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授文林郎介亭尊兄山长大人寿序
鉴赏
包焕新/甘肃
去岁编纂《人文包庄》,有幸觅到堂祖父包应己提供的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月十一日由宋运贡(清未镇原知县)所作,宋庚荫(清末书法家)所书的《敕授文林郎介亭尊兄山长大人寿序》影印件,心中为之一振,惊喜万分,大有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之感,遂逐字逐句加注标点,拜读摘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古人的文字水平今人远所不及,别的先且不说,单就那法度严谨的书法艺术,今人更是无可论比,望尘莫及!
通读这篇寿序,可以看出包中廉(字介亭,清镇原县大丰里人,今镇原县临泾镇包庄村包庄组人,道光六年(1826年)五月生,清光绪四年乡贡,注册候铨训导)这位镇原名士孝亲友悌、扶弱睦族、急公好义、敬恭桑梓、救灾恤患、爱民惠民、淡泊明志、潜心教育,为几任镇原知县所倚重,为当时镇原民众所敬重。虽然寿序难免溢美之词,但这篇寿文仍然可以作为研究清末镇原历史和包中廉生平的重要史料。
民国版《镇原县志》也收录有宋运贡所作《包介亭八秩寿序》,文中“镇原之人感念公德,景仰共殷,制锦为文,敬咏其德,而属余识其大者如斯”,说明该寿序是镇原人感念景仰包中廉的德行操守,请宋运贡所撰写的,两篇寿序所记述的包中廉事迹基本相同,差别只在遣词造句和叙事详略略有不同。至于为何同为宋运贡为包中廉所撰八秩寿序,却有两种不同的版本,猜想或许只是因为请托宋运贡写寿序的人不同,宋也就只在文字上稍做变动。
关于包中廉,民国版《镇原县志》还录有这两个寿序中不曾提到的事迹:“晚年主中峰书院讲,循守礼法。光绪庚子后,枢府主张变法,书院诸生私议之,中廉闻而言曰:‘太平之世,朝无秕政,民无谤言。且经世之道,宜通其变,不可以胶柱,诸君何见之小也?尚其少安毋操。’邑宰宋运贡以中廉学识兼优,为一邑人望,诸事辄往询焉。”
据说包中廉一生著作颇丰,但存世文稿不多,仅发现有一部《介亭诗集》,现由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包建新收藏。
附1:
《敕授文林郎介亭尊兄山长大人寿序》原文
今上御极之三年端月十有一日,为包介亭尊兄广文山长先生出度之日,杖朝之年,其门人范君希淹、张君炳麟、张君东铭等制屏额祝,丐序于余,余不文辞,不护己过,就其所持行述节略详为记之。
包姓为镇邑望族,其先世代有传人,及公赠公静若公,孝友性成,言行兼顾,而公之家学有渊源矣。公之三伯父增生,乡饮介宾,焕若公以文学名,与赠公析箸时,舍贾业农,不知稼穑,兼得喘症。公侍奉维谨,朝夕未尝离左右,耕读兼营,弱冠游泮,克承欢笑。及其长也,冬不衣裘,人问其故,公则泣然曰:“吾父制裘而未及衣,故吾衣裘而心不安也!”闻之者莫不动容起敬。昔曾子不忍食羊枣,孝子之心,千古同揆!
同治戊辰年,回乱,邑城不守,公之族人多罹于难,公皆亲自检点为之掩埋,俾骨无暴露。诗云“原隰裒矣,兄弟求矣”,维公有焉。公堂弟朴翁病故,时遗有妻子与女,公为之养生送终,使无冻馁忧。未几,公侄又故,公又为之两次择嗣以养孀老,所遗田庐,悉归嗣子无遗失。公之孝友有如此者。其远房无嗣可承者,所遗田产,公皆为之清理,归入祭田,以隆报本。公之睦族有如此者!
同治八年,克复县城,首任斯邑者,为廖前县晓东。尔时,满城荒凉,无异草昧,建衙署,招流亡,凡兴养立教诸大政,皆延公为之劻襄。后升任固原,邀公偕行,为后任左公所留,由是历任,重修文庙,再造书院,散放牛具、籽种及地方一切公益,公皆与有力焉。公之急公好义有如此者!
光绪庚寅,刘前任子培奉文清赋,有建议设局丈地者,而公则谓:“邑境寥阔,恐滋扰累,何如令绅民呈报原额,民不劳而事易举乎。如不能复额,再行清丈,未为晚也。”刘公颇以为然,即任公为经理,公任劳任怨,未期年而办有成数,不累一夫,泽流梓里。以视夫筹款设局,累及闾阎,其相去几何耶?又因原额未能尽复,屡任清理迄十余载,始终其事。公之敬恭桑梓有如此者。
光绪丁酉,汪前县栗庵到任,时访友事之人于前任张敬丞,敬丞伸巨擘以对曰:“邑有灭明其人,包介亭是也。尝于孝友、敬宗、睦族及清赋、办团、修堡而知其为人,可倚为左右手也。”会庚子、辛丑大饥,汪前县禀借银二千两,仓粮四千石,又借江南义赈三千两,委公总理赈务。而公编查有序,全活甚众,邑民感其公而无私,汪公嘉其有劳不受报。是公之救灾恤患有足多者!
