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海欣

又是一年三伏天,相比于其他年份,今年的夏天出奇得热,多日的持续高温在华北地区盘旋,最高温度甚至达到了43°,新闻说是什么特斯拉效应,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这么热的天气,肯定少不了西瓜的影子,一到六七月,西瓜就成了闪亮登场的主角。
做为夏季的首选,西瓜不但可以消暑祛热,还可以缓解疲劳,是夏天每个家庭的必备。遇到酷热的高温天气,吃个又沙又甜的冰镇西瓜,那种满口芬芳的清凉和舒适特别让人怀念。做为蔬菜和水果的混合体,西瓜有太多的优点,大量的氨基酸和矿物质的蕴含其中,有利尿通便,美容养颜,消肿降压的功效,所以说西瓜是食品养生中的宝中宝,经常吃不但清暑解热,还可以适当调解肠胃不好等疾病,一直备受大家的青睐。
说起西瓜,一定要谈谈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家里都很穷,家里人是不舍得用现金买西瓜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用麦子换西瓜的经历。当然,好的麦子肯定舍不得,因为收回来的麦子要选优质的用来交公粮,剩下的都被大人装进了收藏粮食的大瓮,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好多装粮食的瓮,有圆的,也有方的,是水泥做的,摆在每个房间的角落,有的干脆把墙旮旯角砌成仓库,直接把粮食放里面。储藏到屋里的粮食不能动,换西瓜的麦子只能是从地里捡回来的麦穗,那时候都是用镰刀割麦子,然后扎捆用小拉车拉到打麦场上脱粒,工序不但繁琐而艰辛,还会有许多麦穗被遗落在地里,老人们心疼粮食,是不会让麦子在烂到地里的,就利用闲暇时间去把麦穗拾回来,一是麦粒可以兑换一些食物,二还可以排除因为地里麦穗太多引起发芽,影响秋季农作物的生长。在当时,这拾麦穗的活村里的孩子都没少干,归根结底是人们过怕了穷日子,不舍得浪费东西。
现在回想起拾麦穗的经历还记忆犹新,为了能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和小小的满足感,孩子们是不嫌辛苦的,天气再热也坚持去地里拾麦穗,自己家拾没了,还可以拾别人家的,然后把麦穗集中起来,放到家门口用石碌碡碾压,或者在石条上、木板上用手搓掉麦粒,再把麦粒晒干收好备用,这个时候,孩子们就天天盼着有卖瓜果的从门口路过,实在忍不住了,也会装一小袋麦粒去瓜田里去换,看园的大叔大婶就热情地招呼着先坐下,然后去瓜地里选个熟透了的大西瓜称给你,遇到街坊邻居买瓜,瓜农也会热情地邀请品尝一下,有点先尝后买的感觉。其实庄稼人比较厚道,一般不会坑害别人,特别是做生意的,都讲究个实在,这样才能在村里有个好的信誉,得到乡亲们的尊重和信任。
这是比较文雅的吃瓜方式,当然还有一种有点特别,那就是偷瓜吃,这种事在那个年代也不稀奇,那时候家里都比较穷,偷瓜的事特别常见,偷瓜的大多数都是孩子们,时常听说谁家的孩子偷瓜被瓜农追着跑,或者找到孩子父母告状,遇到生活确实有点困难的家庭,瓜农除了抱怨几句,也是没办法。其实瓜农是最辛苦的,一天到晚在地里护理瓜秧,到了瓜熟的季节,就得搭起简单的草棚,吃住都在瓜地里,一是为了方便管理,对瓜的生长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第二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偷瓜,防范措施做得也非常细致,把瓜园周围栽一些树和藤蔓做屏障,或者用木棍扎起来做成围墙形状,有的还会养几只狗守园。但是浓郁的瓜香,还是会招来一些按捺不住的人,偷瓜是常有的事,虽然有点不厚道,却也只是被责骂几句就过去了,毕竟都是乡里乡亲,也不好因为一个瓜而闹得生分。为了避免偷窃情况发生,村委会也没少费心,不但安设有武装部,派巡逻队早晚在村里到处转悠的,还负责处理各种纠纷,所以一般人也不会去偷。本分的人家害怕家里的孩子嘴馋,也会在自家庄稼地里种上甜瓜菜瓜,用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偷瓜虽然某种程度上是生活所迫,但在人情世故层面却是不允许的,大家都了解瓜农的辛苦,保秧的时候天天在地里除草捉虫,瓜熟了要专门在地里搭棚看瓜园,不但要承受蚊蝇叮咬,还担心暴风雨来袭,更别说每天起早贪黑摘瓜卖瓜了。一份收成一份汗水,每份收成都来之不易。
话题扯远了,咱们再回到西瓜上,和其他商品一样,在经济战价格战中,西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慢慢走进商品市场,随着就业环境的逐渐好转,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起到的推到的效果。同时引发了物价的上涨和土地的流失,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那种自给自足的耕种模式渐渐被商业代替,瓜果蔬菜也真正意义上走进了市场,种子选优良的,成品选优质的,价格也从最初的几毛钱涨到了几块钱。
当然也迎来了价格战,还记得有一年西瓜比较便宜,有的品种因为不好卖而滞销,好多养殖户都一车车买来喂猪和牛羊,让动物也享受一下特别的待遇。我们附近的村里有好多河滩地,种西瓜的比较多,瓜又沙又甜也比较便宜,大家买西瓜都是用麻袋装。可是随着交通的便利程度,一些外地的西瓜因为更大更甜而陆续抢占了市场,种瓜的也越来越少,再想吃到那种长到掉渣的沙瓤西瓜已经很难了,即使能够吃到,价格也不便宜,自然也不会买太多了,物美价廉的西瓜伴随童年的记忆一起远离,终究化成了一种幸福的回忆。
2023年8月21日
2024年7月18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