢了。晚年的丁耀亢也非常喜欢鼓词,曾经创作了大量的鼓词,因为“才高欺鼓词”,一般不署名罢了。然而至今还有署“凫西遗著”的鼓词抄本《齐景公待孔子》、《子华使于齐》、《齐人一妻一妾》3种。其中《齐人一妻一妾》,近人蒋瑞藻《小说枝谭》认为是贾凫西的作品,但都难于确证。因为丁耀亢创作风格与贾凫西有相似之处,后人经常将他与贾凫西两人混为一谈。如晚清、民国时,在坊间流行的贾凫西鼓词的钞本或刻本有的题为《丁野鹤弹词》、有的署名“木皮散客丁野鹤”。(4)
王绿坡,原名王琮,号九牧山人,生卒不详,清代人,诸城相州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创作《绣像四海棠鼓词》一函四卷,每卷五回共二十回。每回都有六言、或七言、或八言回目两句。书中叙述明初山东诸城人朱仲宣与家人因故落水被吴典所救,后来巧遇吏部尚书陆文华之女陆海棠,历经波折之后终成美眷的佳话。
《四海棠》有石印本、抄本两种,内容多以才子佳人、儿女艳情为主,文词佳妙,引人入胜。此书曾在社会上广为传抄,成为书曲艺人的保留节目。同时,王琮还创作了鼓词《红梅赞》一书。(5)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1918年5月初,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国人群情激愤。接着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北京学生率先集会游行,山东济南闻风响应,山东引领这次运动的之一的,就是省立第一师范的青年学生王尽美,为了唤起民众,在山东各地宣传鼓动,后来他潜回家乡,用东路大鼓的形式,演唱《爱国新词》,以此来鼓舞唤醒劳苦大众。词曰:
“看看看,滔天大祸,飞来到身边。
日本强盗似狼贪,
硬立民政官,此耻不能甘。
山东又似朝鲜,
嗟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
听听听,山东父老愤怒声。
送我代表赴北京,质问大总统!
反对卖国廿一条,保护我山东。
堂堂中华,炎黄裔胄,主权最神圣!”(6)
陶钝(1901---1996)原名徐宝梯,字步云。曲艺研究家、作家,原中国曲艺协会主席,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陶家河岔人。自幼喜爱东路大鼓,受东路大鼓的影响,四十年代曾经在山东临沂一带工作,他根据发生在莒县大店农村的故事,成功地创作了《杨桂香》鼓词。该鼓词一经问世,立即轰动了全国,东路大鼓更名扬天下。这一时期,陶钝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接连发表《杨桂香鼓词》长篇唱本和《上升》、《黄犍》、《麦黄杏》等短篇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后来,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报刊或有关工作部门每有宣传任务,就要求陶钝写一写,日积月累,前后又写了十几个段子。其中《马大娘探儿子》、《女运粮》等唱段最有名。据陶钝自己说,虽然这些唱词很少经过专业演员演唱,只是在农家的炕头上,点着菜油灯,敲着破干瓢读念,引来满屋听众,却也起到了宣传鼓动作用。最后一篇鼓词《夜请李月华》,京韵大鼓著名演员骆玉笙曾在一次卫生会议上,面对两千多人进行了演唱,博得听众的热烈欢迎。陶钝对家乡的大鼓十分钟爱,他曾评价说:“诸城大鼓清新豪放,刚柔相济。说的书六分原作,三分独创,尚有一分是与书无关的即兴发挥,是文艺宣传的一种好形式”。 (7)
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中国电影编剧。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著有《苏联参观鼓词》。
王希坚,1918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历任57军独立旅政治部宣传科长,中共海陵县委宣传科长、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省农会宣传部长,《山东群众》、《群众文艺》主编。建国后,新华书店山东总分店编辑部副主任,山东省文联编创部长、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翻身民歌》、《远方集》,短篇小说集《陈老石入社》、《前沿阵地》,中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变工组》、《迎春曲》、《雨过天晴》等。创作的东路大鼓长篇鼓词《老会长》、《人民公社万万岁》、《石头缝里长牡丹》。
王志坚(1897--1947)字石佛,山东第一师范学生,创办励新半月刊,参加马克思说学研究会,1922年全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诸城王氏私立三级学校校长(被国民党称为赤化小学)参加莫斯科远东第一次代表大会。