公由廪贡循例加教职,傅振之任内札催验看,而公不肯往。迨汪栗庵又为禀请酌委一次,以酬其办赈之劳,蒙前督宪崧批准,行知即时劝驾,公初心未改,答以“前甘舌耕,今老矣,敢图仕进,贻笑冯妇乎?”是公之淡泊明志有足多者。
旋以前借库款札催归还,公为阖邑禀恳前任张云卿详请豁免,经前督宪崧据情入告,果得奉旨允准。是举也,固朝廷如天之仁,而亦公之仁心仁言所赞成也。邑人不忘,制锦为官寿,并为公悬“彭泾福曜”扁额。昔王昭素答宋太宗曰“治世莫若爱民”,公虽未参治世之权,而爱民则与余有同心也。邑每地丁一两纳钱二千二百,盐课亦每两纳钱壹千玖百。因银价太贱,民力未免不支,公于申年与余晤谈,恳请减价,余即毅然应之。此亦宽惠及民之一端也。
光绪甲辰,余聘公主讲中峰书院,训迪有方,多士景从,为书“韩退之泰山北斗,周茂洲霁月光风”联语十四字以赠之。闻前学使许举公优生,曾以“性行淑均”四字奖之。公教生徒数十年,成就甚众,入庠食饩举明经者,指不胜屈,其授读也,鸡鸣而起,口讲指划,亹亹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化雨春风,教亦多术吁,盛矣哉!其为文言简意赅,词寓箴规,与夫碑记、屏文、寿序均脍炙人口。邑乘自咸丰元年迄今未经续修,余客岁属公为之,数月告竣,五十余年事迹、记、表、志、传,条理秩然矣。至于尚勤俭、谨节操,新堂构,大门楣,在公为绪,余不及备述。
孔子曰:“仁者寿”,礼云:“荘敬日强”,书云:“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其信然欤!
方今庶政维新,预修立宪,若学堂、若巡警、若自治、若义院,只以教育尚未普及;凡绅界、学界、军界、民界,大半自私自利,而不知谋公益以纾国难。我国迫以强邻,岌岌可危,安得天下任事者,尽如公之存心行事,庶几可转弱为强矣!
迺佩玉鸣鸾,手舞足蹈,称觞登堂而祝曰:
涉茹水,登潜山,会耆英,集群贤;屋添筹,鹤延年,鸣金鼓,奏管弦。
大潦沟里有大老焉,是天下之大老。齿与德,其兼全。秦松汉柏,玉贞金坚,灵椿不老,兰桂满前。
宾朋杂遝,车马喧阗,或持珊瑚树,或携玛瑙盘。羡公家之多桃李,愿公家之翥凤鸾。酌欎金之美酒,肆馔玉之华筵。
跄跄济济,楚楚翩翩。我歌开口笑,满座皆胪欢。八十文章犹华国,九十福履更绵延。孝肃家风,寿逾绛年之甲子;汾阳耄耋,祥闻吉语于神仙。
钦加四品衔、赏戴花翎知县、历署宁朔县知县、升补狄道州知州、镇原县知县、奏保最优等大计卓异、覃恩加二级议敘加三级、记大功十二次、丙戌科正白旗官学教习、乙酉科拔贡、学堂自治初选各监督、教弟宋运贡顿首拜譔
钦加郎中衔、赏戴花翎、奏奖举人、法部都事司主事、顺天乡试挑取誊录议叙投票公举班长、世晚宋庚荫顿首拜书
赐进士出身、花翎同知衔、吏部主事、前镇原县知县、调补敦煌县知县愚弟、汪宗涵顿首
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在任候补直隶州知州、特授海城县知县、前署镇原县知县、愚弟张时熙顿首拜
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前署镇原县知县、署理崇信县知县、愚弟张文泉顿首拜
钦加监提举衔、赏戴花翎、甘肃候补通判、办理碧口丝绢分局事、世愚晚冯景煦顿首拜
敕授文林郎、前任镇原县敎谕、升补甘州府教授、己卯科副贡、兼袭云骑尉世职、通家弟蓝鸿荧顿首拜
敕授文林郎、特授泾州直隶州镇原县敎谕、癸酉科拔贡、愚弟安佶顿首拜
敕授儒林郎、四川候补监大使、 甘肃文高等学堂史学兼国文教习、丁酉科拔贡、奎卯科举人、孝廉方正考取法官、奏委署理兰州、省地方审判检查厅推检、眷再晚慕寿祺顿首拜
钦赐蓝翎四品衔、尽先前补用守备、借补镇原县城守营经制、愚晚王国正顿首拜
钦加六品衔、在任候选通判、特授镇原县典史愚弟叶棠顿首拜
例授修职郎、五品顶戴、前任镇原县典史候补典史、愚晚崔祥基顿首拜
(此文曾于2022年1月发表于《镇原文史资料》)
附2:《敕授文林郎介亭尊兄山长大人寿序》影印件
作者及编辑制作:包焕新,甘肃镇原人,笔名惠风、忞齐斋主、陋室斋主,网名黄山塬畔人,曾任广播电视台主编,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电话:13884122919(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32771896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