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过年” 》
作者:张广才|诵读:吴静
我们口头上把春节叫做“过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过年”在人们心目中举足轻重、不可轻待。那么,岁月更替,时代发展,生活方式演进,对“年”带来了哪些影响、哪些改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捋一捋,看看我们记忆中儿时的“年”是怎么过的。
儿时过年,并不全是一件喜庆而愉悦的事,小孩子们欢天喜地盼过年,大人们却往往一脸愁容,愁的是没钱办年货,愁的是缺这又少那,愁的是一天天排的满满当当的活儿忙不过来。儿时关于过年的话题,时常出现在父辈无奈的叹息声里,出现在母亲反反复复的唠叨里。就连邻里相见打招呼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年办好了么?”可见,“办年”真是件老百姓的大事情,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儿,因此也才有了“年关”一说。
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筹划过年,把过年所需的“样样行行”一一列出明细,看看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能够凑合对付的,哪些是干脆可以省略不办的,以保证有限的钱物可丁可卯地用在那些“过不去”的事情上,用在“最长脸”的场面上。同时也要兼顾到一家老老少少几代人,支应完各种门户礼节和走亲接待。尽管早早就如此“算计”,却还是常常捉襟见肘,往往只能靠东挪西借、拆东补西,其中之难可想而知。
腊八过后便着手实打实地忙碌准备,吃的、穿的、用的,一样都不能落下,都得置办停当。单说吃的,得从上碾子、磨面粉开始,发、捏、蒸、煮、煎、炸、炒,全手工活儿,没有十天半月备不齐;再说穿的用的,跟集赶会、扯布裁衣、缝缝补补、洗洗晒晒,还有那扫屋糊墙、劈柴担水、挂画贴联......男女齐上阵,老少无闲人。浓浓的年味儿都在这匆匆忙忙的脚步中,在毛驴拉磨、碾子声声的吱吱呀呀里,在鸡鸣狗叫、家什器物的叮叮铛铛中,也在一针一线的针脚上、一锅一碗的香气里,还在花花绿绿的色彩上、喜气洋洋的氛围里。
特别是那些出远门打工、求学的游子们,心急火燎地往家赶,拎着大包小包,在绿皮火车上咣咣铛铛几天几夜,下火车、转汽车、倒三轮、再步行,无论如何都要在年三十晚上之前赶到家团聚。浓浓的年味儿,就写在游子疲惫的脸颊上,就藏在一件件随身携带的礼物中,就融在车轮滚滚的颠簸里,就含在家人望眼欲穿的期待中。
这些都是序幕,真正开始过年,每一项都煞有介事、庄重正规。年三十到正月初一,毕恭毕敬地祭拜祖先、向长辈敬酒拜年,表达敬仰感恩之情;初二开始走亲探友、邻里互访,传递和睦友善;十五之前的闹秧歌耍社火,是全村人一起参与的联欢交流,既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友谊、抒发了欢快喜乐的心情,又饱含着对来年的祈福纳详。由此可见,过年包含的寓意主要在于团结凝聚、孝老爱亲、睦邻友善、迎新接福......这些寓意,就像水中的涟漪一般,由近及远、逐步扩大来传递,以一个个仪式、一次次互动来彰显,用一项项特色民俗活动、一桩桩趣味性赛事来营造,由一家到一村,由一村到千村万乡,将小家之情扩展为国家民族的大德大爱。
如今过年,情形已有大不同。人们手头宽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再也不用那么紧紧巴巴地过年了。腰包一鼓嗓门大,说话有了底气,“办年”不再犹豫,甚至可以来点“任性”,需要什么就“买、买、买!”加之科学技术发展、基础条件改善,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无需再烟熏火燎、手提肩扛,无需再一一进行繁重复杂的小作坊加工。进一趟城、逛一次年货市场、去一回综合超市,过年所需的成品全有了,甚至不用跑路东西也能网购送到家。就连打扫卫生这些活儿,都可以让机器人代劳,你说新鲜不新鲜吧!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和谐号、复兴号高铁朝发夕至,小汽车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出行告别辗转流离,变得轻松愉快。过年人们不再满足于吃好穿新,旅行游玩成为新时尚。即便远在天涯也不觉得天各一方,随时可与亲友在线视频,新时代就是这么牛!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过年”的变化折射生活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但变的是表,不变的是里;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核。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和顺、和谐、和美,所尊崇的礼仪、秩序、规矩,所弘扬的美德、精神、情怀等,是不变的,不会变,亦不能变。
作者:张广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诵读:一境,原名吴静,来自古城西安。陕西职工作协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碑林区朗诵协会主席,陕西省朗诵协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西安市碑林区作协理事。愿以真挚待人情感传播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