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我看奶奶做布鞋
上篇写了《鞋的甲子变迁》,但意犹未尽,本篇继续说鞋。
有人说,旧时代男尊女卑,家庭中男人地位高,操持生计的压力也大,女人地位低,相应的压力就小了。是这样的吗?我看不一定,女人地位低是事实,但在家操持家务,别说灶头厨下的日日把餐或每天缝补浆洗,光是一家人的衣服鞋帽这些传统女工(也称女红),也夠她们喘不过气的了。
凭我回忆我奶奶做布鞋,就略见一斑了。
上世纪直至五十年代,乡村农民穿的布鞋,还是以自家家庭制作为主的,我家亦一样。我就看过我奶奶做布鞋,且有意无意地看了好多年。我从四五岁有记忆开始至上小学,整天跟屁虫一样跟在老人家后面,似懂非懂地看她做家务——其中做布鞋,是我印象最深的。
那时家里谁的破衣烂衫实在穿不了,仍是奶奶的''宝贝''。她会把破衣洗净,一层层拆开,按类分开,有的做鞋面的内衬,有的用来纳鞋底。
鞋面内衬又叫褙,约一毫米厚,是用浆糊把碎布一层层粘叠起来做成的。褙,有的地方也叫袼褙,宁波口语叫成“八”(方言音)。
过去的鞋底,也是用碎布一层层叠起来的,至少数十层,叠到一定厚度,压住,按脚样形状钉住边,然后切掉边外部分,鞋底的形状就出来了,然后就一针一线纳起来。同样的穿针走线,做衣服叫“缝”,做鞋底却叫“纳”,我琢磨不透。纳鞋底宁波叫“切鞋底”,我更无从考证。鞋底到底须几层布,我也没数过,有人说千层底,虽夸张,却形象。
一家人的鞋,鞋底和鞋褙需要很多碎布,所以过去的农家,没有扔掉的破衣服,都做鞋了。那时候破衣也是值点钱的,门口会有人来收购,人家也是拿去糊褙和做鞋底材料的。
奶奶做鞋的首道功夫,就是纳鞋底。
纳鞋底
纳鞋底必须要用到针、线、顶针、针夹等,这些都在奶奶面盆大小的藤筐(针线笸箩)里。奶奶放针线工具的藤筐,是我幼时好奇心驱使下百翻不厌的地方。趁她不注意,我常''偷''针夹、顶针之类的东西,揣在衣袋里,避得远远的去玩,直到奶奶需要用时翻来掏去很久找不到,才意料到被我''偷''去了,追过来''夺''回去,有时还用针扎我,意在做规矩。
我最怕奶奶拿针吓唬我。藤筐里的针,种类可多了,最小的叫绣花针,最长的叫缝被针,专门用来纳鞋底的叫鞋底针,比其它针要粗壮,因为要穿透数十层紧紧叠在一起的鞋底布,须十分用力,针不粗,易断。
奶奶做针线活,线穿针孔是她的难活,常叫我帮着完成。当时我常想,这么容易的事,她怎么做不好呢,因此这种时候,我常笑她本事小——奶奶听了,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在纳鞋底时,针要穿透鞋底,先须用套在中指的顶针抵住针的尾部用力顶,才能使针穿透几十层布——顶针上密布着凹点,是为了固定针尾不打滑——当针在鞋底的一面顶没了,针尖从另一面穿出来半枚,用手指捏着是拔不出来的,须用针夹夹住才能拔出(其实是杠杆原理的应用)。这样一针一针地纳,每只鞋底,得穿针走线上千次,每一针都须十分努力。纳成的鞋底,两面露着密密麻麻的线点,线点越密,鞋底越硬实,越耐穿。
纳鞋底是累活,我每次看着奶奶每纳一针,顶针、夹针、拉麻线时,咬牙用力,连手背上的筋,也会绽起来……为了拉紧每一针麻线,使鞋底结实,她的手指手背会被勒出一条条深痕。
