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的确凉”的往事
''的确凉''(或称“的确良”),是人们对某种化纤布约定俗成的口称,这种衣料在我国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刚出现时,它曾风行一时,尤其是年轻人,穿上“的确凉”衬衣,顿觉潇洒无限,有人因此很嘚瑟。
当年先由城里青年穿起''的确凉'',乍一见,这白衬衣感觉是那么白亮、挺刮、细腻,透凉,穿者倍儿精神,既洋气又贵气。因为当时我是农村人,穿的衬衣料是''大白西布''(粗白棉布的统称),很便宜,不仅厚,粗,还白得泛黄,皱巴巴的,看到穿“的确凉”者,自形惭秽——当然,一开始,“的确凉”是紧俏货,不仅贵,而且凭票供应,所以只有少数人人穿得起。
物以稀为贵,越少越神秘,越觉得高攀不起。
青年人都爱潇洒,我于是对''的确凉''衬衣梦寐以求,但又总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不敢奢望。
某日晚饭后,年轻人三五成群去附近驻军(莘岙部队)看电影,路上,远远看到另一簇人群中,暮色中似乎有人的上衣特别耀眼。''的确凉''!''的确凉''!眼尖的轻声议论起来——原来这群青年中,有一人穿着''的确凉''白衬衣,这种白,在夜色里白得有点眩目,把众人眼光都聚焦过去了。
我看得很准切,是的,确实是''的确凉''衬衣,这种衣料的白,白得有点奇,似透着幽幽蓝光,有萤光效果,与周围人白里泛黄的大白西布衬衣,形成强烈反差,今晚,穿此衬衣者简直在人群中如鹤立鸡群……
自此以后,追求一件''的确凉''白衬衣,一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想象着穿上它,在各种场合,倍有体面和尊严,甚至幻想着能引来异性意中人的爱慕——君莫笑,现实中每个青年,哪个曾没有过意中异性,只是只有“贼心”,没有“贼胆”,羞于开口罢了,这是人之常情——这里权当调侃。
“的确凉”衬衣
大概国家化工业在发展,不久后,乡村供销社柜台内,居然也出现了''的确凉''衬衣,白的,蓝的……透明盒装,叠得方方正正,且不收布票,但贵,每件8-12元,相当于农民半月收入。这衬衣一开始是凭票供应的,衬衫票发到生产队,抓阉,抓到者如买不起,就做人情送相亲或结婚的人,回馈些喜糖——有人穿着去相亲,倍感体面,我当然憧憬。
我当时相亲八字还没一撇,一件衬衫如此奢侈,父母亲是不会答应买的,于是,有好友悄悄送我一张票,我咬咬牙,偷偷买了一件。
因敢吃这只螃蟹,我被上了深刻的一课。
我不得不慨叹:''的确凉'',''的确凉'',因为您太靓太白太透亮,穿上太“潇洒”,想不到农村的人们,穿不穿“的确凉”发生过一场观念的演进性革命。
父母批评是第一关。花半个月劳动报酬买回一件衬衣,想在平时穿,在农村众人的眼里,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但毕竟我已长大了,父母虽心疼钱,但唠叨了几天,也就过去了。
难过的还是世俗观念关。当时的农村青年,除了相亲、结婚和过新年,平时是不穿体面衣服的,更何况“的确凉”在人们心里是最高档的服装。我试着穿了几次,当面倒是有人夸赞,但不少人的夸赞有点怪怪的,话中有话,背后却又指指戳戳,说我奢侈败家。照当时农村人的习惯,农民哪怕有难得的休闲,仍只能破衣烂衫,这才本分。
当然,有的议论者是妒忌和酸葡萄心态在作祟——自己穿不起,别人穿总是不顺眼的。
外界有人传话给父母,父母也开始反对起我穿''的确凉''了,说太招摇了,当心被人说坏话。因为乡下小伙子说亲,女方总会悄悄私下来打听小伙人品,要是有人说小伙子爱穿戴(意即不会过日子),那女方绝对会认为人品不佳——人言可畏,我当时23岁,是该说亲的年龄,父母正张罗着四下托人,怎么禁得起人家说句难听的话——至于别人相亲,穿着“的确凉”衬衣去,众人反倒不说闲话了,这真奇怪,也许是我没有听到。