据东路大鼓第二代传人王仲欣在《回忆母校》一文中记载,当时王石佛(王志坚)任该校校长,并且亲自编的唱段,带领王仲欣到相州集上进行抗日演唱。
唱词:说的是民国二十年“九一八”夜,
日本鬼子派重兵进攻沈阳。
委员长下命令不准抵抗,
东北军退进关抛离家乡。
一日夜丢掉了东北四省,
四万万同胞气破胸膛。
同志们当自强,捍卫国土敢承当。
捐身躯不怕战死在古辽阳,
喷热血宁愿洒向鸭绿江。
把倭寇杀干净,
收复失地最荣光……
四、演唱传承代表人物
清末民初,“东路大鼓”已遍地开花,达到鼎盛时期,演唱艺人遍布城乡,他们相互切磋交流,比拼,打斗,使得大鼓艺术演唱形式不断翻新,内容更加丰富。主要演唱段子有“鞭打芦花”、“吕洞宾戏牡丹”、“罗成问卦”、“单刀赴会”、“韩湘子挂号”、“马前泼水”、“黑驴段”、“蚂蚱段”等大小段子二百多个。长篇大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金鞭记》、《施公案》、《刘公案》、《响马传》、《回龙传》、《岳飞传》、《薛礼征东》、《呼家大上坟》、《绣鞋记》、《四海棠》、《香帕莲》、《西厢记》、《杨家将》、《包公案》、《大八义小八义》等一百多部。在演唱传播过程中,因地域、方言不同又繁衍出许多小的流派。后来著名演唱艺人台五,用毕生精力,游遍全国,力闯四京,他采百家之长,把大鼓艺术推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台五,原名台福先,(1868——1948)诸城市百尺河镇台家大村人,著名的“东路大鼓”集大成者。他八岁听书,十二岁拜东路大鼓艺人王增根为师,习唱东路大鼓,十五岁出徒,十八岁自立门户,二十岁便在青岛走红,他曾经到过青岛、济南、天津、北平、沈阳、烟台,苏州、扬州、南京、杭州、上海、开封、洛阳、西安、太原等地,足迹遍及长城内外,鼓响大江南北,游遍全国,力闯四京,皆负盛名,每到一处,各地大鼓艺人人纷纷拜他为师。他集百家之长,极大地丰富了大鼓艺术,成为一代宗师。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东路大鼓”演唱艺人还有丁四、王仲高、张尧实、武定府的孙双宾、胶东的梁金华等高手,他们四处演唱,唱无定所,活跃在乡疃城市,不仅唱红了山东大地,而且影响了全国各地。(8)
继台五之后,胶东一带主要以台五的弟子刘三嘎、庄洪奎(盲人)、李英、范炳顺、王仲欣等为首的大鼓艺术演唱队伍,人员众多,遍布了胶东半岛。他们不仅继承了台五的大鼓艺术精华,而且进一步把这一艺术发扬光大。
刘三嘎原名刘光亭(1897——1963),诸城市百尺河镇后盆渠人,是台五的外甥,自幼跟着舅父习唱东路大鼓,深得台五大鼓艺术真传。但是由于他先天底气不足,嗓音细小,因而只能在本地演唱,影响不大,但是,刘三嘎代师授徒,调教出了台五最后一位弟子李英,同时还调教了他的女婿王传功,后来王传功参加诸城县盲人宣传队,与赵鸿书、隋廷玉一道唱红了昌潍大地。
庄洪奎诸城市百尺河镇东盆渠人,生卒年代不详。虽系盲人,但性情倔强,说书技艺,不逊台五,照样在集市说书,曾唱红了胶东大地,最后他把技艺传给了高徒赵鸿书。
赵鸿书(1914——1970),诸城市百尺河镇前盆渠人,少年因害眼疾,双目失明,为了生计,十五岁拜庄洪奎为师,习唱东路大鼓。他天生乐观豁达,聪明好学,有耳闻不忘之功,三年艺满,就自立门户。但是,那个年代,在大鼓高手云集的山东,一位年轻的盲人,很难站住脚,后来赵鸿书又有幸受到台五大师的亲自调教,技艺大增。解放后,他参加诸城县组织的盲人宣传队,一九五六年在诸城文化馆举办的大鼓艺术演唱比武中夺得第一名。后来他与同乡隋廷玉、王传功组成三人盲人宣传队,五、六十年代曾活跃在诸城、高密、胶州、平度、日照、五莲、安丘、潍县一带,他们走村串户,唱红了昌潍大地。
李英,生于1934年,诸城台家大村人,是著名大鼓艺术家台五的最后一位关门弟子。八岁拜师学艺,因师傅年纪大了,由师兄刘三嘎代师授徒。李英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又加上有文化,虽学艺时间短,却完全继承了台五大鼓技艺,多次随师兄四处演唱。八十年代,李英曾亲自到集市撂场子,不仅在家乡一带说书,而且去了胶南,安丘、平度等县市演唱,深受广大百姓欢迎。如今,已经是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了,还能即兴表演《韩湘子挂号》等许多段子,能说《刘大人私访》、《杀和珅》等多部长篇大书,成为现今东路大鼓唯一硕果仅存的老艺人。为了将东路大鼓传承下去,八十多岁的李英老人,又收黄来德为徒,并悉心指教。
黄来德,生于1949年,诸城百尺河镇青济庵人,自幼喜欢东路大鼓,少年时经常听王传功、隋廷玉演唱,青年时期,跟着学唱,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他保留了王传功、隋廷玉大量的录音,边学边唱,后来受东路大鼓第三代演唱艺人朱文佐先生的影响,继续练习大鼓。由于没有师傅具体指导,演唱时腔调、动作、手势、表情把握不准,于是拜李英老先生为师,在师傅的指导下,技艺大进,现在不但能演唱许多古段子,而且能说唱长篇大书《刘大人私访》,成为东路大鼓“清唱派”的唯一的传人。