每完成一针,她总是把针往头发上去抹一下,或者在蜡上擦一下,然后找准下一个下针点用力戳进去……长大后才知道,针在头发上划一下是为增加针身润滑性,使在穿透鞋底时减少磨擦力,因为头发上有油。久而久之,每一个纳鞋底的女人,不管头发上有没有油,每一针下针前,总要把针先往头发上抹一抹,习惯成自然……
过去乡下各家各户女人,哪怕是空闲时坐着聊天,手中都会拿着鞋底,边聊边纳,如果聊天时不纳鞋底,就会不习惯——当年奶奶就是这样,每天见缝插针地纳鞋底,从不见她空坐着……
纳鞋底的线,比一般缝衣服的线粗。过去乡下的货郎担,是流动的百货商店,货郎担上各种针和线分得清清楚楚。但奶奶纳鞋底的线,很少向货郎买,大多用自己搓的麻线,除了节俭,麻线比棉线韧,是主要原因。
于是,旧时各家各户的宅边地,总会有一个角落种着苎麻。它是丛生植物,高约一米多,是根生性植物,繁殖力很强,第一年割掉,只要保留它的根,施些肥,第二年照样茂繁地丛生。
苎麻丛
每年秋天奶奶割麻的时候,我也在麻叶上捉螳螂。奶奶把麻割倒后,剥下皮,使之骨皮分离,各有用场。麻骨白色,很脆,晒干后可以用来当引火纸用。剥下来的麻皮,用专用的刮刀(音:剪麻单)刮去外层的表面,晒干,就成了黄里透白的麻纤维。奶奶再把麻纤维掰成丝,然后在膝盖大腿上用手搓成细细的麻线,自制的纳鞋底线就做成了。这种麻线,比棉质的纳鞋底线韧性好多了,奶奶当年纳鞋底,用的就是这种线。
苎麻纤维
鞋底做好后,接下去做鞋帮。做鞋帮先得有鞋样,鞋样用纸描裁,按脚的大小确定,呈倒U字型,然后贴在和褙合在一起的鞋面布上,剪裁出鞋帮。鞋帮由三层构成:鞋面布,鞋衬,鞋里层布。鞋面布须是新布,且要有韧性,鞋衬就是褙,鞋里层布可以普通一点,不讲究颜色。棉鞋的鞋帮,中间层不用褙,而是棉花。
把鞋帮鞝到鞋底上去,是做布鞋最难的技术活,家庭妇女没有学几年是不娴熟的,鞝的鞋,没有样子,穿起来也不舒服。
鞝好的鞋要讲究鞋样,即要与穿鞋人的脚,形状要保持一致。这往往借助鞋楦完成。鞋楦是根据人的脚造型的,大人小孩,各有型号。奶奶做鞋的最后工序,就叫''楦鞋'',她把楦头塞进鞝好的鞋,用木槌不断地敲进去,敲进去,敲着敲着,鞋形就出来了。鞋形出来后,她不断在鞋面上喷水,又在太阳下晒,使鞋面布该松的松,该缩的缩。几天后,褪出鞋楦,一双新布鞋就做好了。
上图:鞋楦 下图:正在上楦造型的鞋
奶奶为各人做好的鞋,都放入柜子里,只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才拿出来,放在各人的床前……
朋友,我回忆奶奶做鞋,决非是回忆而回忆。我奶奶是中国千千万万妇女中的一员。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妇女做布鞋,我相信都是和我奶奶一样的程序。做布鞋,仅仅是中国妇女日常生活的小事,但反映了当时中国因生产力落后,妇女们在艰难生活中的聪明才智。
中国漫长的历史,一直是男耕女织。''女织'',不仅仅是指织布,而是泛指家庭成员的衣服、鞋袜,都须由女性制作。按男耕女织的分工,''织''的本义,应该是从织布开始,包括了做衣,制鞋,缝袜织衣,更进一步的,还有绣花…… 光是做鞋一项,这么复杂繁琐,就可以推断,旧时的''女工''(女红),对女性来说,心理上的负担和生存的压力有多大。
好在时代进步了,女人学''女工''的要求没有了,从这个意义说,女性真的解放了。当然,新时代有新的要求,现在的女人们,也有新的压力……