于是,我心仪的''的确凉''衬衣,只好挂在衣橱里了,只在夜深人静时,会忍不住悄悄穿一下,对着镜子孤芳自赏一番,白天再也不敢穿。
但趋势来了,拦是拦不住的,真正引领''的确凉''进入农村的,是家乡的女人们。
生产队中一位时常接触城里人的中年女性,人也较开明,破天荒地穿起了''的确凉''衬衫。''的确凉''料因有半透明性,所以须穿胸衣(胸罩),看上去隐隐约约,引起周边人们的惊诧,大家有点不习惯,有人窃窃私语,表情怪怪的,因为当年的农村人,连女人的胸衣也是初次见……
但一段时间后,健康的、合理的审美观念,总能战胜落后和保守,当年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绣花女,她们是第一批青睐''的确凉''的群体。因为绣花是家庭加工,姑娘们在家绣花,收入可观,又因长期不晒太阳,白嫰得指如葱根,靓丽的容颜如再穿着粗布衣,实在不相称,穿上''的确凉'',配上内衣,就锦上添花,就像七仙女下凡。一人突破,百人仿之,绣花女成了穿“的确凉”的活广告。
随之,那些普通女人们,也效仿起来。她们勇敢地尝试着穿上胸衣后再穿''的确凉'',本已下垂的形体得到校正,居然顿时''年轻''了——因为''的确凉''是半透的,必须穿胸衣,这样使该挺的地方重新挺了起来。自家的男人,嘴上说败家,其实心里挺开心——妻子变美并性感了,哪个老公不高兴?
人们心态在渐渐地变,女人们开始普及''的确凉'',年轻小伙们开禁也顺理成章了。
这晚又是部队有电影,我吃完晚饭,把白天劳动的汗臭冲洗得干干净净,从衣柜里拿出''的确凉''衬衫,一股香气沁入心肺(也许是心理作用),穿上,先在穿衣镜前横照竖照,头颈伸得长长的,生怕弄赃衬衫领子,虽很不自然,但心里乐滋滋的。三分人七分装,精神得很,于是犹犹豫豫,别别扭扭,总算勇敢地迈出家门。
出门后,傻眼了,约定中正互相等待的小伙们,好几个穿的也是''的确凉''新衬衣——原来大家早已心有灵犀,大家会心地笑了,说明彼此心照不宣,早在向往穿着''的确凉''去看电影了。
从今以后,谁穿''的确凉''衣服,人们不再背后指指戳戳,观念解放了!真奇怪,这时候穿''的确凉'',谁看到谁,都顺眼了。
从那时起,凡社交场合(开会,搞青年活动等),年轻人穿''的确凉''的越来越多。青年中形成了“的确凉”族,颜色以白为主,蓝次之,姑娘们则尤喜粉色和浅蓝。喜白色的青年一族甚至还互相交流衬衣增白的经验,说洗衬衣时,先在盆水内滴几滴天蓝墨水(注意,是天蓝墨水,切忌黑墨水),把衬衣浸泡几分钟,然后再洗,这样洗出来的衬衣,晾干,白里能透出弱弱的蓝光,色觉更好——我试过,还真有此效果。
几年后,''的确凉''衣料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几年前背后说我穿''的确凉''是''败家''的那几个人,自己也穿起了''的确凉''……
到了七十年代末,涤卡等更高档化纤布,开始进入农村。''的确凉''沦为普通衣料了,有人甚至穿着''的确凉''干农活,也不会心疼。
时间一久,穿着''的确凉''干农活的弱点也就显露出来了,因为是化纤布,看似透明轻薄,实则不透气,并不“凉”,不吸汗,所以名不副实,“的确凉”成了“的确不凉”。人只要稍一出汗,衣服就湿得与皮肤粘贴在一起,汗水汩汩地在衬衣内流,连皮肤上有个小小的痣或疤,也清清楚楚展示在别人眼皮底下……
于是,这只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的确凉”,前后十年不到,经历过一场观念上的搏弈,农村人并不那么看重了。
早知如此,我真不该为它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