范炳顺(1920——1983),高密郝家楼子人(原属诸城),一位饱学之士,非常喜爱东路大鼓,经常听台五说书,并多次向台五请教,空闲之余喜爱说书。他光说不唱,属于“炕头说书”,相当于现代的评书。四十年代他在青岛依靠说书谋生多年。六七十年代,经常在街头说书,有时被人家请去一连说三四天。他读书多,知识面广,不仅会的书目多,而且说的绘声绘色,口齿干净利落,深受大家欢迎。
王仲欣(1922—2009年)诸城市相州镇学究村人,诸城县文化馆原馆长。他既是东路大鼓鼓词创作高手,又是演唱行家,他集说唱创作于一身,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自幼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尤其酷爱大鼓说唱艺术。十二岁时拜著名东路大鼓表演艺术家一代宗师台五为师,深得台五大鼓艺术真传,成为著名东路大鼓第二代演唱艺人。1951年,调诸城县文化馆任馆长。1958年调县农业展览馆,接受了诸城县委以大鼓的形式宣传大豆丰收经验的创作任务。他以东路大鼓为基础,吸收台五演唱艺术精华,总结大鼓各流派特点,取众家之长,将东路大鼓三大流派熔为一炉,记成简谱,并将东路大鼓更名为“诸城大鼓”。他创作的《诸城大豆喜获丰收》唱段,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在诸城大礼堂一连演唱了几十场,皆座无虚席。
1951年,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县文化馆把全县的大鼓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诸城县盲人宣传队”,王仲欣有幸接触了广大大鼓艺人,对东路大鼓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吸收了台五的艺术精华,集结了各流派之特点,记成简谱。在音乐伴奏上,除了大鼓、钢板(浮板月牙形、底板长方形)、三弦外,又增加了加入了坠琴、二胡等乐器,以增加音色美;唱腔仍以茂唱为主,吸收了吕剧、豫剧、京剧、东北二人等唱腔成分,唱词用每句十字的格式固定下来,,过门起落皆有了规律。
后来,王仲欣又对东路大鼓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并在多次演出大鼓的实践过程中,继续加以修改、完善,使大鼓的曲调更加清新豪放,刚柔相济。演唱过程,改变了往日即兴演唱、即兴伴奏的局面。唱腔特点为:板起板落(即顶板唱、腔落板)、抑扬顿挫分明;唱词以整齐句式为主,一般采用“十字句”,偶尔用“七字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唱段首句多以中音“5”起兴,音调悠扬,节奏舒缓。中间插入白话时,唱腔嘎然中止,名曰“快结尾”,有人弦俱寂之奇;结束句一般收束在中音“1”上,又名“慢结尾”,有曲尽意无穷之妙。
苗桂富,(1953——2013),诸城市百尺河镇崔家庄村人,曾任“诸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潜心勤学苦练,苗桂富成为众多说唱演“诸城大鼓”的佼佼者。随后苗桂富被调进百尺河电影队用“诸城大鼓”搞幻灯宣传,由于效果突出,被选调参加了全省幻灯汇映,其中节目《周铁蛋》被选中晋京汇报演出。
2008年5月,中央电视台摄制了《诸城大鼓及其传人》专题片,向全国推介“诸城大鼓”及其传人苗桂富。90年代以来,苗桂富多次率团队在全市春节电视晚会上演出“诸城大鼓”节目,并培养了璩世君、苗娜、王桂东等后起之秀。
2007年,诸城市文化局将“诸城东路大鼓”申报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桂富被确定为“诸城东路大鼓”第三代传人。
七十年代,大鼓书一度冷落,只有诸城文化馆组织培训的盲人宣传队还坚守这一阵地。他们分为四个片区,其中东北乡片区,主要队员有赵鸿书、隋廷玉、王传功,他们不辞辛苦,走村串户,用大鼓艺术宣传时事政治,新人新事,在那文化极其贫乏的岁月,给广大人们群众带来了精神食粮和欢乐。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东路大鼓又在诸城大地蹿红。集市说书,街头说书,炕头说书,一时盛行,除了老艺人李英继续在集市说书以外 ,还涌现出了邱元清、孙耀伦、朱文学、朱文佐、袁英、高凤友等一大批大鼓演唱艺人,他们活跃在集市乡村,在继承传统东路大鼓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后来,由于受电影电视的影响,大鼓书一度门庭冷落。
进入九十年代,只有百尺河文化站成为“东路大鼓”前沿阵地的守望者,这与百尺河镇文化站站长台顺基有着密不可分割的关系。
