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95期 总第756期


从"池"飞向"海"
作者 张永权
主播 一 萍
踏着夏日夜色带来的凉爽,我们急匆匆赶往一个"池"与"海"相连的神奇地方,去探寻让"池"飞向大"海"的年轻人。
在长江大三峡北岸深山的弹子镇新袁村,有一个名叫池海的地方,池很小,池沼、池塘,不过是养鱼、鸭、鹅戏水的塘堰。海很大,宽阔无边,波山浪谷,连通五洲四海,是英雄弄潮显本色的疆场。很有意思,是这个年轻人把这一小一大 , 的"池"和"海"相连,取了一个这样让人向往、神奇的名字。
这当中有一个很青春阳光的故事,一个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让"池"飞向大"海"的故事。
这里原来的名字叫长池,要流向大海不知要经历多么遥远曲折的征程。长池是一片高山峡谷湿地,但人们却望水兴叹,干旱伴随着穷困就是新袁村不堪回首的历史。后来前辈人利用这些湿地,修了一座叫长池的水库,自然比池大多了,更是让周围山乡农田解了渴,四镇八村山民有了甜水喝,但守着这里一亩几分地的山民,不过是有了苞谷、红苕的温饱,小康是什么模样,他们还不敢想,他们能弄到现金的唯一路子就是外出打工,全村人留在村里的,就是那些长年见不到亲人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到2015年村里还有八九十户、两三百人没有脱贫。
时代的呼唤,山村的父老乡亲的呼唤,让一个本来已走出这个村子的大学毕业生陈梦杰听到了。优秀的人才到哪里都有用武之地。陈梦杰中国农业大学的优秀生,毕业后很快就被一家效益好的大型国企录用,月薪上万,靠自己的努力,是真的跳出了"农门"的农家子弟。但一个假日他回到山乡,不少村民的生活让他心灵颤痛,而长池水库上下的那些沼泽、湿地,山林、飞鸟,又在他心中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生态图画,这么好的生态环境,那是上苍赐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如不合理利用,真是愧对苍天的恩惠。他想,自己是学农业的,回故乡依托这一片绿水青山创业,只要科学决策,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把宝地变成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福地,使这里成为人民群众休闲的乐园,让更多的人来享受这一片山水的美丽,也不负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了。
几年过去,创业的艰辛写在他年轻而饱经风霜的脸上,长池变成了池海,围绕长池水库,那些沼池、湿地,有的成为新开的鱼池,有的成了荷塘果园,有的地方还建起了生态儿童乐园,山村农家乐,由于这里位于四川、重庆市四县的三角地带,不少人都来这里享受生态野趣。如今新袁村已整体脱贫,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成了池海湿地公园的新型农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三四千元上升到万多元,新袁村成为重庆市万州区精准脱贫示范村。
晚上我们到池海,见到陈梦杰,一个瘦小精悍、目光有神的年轻人,说起话来,还有些害羞。问他为何把长池改名池海?他说池是这里原名里有的字,但池再大再长,藏不了龙,卧不了虎,也难有大的作为。海就不同了,宽阔无垠,一个开放的天地,是可弄潮创造奇迹的。加上这里有个传说,东海龙王念及这里连年大旱,众生贫困,便吹一口龙气,引来东海神水,形成了这里的天然池塘,池塘底和大海相连通,使新袁村山清水秀,不再干旱,他因此给这个已初步建成的湿地公园,取了个池海的名字。从"池"出发,飞向大"海",山民奔小康,前程似海,瑰丽神奇,永无止境。
清晨,我们被池海的鸟鸣虫语蛙鼓叫醒,走向池海湿地公园,山峡青山之中,那一串连环的池塘,形成一条依山势弯曲向前蜿蜒的银龙,真有向大海飞奔而去的气势。那长池水库周边的荷塘,硕大的荷叶上,闪亮着珍珠样的露滴,那叶中伸出的一株又一株荷苞似一支支彩笔,画出的池海荷塘之晨,清新、秀美、迷人。周边山林,松青草绿,果熟飘香,一个天然的氧吧,让人心旷神怡。池塘里绿头野鸭成双成对,戏水捕食,野趣横生。梦杰说,由于这里生态好,前年突然飞来6只绿头野鸭,在这里生儿育女,已发展到一个近百只的野鸭大家庭。美丽的池海改变了它们迁徙的候鸟习性,成了池海的常住"居民"。还有白鹭、苍鹭、鸬鹚、野鸡等、都把池海当成它们生活的天堂,也给池海带来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景。他告诉我们、开发利用,必须基于保护这个前提,如今池海村民都是新型农民,他们的行为规范有村规民约,奔小康的池海人,必须是文明村民。说话间,一轮红日跃出池海,把一片金辉洒在山水之上,好不灿烂。陈梦杰,这个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就像这池海早晨的太阳,一身朝气,闪着青春的光芒,向着4A国家级湿地公园目标起程,奋飞。
一只雄鹰飞上蓝天,围绕着池海来回盘旋。
池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原载《人民日报》2018年10月7日,中宣部"学习强国"转载
~~~ ~~~ ~~~
~~~ ~~~
主编 曹立萍
作者 张永权
主播 一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