台顺基,诸城仲家村人,一位基层文化站站长,朴实的民间作家,一生与“东路大鼓”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七十年代,他就注意收集东路大鼓的段子、书目以及有关史料,组织大鼓艺人多次参加县里汇演。同时,东路大鼓爱好者,诸城小仁和村“国防老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刘光伟先生将亲自录制的大鼓艺人赵鸿书、隋廷玉、王传功等人的唱段,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
这一时期“东路大鼓”的主要成员有:苗桂富、王洪相、王茂坤、潘顺海、王钧萍、庄淑云、璩树军等人。他们在继承挖掘传统的段子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创作的《周铁蛋》曾进京演出,受到好评。这个大鼓艺术团队,每年都创作一些新的段子,在诸城春节晚会上、潍坊市文艺汇演中,普获好评。
2008年中央电视台专门赶赴诸城录制了以苗桂富为主的《诸城东路大鼓及其传人》节目,在中央一台节目反复播出,长达三十八分钟,全国引起巨大轰动。
现今状况
如今,“诸城东路大鼓”濒临失传的境地,为了及时抢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0月,东路大鼓艺术研究工作者台见新,东路大鼓著名乐师王洪相、王桂东等人主持申报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东路大鼓”传习所。
2014年10月在百尺河中心校刘信友校长的支持下,沈海伟校长的主持下,将东路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百尺河中心小学。培养的王帆等四名小学生,参加了2015年诸城市新年春节晚会,演唱的东路大鼓唱段《爱的奉献》获得了一等奖。
2015年王桂东被确定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城东路大鼓第四代代传人。”
2015年9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台见新创作的东路大鼓唱词《杀鬼子》获辽宁鞍山曲艺研究所征文三等奖。
2015年11月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中华颂”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台见新创作的“东路大鼓”唱词《拜大年》荣获铜奖,期间将百尺河中心校王帆四名小学生演唱的东路大鼓录音送给刘兰芳大师,并与刘兰芳大师合影留念。
2018年在王桂东、台见新的主持下,又申报了“诸城东路大鼓传习中心”,在传习中心的统一领导下,东路大鼓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现在东路大鼓传习中心人员,定期到百尺河小学教唱大鼓,不仅学生学唱,教师也跟着学唱,连续几年教师在诸城市各类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学生演唱的东路大鼓唱响了泉城,上过省电视台,更令人高兴地是2015年在全国新新教育现场会诸城分会上,王帆等六名学生演唱的东路大鼓《日记花开红艳艳》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中国。影像志”诸城篇,为此专门采访了王洪相、王桂东二人,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王洪相演唱的诸城东路大鼓《明德舜帝》唱段。
2020年诸城东路大鼓又申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以王桂东、台见新为首诸城东路大鼓团队,在深入挖掘传统段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决心要把“诸城东路大鼓”推向山东,走向全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东路大鼓》
2015年《超然台》第一期《论苏轼的‘密州四曲’》作者 乔云峰
3、百度百科 《东路大鼓》、《山东快书》
4、《丁耀亢全集》补遗 2010年6月“德州学院学报” 作者 刘洪强
《丁耀亢交友考略》2011年7月“广州学院”“人文学院”作者 王瑾。
5、鼓词《绣像四海棠鼓词》 作者 王绿坡
6、百度百科《王尽美》
7、《陶钝文集》第五卷
8、《诸城县志》(85年版)
其他参阅资料
《诸城文史集粹》2011年1月
《诸城五大家族》 2013年4月作者 任日新
《台五与诸城大鼓》作者 惠立群 该文载《诸城日报“密州古今”》第七版,公,元二零零二年十月十七日
作者简介:
政舜,名,台见新,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男,汉族,生于1960年6月,大专毕业,退休教师。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